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集部視野下明代經義的文體建設及文章學意義

        2021-12-02 22:50:32龔宗杰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經義集部時文

        龔宗杰

        (復旦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明代科舉以義、論、策三場試士,且尤重頭場,這使經義這種科考文體在明代得到長足發(fā)展。成化、弘治年間,經義“八股”的體制格式逐步定型,當時的場屋寫作,明人也自稱“至于成化、弘治間,科舉之文號稱極盛”(1)夏言:《請變文體以正士習等事疏》,《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556~557頁。。體制的成熟與創(chuàng)作的“極盛”,意味著明前期對經義文體內部空間的挖掘,至此也漸趨飽和。因此,正德、嘉靖以降,先后出現如清人所說的“以古文為時文”及“兼講機法,務為靈變”(2)方苞:《欽定四書文》卷首《凡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頁。,本質上看,都是原本作為封閉性文體的經義,在其內在自足性無法支撐全新創(chuàng)作的情況下,轉而借助外部資源來尋求新變的過程。無論是借助與古文的對話來拓展其批評體系,還是在此基礎上追求“機法”來吸收辭章學要素,都進一步推動經義由考試工具向文學性文本傾側,并為晚明乃至清代嘗試將其納入與詩賦、古文并峙的文體序列,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

        在上述進程中,相比于官方在制度層面的調控,晚明經義的發(fā)展更多得益于文人士子在文章學層面的建設。明中葉以后,文士對場屋作文的討論日漸公開,經義論評逐步興起并發(fā)展為公共知識話題。其結果之一,便是新興序體樣式“時文序”開始涌現,逐步分割原本由“試錄序”所主導的官方話語權。與時文序同步,晚明時文選本的大量刊刻,則促進明代經義文本的自我經典化。這些都為經義獲得獨立的文體地位創(chuàng)造了相應條件。通過考察明人文集、文評、選本等集部文獻及上述諸多現象,我們既可以理清明人對經義文體建構的不同層次,也可考見其背后的文章學意義。

        一、 經義論評的公開化:文集、文評及二者的交涉

        自北宋更科舉之法而以經義、論、策取士,宋元時期科考文體的程式化就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出現了像《答策秘訣》《作義要訣》一類針對性很強的文章學論著。盡管明代科舉依仿宋元舊制,但我們搜檢明人文集與文評諸書,可看到明人對本朝經義的系統(tǒng)論述,要到明中葉以后才逐步展開。

        如果以明人文集作為考察對象,值得留意的是“試錄序”這種明代才出現的序體文,為明前期的經義論評提供了一定空間。關于鄉(xiāng)試錄與會試錄,明末朱荃宰《文通》列有“錄”這一文體:“辰、戌、丑、未,大比天下貢士,錄其文曰《會試錄》,子、午、卯、酉,鄉(xiāng)舉,錄其文曰《某省鄉(xiāng)試錄》,皆冠以前序,主考官為之。次執(zhí)事,次題問,次取士姓名,次程文?!?3)朱荃宰:《文通》卷十五,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3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880頁。由此可想見,作為依附于前兩級科舉錄的文本,試錄序因其作者兼具文士與考官的雙重身份,雖有序文之體格,但敘述多站在官方立場。如天順元年(1457)會試,薛瑄所撰《會試錄序》曰:

        是以九十余年,薄海內外,文教隆洽,士習粹然,一出于天理民彝之正,而雜學、術數、記誦、詞章之習,鏟刮消磨,無復前季之陋。雖曰科目以文章取士,然必根于義理,能發(fā)明性之體用者,始預選列,類非詞章無本者之可擬也。(4)薛瑄:《會試錄序》,《敬軒薛先生文集》卷十七,《明別集叢刊》第一輯第36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第526頁。

        從薛瑄的表述中當可看出,明初經義專注于對經部義理的解釋,而要求擯除所謂雜學、術數、記誦、詞章等子部、集部要素。

        成化以后,這種謹守經部、恪遵傳注的局面稍有改變。十一年(1475)乙未科,王鏊為該科會元。清人曾評價明初經義至王鏊而臻于理實、氣舒、神完、體備(5)梁章鉅著,陳居淵校點:《制義叢話》卷四,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56頁。,意味著以王鏊為標志,經義寫作兼重義理與辭章之風漸開。李東陽為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會試所撰《會試錄序》,對此曾有如下論述:“洪武、永樂之制,簡而不遺,質而成章。迄于今日,屢出屢變,愈趨愈盛。然議經析理,細入秋毫,而大義或略;設意造語,爭奇斗博,惟陳言之務去,而正氣或不充?!?6)李東陽:《會試錄序》,周寅賓校點:《李東陽集》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941頁。認為近年科考一變明初簡質的文風而開始追求文章修辭,不免有以辭害意之病。

