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吳 云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讀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在主動思考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與體驗,讓學生在相應情感的熏陶下獲得思想啟迪,對學生的身心成長都有很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通過有效的朗讀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積極改善語文教學質量非常重要。
長久以來,應試教育思想在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占據著主導地位,語文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極易受到各界因素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思維慣性,以“成績”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深入眾多教師的內心。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和普及,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但是效果尚不理想。很多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不免以提升學生成績?yōu)榻虒W重心。這就導致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忽略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使得朗讀教學僅僅流于形式,成為語文課堂中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而將課文的理解、分析作為教學重點。這樣不僅難以真正發(fā)揮朗讀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同時還會讓語文課堂變得呆板、枯燥,長此以往,很容易影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則多處于被動地位,扮演著被動接受知識、被動學習的角色?!靶抡n改”背景下,更注重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更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應該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然而,當前語文課堂中師生角色仍然存在定位不準確的現象。部分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學重點多在成績提升上,且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缺乏主體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多由自己掌控課堂,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朗讀教學的質量也通常會受到影響。
受教師理念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課堂朗讀往往流于形式,教師多將課堂重點放在生詞、課文內容的講解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甚至有的教師因節(jié)奏把握不準確,導致知識點講解時間不夠,從而占用僅有的朗讀時間,這樣學生的課堂朗讀時間就更少了。此外,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如果只是任由學生隨意朗讀,缺乏目標性,就很難刺激學生思考,這也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朗讀效果。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只讀一遍是不能體會其深意的,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深入閱讀才能體會文章的內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意圖,而初次朗讀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初次朗讀課文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課文,對文章的脈絡進行整理,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從而為后續(xù)深入、反復閱讀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反復閱讀,對于自己不懂的、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標注、圈畫,從而在教師講解時進行針對性的提問、釋疑。例如在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就可以在引導學生初次朗讀課文前先提出問題,如“文章講述的故事是什么?”“什么情況下會發(fā)生這種故事?”“文章中讓你最感人的細節(jié)是什么?”等,讓學生帶著問題來朗讀文章,促使學生在初次朗讀過程中能夠對文章內容產生整體的把握,打好后續(xù)深入朗讀的基礎。
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內容豐富的語文學科而言,興趣的價值更為凸顯。學生只有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這是任何教學手段都難以達到的效果。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意義重大。但是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對于自己的興趣并不是十分明確,所以學生對于事物的興趣很多時候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抓住機會,通過示范性朗讀的方式來表達出文章中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為學生營造情境氛圍,帶給學生審美情趣的享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在送別好友時的不舍之情,同時也通過詩句描寫凸顯了祖國河山的美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初次朗讀后,教師就可以進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讀,并可以利用多媒體方式為學生播放古琴演奏的曲子,在音樂的烘托下,通過飽含情緒的朗讀來為學生構建詩文中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教師的朗讀中感受這樣的畫面:詩人站在江邊,回想著昔日和好友孟浩然飲酒作詩的畫面,然而眼前江水汩汩東流、白帆翩然遠去,美好的時光似乎一去不復返。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示范朗讀,可以很好地改變傳統(tǒng)以讀為目的的閱讀這樣枯燥的朗讀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朗讀是這么美妙的事情。通過朗讀可以感受到詩文中的情感,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朗讀的魅力,這樣就能在無形中增加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
通過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學生的朗讀興趣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并且朗讀氛圍也已經被營造出來了。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朗讀。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情景,并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演繹,通過演繹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融入課文,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及思想感情的體會,加深學生對于文中詞匯、語句的理解,從而促使學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的感悟,將文章內容轉變?yōu)樽约旱那楦?、內化為自己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朗讀效果。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初次朗讀,并在朗讀前提出問題:“小蝌蚪總共找了幾次媽媽?”“他們分別是誰?”讓學生在初次朗讀中對文章產生整體把握。在學生明確問題答案及教師示范性閱讀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由學生分別扮演青蛙、鯉魚、烏龜、小蝌蚪等動物角色,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相應的動物圖片,以促使角色更為明確、鮮活,加深學生對于角色的整體印象,從而更好地分清角色,找準相應的角色語言。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朗讀,可以為學生營造更輕松愉悅的氛圍,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對于文章內容產生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對提升朗讀效果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可以是對文章中某一句話、某一段話的朗讀比賽,也可以是優(yōu)秀古詩文的朗讀比賽,對于朗讀比較好的學生還可以給予一些物質獎勵。這樣的方式,可以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比賽,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增加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鍛煉學生的語言水平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朗讀教學的重視,并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朗讀教學水平,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文章內容,提升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