成尚榮
如何當好一位校長?怎樣辦好一所學校?當今,又怎樣建設好一個教育集團?這一問題串,串起的是一個核心命題:校長的辦學主張,以及由此共生的教育理念。是的,辦學主張、核心理念,似一面旗幟,召喚大家,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又似一座燈塔,照亮前程,指引航程,駛向新的彼岸。一個成熟的校長,應在多彩的實踐里凝練智慧,在常青的理論上找尋方向,讓實踐與理論二者相遇、碰撞、激蕩,生成自己的辦學主張。成熟的校長才會由此走向名校長,進而成就名學校,讓學生卓越成長。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平江教育集團”)總校長金一民就行走在這條路上。來到平江,他沉潛了一段時間,沒有輕易發(fā)聲。他在課堂、在辦公室、在圖書館、在操場,尤其在厚載文化的大成殿前,與校園對話,與大成殿對話,叩問自己的心靈。久遠而厚重的文化,讓他更有使命感。他將自己沉浸在大成文化之中,將自己的思緒凝聚在“德潤文光”之上;“德潤”與“大成”每天都在內(nèi)心深處融通,每日都撞擊他的心靈。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潤澤教育,大成未來”終于自然地浮現(xiàn)出來,成為他的辦學主張、核心理念,發(fā)出特有的文化之光。
金一民校長辦學主張、核心理念的構建,是歷史的邏輯、文化的必然、對話教育的弘揚與深化,與其說是構建,不如說是自然生長。一個追尋文化之根的人,必定是心靈開放的人,必定是有深刻文化領悟力與準確判斷力的人,必定是有文化追求的人。這就使人自然想起余秋雨先生關于文化最后一級臺階的論述,文化的最后一級臺階,不是那些物化的東西,甚至不是那大成殿,而是人格,是集體性人格。這一集體型人格映射的是集體性文化記憶。金一民校長首先從大成殿,從“德潤文化”,從對話教育中獲取文化記憶,轉化為自己的文化記憶,從而融入平江教育共同的集體文化記憶之中,引領平江教育在集體文化中獲取新思想、新動力。足見,金一民校長是個具有文化自覺、能夠培塑自己文化品格的人;也足見,浸潤著文化記憶的“潤澤教育,大成未來”才會自然生長起來。
金一民校長認為,“文化的核心在于價值觀”?!皾櫇山逃?,大成未來”正是平江教育集團的核心價值追求,是集團的核心價值觀,是集團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平江教育人的集體文化記憶。這一集體文化記憶,漸漸地被銘記,在行動中鐫刻在心靈深處,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凝聚為一種文化力量,去培根鑄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潤澤教育,大成未來”是具有平江教育集團特色的立德樹人的實現(xiàn)方式。
學校的教育之根究竟扎在哪里?這是個尋根的過程,也是個結構化的過程,是個理論化的過程。
其一,要把學校教育之根深植于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暗聺櫸墓狻笔侵腥A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大成殿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華文化的源泉之一。不言而喻,“潤澤教育,大成未來”之根就在中華文化中,凝結的是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傳承的是中華文化之魂,長成的是一片中華文化的大森林。金一民說得好,“‘潤澤教育,大成未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特性與美學品格”,又呼應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文化品性;“潤澤教育,大成未來”的提出,正是平江教育扎根中國大地所體現(xiàn)出的一種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學生將會德才兼?zhèn)洌瑢W術淵博,道德優(yōu)美,有大成智慧,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成為有中國魂的杰出人才。如今,平江教育集團已把根深深扎進了中華文化,那“潤澤教育”,怎能不“大成未來”呢?
其二,要把學校教育之根深植于時代的呼喚與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永不衰竭,永遠強盛,是因為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獲取文化進步,因此,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是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潤澤教育,大成未來”沐浴著歷史的風雨,又朝著時代的方向前行,她一定滿載著創(chuàng)新精神,潤澤著新的理想,賦予“大成”新的內(nèi)涵,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人格?!按蟪晌磥怼辈恢皇侵赶蛭磥?,更重要的是去創(chuàng)造未來。金一民認為,必須“以大成志向照亮未來”,“以大成智慧構筑未來”,“以大成素養(yǎng)成就未來”。未來在召喚我們,未來原本就在“大成”之中,未來的大成,讓大成永遠滿載中華文化,走在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之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將在平江教育集團的所有校園里唱響“大成未來”之歌。
其三,要把學校教育之根扎在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之中。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辦學主張、核心理念絕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是一句口號,甚至不僅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行動。所有行動應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計,而實施。當下,兒童普遍存在著學習焦慮,尤其是處在價值困惑之中。當焦慮、困惑遮蔽了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時,教育便不是“潤澤”,而被扭曲,甚至被異化,“大成”不能,“小成”也困難,未來在哪里,大家很迷茫。金一民說:“兒童心理發(fā)展需要滋潤,需要尊重、關懷;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需要主體參與、深切體悟。只有在‘潤澤’的環(huán)境中,兒童才能獲得心智的漸進完善和人格的不斷完整?!碑斎?,兒童還不是立刻就能獲得“大成未來”的,但是,現(xiàn)在必須為“大成未來”奠定基礎,在學習、發(fā)展中走向大成,走向未來。兒童的未來一定是“大成未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