        從上引材料可知,試錄序除了隨鄉(xiāng)會試錄刊刻而傳布四方,也多收入考官的文集而流播后世,成為一個可以考察不同時期文風趨向的窗口。但因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性,試錄序的寫作更多體現引領士風、厘正文體的官方意志。不過到了嘉靖中以后,情況又有變化,針對經義論評的非官方聲音日漸增多。從集部文獻來看,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明人開始將討論經義寫作的內容編入個人文集,二是“時文序”的出現。

        先看嘉靖以來明人文集、詩文評中的經義論說及二者的文本交涉。李東陽指出經義寫作追求的“設意造語,爭奇斗博”,在弘治以后已成難以遏制之風尚。主要體現為明人開始細究制義技法,系統(tǒng)總結一套從破題至結題的章法準則。嘉靖中,項喬撰《舉業(yè)詳說》,首開中晚明經義作法專論之先河。

        項喬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進士,著有《甌東文錄》《私錄》等。晁瑮《寶文堂書目》“子雜”類所著錄《舉業(yè)詳說》《舉業(yè)贅論》皆項喬所撰?!杜e業(yè)詳說》一書,《溫州經籍志》卷三十三“詩文評類”著錄,原有單行,后附刊于《甌東私錄》卷三。項喬所撰自序則收入《甌東文錄》卷二,交代了編撰此書的原委:“國家每取士,必三試之,而以初試經義為要。予囊守渤海,嘗概論舉業(yè)以示諸生,于經義猶略也。去歲轉官適楚,公余課煥、蔚諸兒,乃復論經義之則,凡數十條,而選取程文以證之。”(7)項喬:《舉業(yè)詳說序》,《甌東文錄》卷二,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刊本,第57b~58a頁。據此并結合項喬生平,可知項氏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守河間時曾撰成《舉業(yè)贅論》,二十二年升湖廣副使后又在《贅論》基礎上論經義體則數十條,并配以程文而成《舉業(yè)詳說》?!懂T東私錄》收錄《舉業(yè)詳說》時,刪去了所配的程文,《溫州經籍志》對此也有說明:

        凡論舉業(yè)根本八條,論舉業(yè)體則七十七條,自敘所謂選取程文以證之者,則《私錄》已刪去不存矣。其說于明時場屋所行經義、表判、賦論之類,皆為論其體制利病頗為詳備。(8)孫詒讓撰,潘猛補校補:《溫州經籍志》卷三十三下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第1573頁。

        項喬對經義及作法的細致闡述,主要見于七十七條的“舉業(yè)體則”,依次按破題、承題、起則、大講、繳題、結題六段格式展開。在六段體則后又附各類“題則”,針對不同經義題型而采取相應的章法布局及寫法,共計三十四類。此類題則,頗便于士子學習模仿,至明末又有像《湯睡庵太史論定一見能文》卷三“各題入門文式”,羅列題式多達七十三類,可以說將晚明以來的時文格式挖掘至極致。

        從目前所見明代詩文評及相關資料來看,《舉業(yè)詳說》是明代最早獨立成書的時文論著,其內容雖首舉注重義理的“舉業(yè)根本”,但重點仍偏向講求格法的辭章術一側。這符合該書舉業(yè)授學讀本的性質,也表明嘉靖中以后,經義批評內部已形成一種重視“設意造語”、追求辭章技藝的聲浪。以此為出發(fā)點,另有兩方面與本論文的視角相關:

