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林熒章
【摘 要】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如何避免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如何做到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全媒體素質人才?文章通過分析高校新聞教學重新定義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將師生的“教”與“學”納入一個平臺,提出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為有機的整體,實現教師的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實訓相互融通,形成“理論—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
如何將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無縫對接,實現“教學”相長、知行合一?這是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yè)教學長期以來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一直在探索和完善的新課題。
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新聞院系嘗試建立不同形式的實踐平臺,給學生提供課外的實訓機會,雖然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往往忽視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對接與融合,因而造成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對脫節(jié),學生的實踐與教師的理論傳授相對分離,難以及時地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實踐過程,并以實踐的效果來檢驗課堂理論教學,造成實訓效果欠佳。
對此,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下簡稱南師新聞學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2017年開始,南師新聞學院以開展部校共建為契機,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重新定位,通過成立全媒體實訓中心,在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以及播音主持藝術專業(yè)等新聞傳播類專業(yè)中開展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解決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課堂教學與實訓脫節(jié)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新聞傳播類專業(yè)是“文科中的工科”,“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要比從聽中學更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從做中學”的過程“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地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它涉及各種用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或深思熟慮的努力”[1]。通過新聞實務的“做”來“學習”理論、掌握方法,成為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主要教學與學習模式。
實踐教學的著眼點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使學生具備適應職業(yè)要求和社會活動的相關操作技能。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huán)節(jié)構成的有機整體,包括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等。[2] 近年來,我國各高校的新聞院系采納和推廣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提出的“部校共建”模式,更新了既有人才培養(yǎng)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情景教學實驗,清華大學的“新聞大篷車”教學方式,汕頭大學以“前臺后院”與“院企合作”為實踐平臺,暨南大學與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共同打造“暨大準記者南方訓練營”等。[3]
在此過程中,關于實踐教學一直是教育者和研究者關注的議題,主流的意見認為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實踐教學與實際融合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有直接新聞實踐經驗的教師占比不高;缺乏長效機制保證實踐教學持續(xù)開展等。在這些問題及原因分析中,大多只局限于實踐教學,而沒有將其置于整個教學過程來思考,特別是針對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未能有效融合與互補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此外,現有實踐體系給學生開展實踐的媒體較為分散,未能與多種媒體平臺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對接機制,學生同時開展多種媒體的實踐機會較少,全媒體素質相對欠缺。
二、重新定義教學與實踐的關系
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入的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新聞院系如何打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壁壘,使兩者構建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南師新聞學院通過有關實踐得出結論,認為應重新定義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兩者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為適應當前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需要整合與盤活現有教學資源,用教學指導實踐,以實踐促進教學,實現課程教學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深度融合,并把各專業(yè)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課外的具體實踐過程進行對接,打破專業(yè)壁壘,推進各專業(yè)融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全媒體新聞生產能力,包括掌握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利用多種類媒體平臺培養(yǎng)和提升新聞采、編、播及品牌推廣的能力等。
南師新聞學院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由師生共同打造的全媒體實訓中心,打通各專業(yè)界限,將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和播音主持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整合,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統(tǒng)籌管理,實現內部資源的優(yōu)化管理。
(一)合理設置部門
全媒體實訓中心設立采寫部、影像部、新媒體部、品牌推廣部、培訓與外聯部等部門,各部門之間既有分工又相互協作,以實現信息多角度采集、多種媒體形式生成,多元化、立體化傳播。主要成員以新聞、廣電、廣告和播音主持專業(yè)學生為主體,由一名具有媒體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全媒體中心主任,來自不同專業(yè)的教師以及共建媒體單位的編輯記者擔任指導老師,全部成員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輪崗培訓,以鍛煉和提高學員全媒體能力。
(二)架構媒體矩陣
