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價值觀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和方向導引,江蘇省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核心價值和課程觀是“生命關懷”,筆者認為這體現(xiàn)了重要的美學精神和生命自覺,因為“真正的美學應該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應該是也必然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著世界,是美學永恒的圣職”[1]。他們用“生命關懷”實現(xiàn)課程守望和精神呼喚,努力“順應兒童的生長節(jié)律,豐盈兒童的生命意義”,讓兒童真正像兒童一樣慢慢地長大,從而讓課程變革真正推動兒童生命家園的建構。
在當下的技術化時代,一些人把技術問題當成許多變革面對的首要問題,甚至有人將其視為革命性的問題,恰恰忘記了技術永遠都不能解決自身的目的和價值問題。不過,育英人卻并沒有這么看,價值是他們首先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他們強調(diào)課程群建設的技術支持,更關注課程群對人性的培育,或者用他們的話就是將課程群的邏輯視為人性的展開——“價值育人邏輯”,也就是一定要讓兒童站在課程中央,這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判斷和課程主張。的確,“人性不是一部可以按照固定模式建造、并能精確按照程序工作的機器。人性宛如一棵樹,在內(nèi)部力量的作用下,充分地發(fā)展各個方面,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事物”[2]。課程變革的外在表現(xiàn)是各種課程行動和課程行為,而其內(nèi)部則是對生命的深切渴望和全面呵護,實際上,也只有在人性的強烈觀照和牽引之下,課程才會煥發(fā)出生命的光輝,從而找到課程改革的內(nèi)生動力,并且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茁壯“生長”。
課程群涵蓋了登山課程、濕地課程、“中國味道”體驗課程、“現(xiàn)代小公民”課程等豐富多彩的組成部分,努力讓生活世界成為學生的課程內(nèi)容,讓課程具有了開放性和拓展性,為兒童打開了一扇又一扇觀察世界、體驗生活、理解他人的窗戶,課程具有了充滿吸引力的生活意蘊,生活本身實現(xiàn)了對學生的成長價值,而如果不這樣則是另外一番情景,“我們一旦忘記了知識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圍世界、大自然,便會逼著孩子們?nèi)ニ烙浻脖?,從而使他們的思維遲鈍起來”[3]。正是在這樣的課程包圍中,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精神交相輝映,生活與教育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課程具有了生活的底色,生活助推了課程的發(fā)展,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良好課程生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課程生活成為學生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童年在這一刻真正地蘇醒了、長大了,成為他們可以一生攜帶的生命記憶,是他們回首兒時最能感動的溫暖瞬間,可以伴隨著他們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育英人希望讓學生在課程的經(jīng)歷中尋求更加完整、更加精彩的自己,每個兒童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成就屬于自己的美好教育生活,這是對課程群的恰當合理定位。的確,“生活的本質就是想方設法使生命綿延不斷。因為生活的延續(xù)只能通過生命持續(xù)不斷的自我更新才能達到,所以生活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更新的過程”[4]。自我更新是成長的過程,更是充滿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生活和創(chuàng)造人生的過程,最終會創(chuàng)造出屬于每一個兒童的最偉大的自己。為了做到這一點,育英人系統(tǒng)謀劃,努力做到“學科教學滲透,實踐活動貫通,學習空間浸潤”,為學生與課程提供最美好的相遇,這種相遇充滿了無限的可能、無限的憧憬、無限的夢想,把場境、資源、情感、文化等進行有效統(tǒng)整,實現(xiàn)了令人驚訝的成長和躍遷。特別引發(fā)我們思考的是,這本身就是充滿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教育生活,因為兒童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創(chuàng)造,這才是對兒童生命的最好關懷。
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謀生”,獲得生存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果接受了教育都不能養(yǎng)活自己,這恐怕是我們都不能接受的;教育更應該幫助學生學會“養(yǎng)生”,真正知道人類的偉大和尊嚴,如果學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恐怕是我們更加不能接受的。因此,課程必須內(nèi)含系統(tǒng)化、結構化知識,但是僅有知識又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課程建設的首要標準應基于學生的成長,基于學生個體基礎能力和群體特定素養(yǎng)的深遠發(fā)展”,這種深遠發(fā)展一定指向人的意義性存在,因為“人的社會存在不能歸結為認識,人生活在一個意義的世界中,一個價值的世界中”[5]。課程群建設就是要為每個兒童建構富含意義的存在空間,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為會為偉大和崇高而感動的人,不僅熟練掌握何以為生的手段,更深刻明白為何而生的道理,最終將立德樹人和學科育人的任務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