        一是明人編刊文集開始收錄有關經義論評的內容。嘉靖間隨著唐順之、茅坤等人推動時文與古文之間的溝通,文人士子好談時藝與此前也大有不同。如茅坤即撰有內容為認題、布勢、調格、煉辭、凝神的《文訣五條訓縉兒輩》,收入其文集《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三十二“雜著”。其中調格一訣說:“吾為舉業(yè),往往以古調行今文。汝輩不能知,恐亦不能遽學。個中風味,須于六經及先秦、兩漢書疏與韓、蘇諸大家之文,涵濡磅礴于胸中,將吾所為文打得一片湊泊處,則格自高古典雅?!?9)茅坤:《文訣五條訓縉兒輩》,《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三十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1頁。便是強調時文寫作要得古文風味,追求格調的“高古典雅”。茅坤“文訣”后來頗受王衡肯定。王衡撰有專論制義的《學藝初言》,曾有單行,后收入萬歷四十四年(1616)所刊文集《緱山先生集》。王衡在《學藝初言》中論及經義格法,多援引茅坤“文訣”而作闡說,如曰:“文章之法,總不離于人情。情生于題,情之用在勢。要不出于鹿門所謂‘認題’、‘布勢’數條?!庇秩纾骸奥归T所云‘練格’,格者,品也?!?10)王衡:《學藝初言》,《緱山先生集》卷二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9冊,第187~188頁。王衡為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榜眼,《學藝初言》也因此廣為傳播,而被萬歷間如《舉業(yè)要語》《新刻官板舉業(yè)卮言》《從先文訣》等幾種資料匯編類的時文論著所收錄。這多少反映出,至嘉靖、萬歷間,在科舉和出版業(yè)的雙重推動下,評析經義寫作已成為一種頗受關注的公開話題。

        二是明人文集中有關經義的言說,隨著書籍的流通而成為一種公共的文章學資源,并被文評類著作所吸收。這點在上文所舉王衡、武之望的引述中已有體現。另外像萬歷間汪時躍所編《舉業(yè)要語》,即收錄了項喬《舉業(yè)詳說》、茅坤“文訣”及王緱山《學藝初言》等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舉業(yè)要語》還收錄了諸如黃志清《林仕隆制義序》、劉孔當《李長卿制義序》、陶望齡《王晉伯制義序》、王肯堂《王緱山制義序》等序文。其中所收陶石簣《湯會元易義引》“文有意到有語到”一則,出自陶望齡《湯君制義引》一文,見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刊《歇庵集》卷四。此卷所收其他制義序,如《門人稿序》一文,為武之望、陸翀之《新刻官板舉業(yè)卮言》卷二收錄,題以陶望齡“論文二章”。同卷另兩文《金孟章制義序》《戴玄趾制義序》,又為劉元珍《從先文訣》內篇選錄。由此可看出,至萬歷間,制義論說已在文人中間迅速展開。這些論說又借書籍傳播而被匯編類文評著作所吸收,進一步擴大其傳播的影響力。除了文集、文評,在商業(yè)出版的刺激下,選本形態(tài)的房稿、社稿,亦由書坊大量編集刊行。作為一種聯動效應,冠于時文選集之首的“制義序”或稱“時文序”應運而生,成為晚明經義批評的新型載體。

        二、經義批評的去官方化:從試錄序到時文序

        上文論及鄉(xiāng)、會試錄序是明前期經義批評的主要文獻,不過作為一種官方文件,試錄序的批評表達頗受限制。嘉靖中以后,非官方的時文編集與刊刻逐漸盛行,科舉和出版業(yè)結合而成為晚明的一大產業(yè)。此類選集每有編刊,往往邀大方之家為之撰序,漸成慣例。因此,時文序作為這種產業(yè)鏈之一環(huán)也在晚明得到迅速發(fā)展。

        從性質上來說,不同于考官所撰的試錄序,時文序的撰寫更多是一種文人化、非官方的行為。關于二者的差別,檢萬歷間屠隆、陶望齡、袁宏道等人文集,皆收有兩類序文,可作比較。如陶望齡所撰《癸卯應天鄉(xiāng)試錄序》,其中談到經義的法度說:

        臣嘗竊觀我明制舉之業(yè),莫盛于吳。博士所誦說若所謂王、唐、瞿、薛者,皆吳人也。其文若爰書之傅法律而不可出入,若歌者節(jié)拍不可舒促,四方師之,號為“正始”。蓋尺幅之中,一題之義,求之而彌有,浚之而彌新。因嘆圣賢之言無窮若是,而其法之精微曲折,亦有卒世不能究者。(11)陶望齡:《癸卯應天鄉(xiāng)試錄序》,《歇庵集》卷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65冊,第230頁。

        從制舉之業(yè)盛于吳地,到圣賢之言與制義之法難以窮盡,敘述視角相對宏闊。而他為友人時文選集《秦淮草》所作的序文,開篇說“法書家之妙在運腕,狀之如漏痕沙畫,歌之妙在轉喉,狀之如串珠,皆言其圓也”,繼而銜接至對時義寫作的討論說:“余嘗引以論詩、古文,若時義其佳處類然?!?12)陶望齡:《序馬遠之秦淮草》,《歇庵集》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65冊,第252頁。表達更加隨意自如。