全媒體實訓中心下設報紙、網站、網絡電視臺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形式的媒體平臺,構成完備的媒體矩陣。中心內各媒體具有不同定位和功能,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完成新聞報道和宣傳工作:網絡電視臺主要報道學院的動態(tài)消息,每周定期播出;新聞網站根據需要報道學校的重要新聞以及學院的各方面工作、學生動態(tài)及專題新聞;微信公眾號以報道校園、服務師生為功能定位,報道學院的重要新聞、活動等,每天不定期更新。
(三)建立運作機制
為推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全媒體實訓中心按照新聞媒體的標準,模擬建立了日常工作機制:1.新聞報料與值班制,由專人負責新聞線索的搜集以及跟進最新報道;2.編前會制,在每月不定期召開,點評當月的報道內容和提出下一階段的報道計劃。
經過重新調配資源,全媒體實訓中心成為一個重要的支點,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結,為開展進一步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前提條件。
三、“理論—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與效果
在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實踐教學中,“做中學”的理念強調通過實際操作來領悟理論和方法,但實踐本身并非脫離理論而存在,也并非淪為經驗性的“實務”,從課堂教學的理論、方法到實踐也并非只是一次線性的“閉合式”教學過程,而需要具有開放性和反思性,即將實踐與理論融合為一個循環(huán)、完整的開放式教學過程。全媒體實訓中心的運作致力于打造“理論—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重構教學與實踐的關系,增進學生全媒體素質和能力,實現整個實踐教學的目標和效果。
(一)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實現協同
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設計原則均講究由簡入繁、由易而難的順序,根據不同學期的培養(yǎng)目標,配合不同的課程結構設計不同的實踐內容。[4] 許多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內容需要緊密配合,即特定的理論內容輔以相應的實踐內容,兩者實現有機協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僅以課堂為中心,在理論講授的同時輔以相應的部分實踐,而未與學生的整體實訓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課堂與課外的實踐脫節(jié)。為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南師新聞學院將所有專業(yè)中具有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課程均納入全媒體實訓中心的工作議程,將課堂的理論教學與課外的實踐教學完全融合。這些專業(yè)課程的實訓環(huán)節(jié)與全媒體中心業(yè)務進行對接,教學的作品采制、播出以全媒體為主要平臺,并作為絕對考核指標納入課程體系建設。這樣,在教學結構上完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在實際運作中則可以實現兩者的協同。
(二)理論教學及時落地到實踐
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新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設有大量的新聞業(yè)務課程,各業(yè)務課程都要求不同的實踐活動與之配合。同時,新聞學專業(yè)又是一門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要求不同實踐方式共同指向一個大的總體培養(yǎng)目標。[5]南師新聞學院通過設立全媒體實訓中心,統(tǒng)合所有相關新聞傳播業(yè)務課程,使其與實踐的相關環(huán)節(jié)及時建立連接,課堂教學的理論內容會及時在全媒體實訓中心的業(yè)務工作中得到落實,以實現培養(yǎng)行業(yè)所需人才的目標。比如在新聞采訪學課程的選題環(huán)節(jié),會納入全媒體實踐中心的選題會,兩者一體化運作,課程的選題也是南寧師范大學辦報紙、微信公眾號同步的選題,將全媒體平臺中的選題問題引入課堂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和確定,這樣既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具有鮮活性、時效性和實踐性,又可以讓學生及時在媒體中開展實踐,鞏固學習內容,提高新聞實踐能力。
(三)實踐教學反饋完善理論教學
同樣,實踐教學中發(fā)現的問題或經驗,又可以為課堂教學帶來反思,完善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在全媒體實訓中心的不同媒體中,開設有相應的版面和欄目,不定期地刊登課堂作品,且在不同媒體間相互轉發(fā),實現資源共享,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鮮活的素材。在實操過程中,如南寧師范大學自辦報紙部分新聞選題或策劃就來自專業(yè)課程教學中,作品后附有專任教師的點評,使其既有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又可以成為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樣本和其他學生學習的對象,通過作品的展示課堂教學更直觀。另外,從各媒體平臺的運營及學生的具體實踐的反饋中,教師也能夠及時發(fā)現問題,開展教學反思,并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為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
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形成了良性的“教學相長式”的循環(huán),實現了教與學的互補與優(yōu)化。3年來,南寧師范大學參與全媒體實訓中心的各專業(yè)學生達100多人,涵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和播音主持藝術專業(yè)等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及選修課等。參加全媒體實訓的學生在全媒體技能、團隊合作等方面獲得鍛煉和成長,如以“部校共建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認知與實踐調查”為題申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題,獲得自治區(qū)級立項;以全媒體實訓中心記者為核心成員的“全媒體—E服務”項目參加第三屆中國大學生“互聯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獲得學校類一等獎。
四、結語
對于新聞傳播類的專業(yè)而言,課堂教學需要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南師新聞學院通過全媒體實訓中心的平臺建設,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過程打通,理論與實訓相互融通,一方面在實訓中切實增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動態(tài)過程中完善教師的教學與理論反思,這是對于新聞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入發(fā)展、新聞業(yè)務實踐不斷變革的未來,高校如何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更高層次的融合,從而培養(yǎng)出卓越的新聞人才,是新聞學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楊萍.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之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6(12).
[3] 陳文敏.媒介融合前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學實踐教育審思[J].學理論,2011(4).
[4] 王春玲,牛炳.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媒體[J].新聞界,2008(1).
[5] 王春玲,牛炳.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媒體[J].新聞界,2008(1).
(責任編輯: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