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珊珊
虞山與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古城緊密相連,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我園地處虞山周邊,我們借助地理優(yōu)勢,發(fā)掘藤草資源,嘗試開發(fā)與實施“草趣”課程。那么,在開展“草趣”課程時,應如何基于幼兒的關鍵經驗發(fā)掘藤草資源?如何將藤草資源與課程相融合?如何有效地實施“草趣”課程?對此,“草趣”課程小組開展了一系列嘗試。
課程是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抓手和切入點,是師幼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幼兒園課程要能夠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以促進幼兒終身發(fā)展為綱。因此,我們竭力挖掘那些與幼兒生活直接相關的、幼兒感興趣的且能引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草趣”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高課程對幼兒發(fā)展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從而拓展幼兒教育的內容,豐富幼兒教育的內涵,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教育。
1.樹立“草趣”課程資源觀
教師要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樹立“草趣”課程資源觀。積極挖掘和利用一切與藤草相關的、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并形成自己的課程特色,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幼兒園課程。
2. 全面羅列,精心篩選“草趣”資源
在對課程開發(fā)產生認同感后,我們對“草趣” 教育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藤草資源,我們請教了精通草類文化的相關人士,以打好自身的專業(yè)基礎。同時,我們在濃厚的調研氛圍中搜集、羅列了大量藤草資源,從各方面對藤草資源進行了挖掘。
3. 初設主題網絡及主題活動
在羅列了資源后,我們以資源類別為基礎,嘗試搭建主題網絡框架,完成主題活動表。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設計完善了一整套與“草趣”資源相關的主題活動。至此,課程框架的雛形已基本呈現。
1.優(yōu)化課程環(huán)境
如何讓環(huán)境發(fā)揮適宜的教育功能,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從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結合幼兒園的實際現狀,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適時、動態(tài)地對幼兒的活動環(huán)境進行改造與優(yōu)化。
(1)“草趣”課程主題與室內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相融合
幼兒是環(huán)境的主人,應盡可能地讓幼兒參與戶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戶外“草編坊”是藤草課程小組的課程基地。隨著幼兒活動的豐富,“基地”里的環(huán)境也逐漸豐富起來,游戲內容也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利用麻繩環(huán)繞而成的立體小人、用稻草制作而成的稻草人、擱置在周邊樹上的鳥窩、用毛秸稈拼貼而成的畫、用棕櫚制作的蓑衣……處處彰顯著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草趣”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指導幼兒以“保護樹木”為主題對操場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了創(chuàng)設,讓幼兒在參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體驗自然材料相互融合的美感,初步感受環(huán)境與人的關系。
(2)“草趣”工作坊與區(qū)域活動相融合
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特點,我們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了富有“草趣”特色的區(qū)域——“草趣”工作坊。我們將“草趣”工作坊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各種藤草材料和操作工具,讓每名幼兒都能夠自主開展主題區(qū)域活動,再將工作坊中的幼兒作品投放到不同的區(qū)域,以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
2.完善“草趣”課程資料
(1)利用資源生成主題課程
在課程開展初期,教師帶領幼兒和家長共同尋找身邊的藤草類材料,將它們投放到“草編坊”活動中。但這樣尋找資源只考慮到了材料的使用,而缺乏課程意識。隨著理論學習的深入,從主題目標的制定到主題活動內容的預設,教師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逐步生成豐富的活動內容。例如,在大班“草趣”課程活動“小鳥窩,大世界”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預設了利用稻草編織鳥窩的內容。幼兒從萌發(fā)“制作鳥窩”的想法到編織出鳥窩,經歷了社會調查、投票選舉、資料匯總等一系列活動,具備了相對豐富的活動經驗。在活動后期,幼兒根據活動中出現的情況自主生成了與其他區(qū)域聯合互動的課程,這些生成課程的價值比編織活動本身的價值要高得多。
(2)拓展資源,支持課程實施
家長、社區(qū)工作人員、幼兒園工作人員都可以成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支持者。在“草趣”課程的實施中,教師邀請專業(yè)藤草編織人士來為幼兒展示藤草的編織方法和技巧,以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邀請植物專家走進幼兒園,為幼兒講解中草藥的種類和作用,使幼兒對中藥有了初步了解。自課程實施以來,我們還創(chuàng)設了多種機會請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計劃和實施。另外,我園設立了教師圖書資源目錄,讓教師可以根據需求借閱各類書籍。如挑選出“草趣”課程和基礎課程實施中所需要的圖書,并將這些圖書根據自身主題進行分類,設立相關的圖書目錄,讓教師依據主題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相應的圖書,為課程實施提供支持。
3.提升課程建設能力
觀察是一種兒童評價方法。借助觀察,教師可以真實地了解幼兒,找到促進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更好方式。項目之初,大部分教師不知道如何觀察。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我們采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初步學習如何觀察與分析幼兒。在閱讀相關理論書籍的同時,從“草編坊”活動的觀察入手,從觀察游戲材料的選擇、使用和新材料的投放,逐步轉向觀察材料的適宜性,以及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語言和技能的發(fā)展。觀察后,教師以白描的方式記錄幼兒的言行,并對幼兒的言行進行分析。接著,以“草編坊”觀察為起點,教師將觀察延伸到其他活動,在觀察、實踐、反思中逐步建立“兒童是學習主體”的意識。
在進行幼兒園課程設計時,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并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的發(fā)展目標和教育建議,生成并選擇適合幼兒的“草趣”課程活動方案。課程審議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課程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是否以幼兒為主體;活動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兒的集體、小組及個別化學習;課程環(huán)境、材料是否適宜;“草趣”課程如何與現有課程進行融合等。在開展課程的同時,教師還能進一步梳理課程的脈絡軌跡,有效地對課程進行回顧與思考。
1.整理成冊的文本資料
我們依托“草趣”課程,整理、搜集在“草趣”課程開展過程中發(fā)生的能夠體現幼兒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且具有課程內涵的教育故事,并以《“草趣”課程故事集》的形式呈現。這些真實的案例故事凸顯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記錄了幼兒如何制定游戲規(guī)則及如何確定游戲內容,呈現了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索與成長的過程。
在對自然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后,我們結合主題活動開展了“草編坊”活動,探索如何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特點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安菥幏弧眲?chuàng)設、使用、分享的過程,就是促使幼兒不斷獲得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將“草編坊”活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并保存下來,制作了《草編坊活動集》。
2.“草趣”課程實施中幼兒與教師的發(fā)展
(1)提升幼兒綜合素養(yǎng)
“草趣”課程充滿了生活氣息,鍛煉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也使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開展“草趣”課程,可以讓幼兒感受美、拓寬眼界、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幫助幼兒樹立系統(tǒng)的審美觀。
幼兒在“草趣”課程中能夠盡情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自由創(chuàng)作,在不斷的探索中使課程更好地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模式及學習品質,都能得到提升。
(2)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隨著“草趣”課程的逐步展開,教師不斷審視、調整、完善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價值體系,重新認識課程資源,認識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認識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實現課程目標的關系。教師對資源的態(tài)度逐漸從漠視轉向重視和積極開發(fā),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有了不斷提高。
沒有最好的課程,只有更好的課程。如何有效地選擇周邊資源開展幼兒感興趣的教育活動,以及如何準確把握幼兒的關鍵經驗都是需要研究的內容。我們將以幼兒作為課程開發(fā)的源起和最終歸宿,逐步完善“草趣”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