        除了這種表述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從試錄序到時文序,反映的正是晚明由文人主導的經義批評,開始分割原本由官方所掌控的話語權。在出版業(yè)的助推下,時文序大量出現,與之相配套的坊刻時文選本規(guī)?;?,這顯著地降低了作為官方文件的鄉(xiāng)、會試錄在士子中的影響。對此,可從以下兩個層次展開論述:

        其一,時文序對選文的評價,在官方選定的范文外另設了一種佳文的樣本。翻檢明人文集,可發(fā)現時文序的出現約在嘉靖末年,這與坊刻時文開始流行大致同步。其中較有名的作者,正是前揭陶望齡所言王、唐、瞿、薛四家中的瞿景淳和薛應旂。

        瞿景淳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會元。嘉靖三十五年(1556),瞿景淳任該科會試考官,并參與輯選了本房中式士子的平日習作,為之作序曰:“今之學《春秋》者皆主胡氏,而師說猶人人殊。多士皆一時之良,所撰多合程度,而況君復以名家訂正之,其可以為四方式矣?!?13)瞿景淳:《春秋匯稿序》,《瞿文懿公集》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9冊,第551~552頁。其意正在于選輯這些符合程度的習作,來為士人學子提供更多的范文和標準。與瞿氏并稱為時文大家的薛應旂,為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會元。薛應旂曾為鐘崇武所編江西籍進士的經義選集撰《豫章文會錄序》,后又為吳江諸生所編鐘崇武窗稿選集撰《郭溪窗稿序》,二序均見于明嘉靖刻本《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同集卷十三又有《毗陵雅義序》,略曰:“今龍岡施公出守吾常,政事之暇,課試各學諸生,簡其文之可觀者,命坊間刻之,題曰《毗陵雅義》,屬余序其端。”(14)薛應旂:《毗陵雅義序》,《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3冊,第178頁。即說明是為坊刻經義選本作序。與瞿景淳所說的“可以為四方式”一樣,薛應旂的序文也強調所選窗稿可作為士子仿習的范本,如《郭溪窗稿序》指出吳中諸士于鐘崇武之文“不覺相入而爭師之”(15)薛應旂:《郭溪窗稿序》,《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3冊,第152頁。。由此可見,在官方刊行的試錄外,地方上興起的坊刻時文,播于士林,也成為可供士子閱讀學習的舉業(yè)讀本。對此明人已有所認識,如湯賓尹曾說“今人舉業(yè),從坊刻入,從試錄、策論入”(16)湯賓尹:《兩孫制義序》,《睡庵稿》卷三,《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0頁。。坊刻時文選本及其相配套的序跋、評點的涌現,顯然對以試錄所代表的官方話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稀釋”作用。

        其二,晚明時文序的撰寫帶有強烈的文體意識,往往將經義置于文學視野下進行討論。萬歷年間,隨著一批新銳時文家如湯顯祖、陳懿典、董其昌、陳繼儒、陶望齡、湯賓尹、王思任等人的活躍,經義批評愈發(fā)興盛??疾齑藭r期諸家撰寫的時文序,可察覺到其中明確的文體觀念。以陳懿典為例,他評價時人經義,往往以“詩賦古文詞”這一傳統(tǒng)文體序列作為視角。如《陳居一近稿序》評價陳萬言“所為詩賦古文詞甚富,而獨出其舉業(yè)近草一編相視,則養(yǎng)粹如,氣盎如,法秩如”(17)陳懿典:《陳居一近稿序》,《陳學士先生初集》卷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第638頁。,又評沈朝煥之制義,先從嚴滄浪借禪論詩入手,述其“習于詩又工于詩”,繼而指出“今所刻者制義,大約得趣在筆墨蹊徑之外,神情散朗,豐韻鮮標,而總之歸于沖夷委婉,初日芙蕖,固制義中康樂也”(18)陳懿典:《沈伯含制義序》,《陳學士先生初集》卷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第639頁。,這些皆可視為借用一套詩學話語來評價經義。在這種與“詩賦古文詞”的對話中,經義的文體邊界及其文學性也得到論述。如陳懿典認為經義寫作也需具備創(chuàng)作詩賦古文詞的才學,他在《李長卿制義序》中明確指出:“制義之為物,非若詩古文之可以逞才也,而為之又不可以無才;非若詩古文之可以炫學也,而為之又不可以無學。”(19)陳懿典:《李長卿制義序》,《陳學士先生初集》卷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第633頁??梢婈愂蠈Ρ境浟x的認識,是將其視為能展現才學之文體,而非純粹的考試工具。如他也曾言“夫文至制義,其道似淺而實深,其用似小而實鉅,其門戶似易窺而實難竟”(20)陳懿典:《李兩生連璧草序》,《陳學士先生初集》卷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第643頁。,在“文”的層面對經義予以了很高評價。

