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溪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合石壺》里的創(chuàng)意智慧
王溪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合石壺》壺身扁圓,腹鼓,張力極大,壺鈕呈圓柱形,上小下大,壺嘴簡潔,出水爽利,壺把為大環(huán)形,與壺嘴對應成趣,制作精妙、線條柔和、氣韻天然,流口、壺口與把手在同一水平線上勻稱流暢。作品以簡練的線條構(gòu)成淳樸大方的形體,深厚且具神韻。形體小巧玲瓏、式度妍雅,有“通體柔情,綽態(tài)嬋娟,如妃子浴華清池中”之曼妙。設計上空間明快、虛實和諧、提攜舒適,使整體造型更加嫵媚動人。
合石壺;制作;藝術;創(chuàng)意
《合石壺》
紫砂壺藝是勞動人民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應用和流傳都比較廣泛,它體現(xiàn)著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和精神文化品質(zhì),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趣味,可謂雅俗共賞。紫砂壺藝與文化底蘊關系密切,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每一把紫砂壺本身便充滿了濃郁的文化風韻,而當它與文化內(nèi)容碰撞后,又會折射出更美好的意境。因此,紫砂壺歷來便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它的內(nèi)涵底蘊往往與文人們淡泊明志的心緒相貼合。
紫砂壺似乎只是生活中實用的東西,可看可不看。但其藝術達到如此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終歸離不開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審美需要。人們常說,紫砂壺屬于珍貴的工藝品,達到了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高度統(tǒng)一。這里所談的審美性,主要指文人審美對紫砂壺的影響。紫砂壺從形制上來講,仍然符合中國線性審美的傳統(tǒng),其對形制線條的講究是極其苛刻的,既符合功能,也須符合審美,體現(xiàn)了對空靈、清逸、雋秀的追求。另外,文人對詩書畫的喜好,也在紫砂壺上巧妙地體現(xiàn),結(jié)合而成文人紫砂的品類,同樣最終影響到了紫砂業(yè),到如今還是如此。
從百姓的日常用品到文人雅士的生活,紫砂壺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紫砂壺也逐漸成為了兼具實用性和欣賞性的工藝品。特別是清代嘉靖年間,文人士大夫開始參與紫砂壺的設計與制作,使得紫砂壺的造型趨于典雅古樸,光素的壺面更適合書法、繪畫、篆刻等的表現(xiàn)。紫砂壺經(jīng)裝飾、書卷氣、金石味更濃,紫砂壺的藝術性也達到了很高的高度。紫砂壺藝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道不斷地交融,追求和諧,一團和氣,不偏不倚地順應自然法則的中庸,成為文人修行的準則,而紫砂壺樸質(zhì)無華的泥質(zhì)和光華內(nèi)斂的色彩正是文人藝術家所追求的品質(zhì),可以這么說,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涵蓋和表達了文人藝術家的人文思想和藝術追求。作品《合石壺》以傳統(tǒng)器型為主,深得歷代精品的精神氣韻。所制作品方圓并濟,方非一式、圓不一相,手感極佳,老味頗濃。
《合石壺》壺身扁圓,腹鼓,張力極大,壺鈕呈圓柱形,上小下大,壺嘴簡潔,出水爽利,壺把為大環(huán)形,與壺嘴對應成趣,制作精妙、線條柔和、氣韻天然,流口、壺口與把手在同一水平線上勻稱流暢。作品以簡練的線條構(gòu)成淳樸大方的形體,深厚且具神韻。形體小巧玲瓏、式度妍雅,有“通體柔情,綽態(tài)嬋娟,如妃子浴華清池中”之曼妙。設計上空間明快、虛實和諧、提攜舒適,使整體造型更加嫵媚動人。
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是奇妙的,它是紫砂藝人感情的賦予,亦是對美的一種審視,它的器形變化,往往在一瞬之間,沒有特定的框架規(guī)矩來束縛的造型,僅是藝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貼合人們內(nèi)心的泡茶雅器而已。手工紫砂自宋元誕生到明時的成熟。歷代制陶人立足自然,立足生活,不斷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廣收優(yōu)取,精益求精。從造型、裝飾、寓意等方面不斷拓寬紫砂藝術生存空間和藝術表現(xiàn)力;從詩、書、畫、印、雕、刻、塑等方面擴大紫砂藝術生命力,在實用化,人文化,審美化,藝術化等多方面增加作品內(nèi)涵。所以,自古以來,紫砂藝術大師人才輩出;贊美紫砂藝術的文人雅士,名句佳聯(lián),層出不窮。
[1] 《紫砂陶》 季野 刊于1991年臺灣《茶與藝術》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