        通過此種文學觀來評價經義文,在晚明并不少見,最典型的如王思任曾將八股小題置于與漢賦、唐詩、宋詞并列的文體價值序列中:“漢之賦、唐之詩、宋元之詞、明之小題,皆精思所獨到者,必傳之技也。王、唐、瞿、薛,文章之法吏也。”(21)王思任:《吳觀察宦稿小題敘》,任遠點校:《王季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53頁。王思任所說,一是肯定了本朝經義的文體地位,二是突出了時文名家的典范意義。從經典化的角度來說,這兩點的確立,離不開文人、選家、書商共同參與的選輯和批評活動。

        三、明人制義的經典化:時文選本的編刊及其影響

        前引陶望指出王、唐、瞿、薛,時人號為舉業(yè)“正始”,王思任也稱此四家為“文章之法吏”,在時文批評自明中葉以降漸呈開放格局的同時,伴隨著坊刻經義選本的大量刊行,經義名作與舉業(yè)名家的經典化,也在評選、閱讀與闡釋的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這是我們理解晚明文人對本朝經義持有文體自信的重要基點。

        不同于詩文、詞曲等其他文類,作為科考文體的經義,它的經典化進程首先面臨的便是考試選拔機制。當然,除了這種制度層面的汰選外,經義文一旦進入抄刻與傳播的通道,同樣會面對文學教育、閱讀文化等多層次的選擇。特別是在晚明書籍文化的背景下,文人選家和坊刻選本所提供的意見,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從選本的角度而言,探討明人對本朝制義經典的自我塑造,可從出版業(yè)、科舉制度和選家三個層面展開。

        首先,坊刻時文選本自嘉靖以來大量刊行,在滿足習文需求普遍增長的同時,也為經義作品的傳播、閱讀與闡釋創(chuàng)造了基本的場域。坊刻時文自明中葉興起,至萬歷間堪稱極盛。袁宏道寫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的書信中,就曾描述“坊刻時文,看之不盡”(22)袁宏道:《答毛太初》,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825頁。。對此,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六“坊刻時文”條也說“坊刻時文,興于隆、萬間”,并列舉如下四種類型:“坊刻乃有四種:曰程墨,則三場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十八房進士平日之作。曰行卷,舉人平日之作。曰社稿,諸生會課之作?!?23)阮葵生撰,李保民校點:《茶余客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2頁??梢娭寥f歷年間,書坊出版的經義選本,已包括程墨、房稿、行卷、社稿等多種類型。

        這其中,由主考官和中式士子所撰的程文、墨卷,作為佳篇范文,不僅是書坊首先考慮刊刻的對象,也是時文選評家重點分析和評點的文本。比如萬歷間時文選評家袁黃,便曾利用《墨卷大觀》一書來解析各科墨卷的名篇佳句。袁氏所撰《游藝塾文規(guī)》以萬歷八年(1580)至萬歷二十九年(1601)鄉(xiāng)、會試程墨為分析對象,講解破題、承題、起講、正講等作法,其論破題云:

        今學文不可先學平淡,場中除元外,其余中式破題皆極奇極新。舊刻《墨卷大觀》,一題凡百余篇,遍覽諸破,皆各出意見,可喜可愕。今集文散佚,不得盡錄,止錄其現在者為式。(24)袁黃:《游藝塾文規(guī)》卷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18冊,第24頁。

        從袁黃的表述中可看出兩層含義。一是萬歷間已刊有像《墨卷大觀》這樣一題百篇、體量甚大的經義選集,這從側面反映出坊刻時文的盛況。也正是在此種大環(huán)境下,明末出現了像《國朝大家制義》這類集大成式的選本,編者陳名夏自言“予存先輩名稿至萬余篇,入合選者止七百有奇”(25)陳名夏:《國朝大家制義》卷首《選例》,明末刻本,第2a~2b頁。,亦可謂做到了博覽而細選。二是盡管袁黃指出中式之文各有特色,但事實上頗受重視的仍是會元墨卷。

        因此,其次正是“制造”會元的制度因素,科舉的選拔機制為經義典范提供了一個可作參考的硬性標準。在明代科考范文的幾種類型中,會元墨卷的典范意義尤為突出。明人對此早有認識:一方面如武之望等時文批評家即強調說“讀鄧定宇、李九我會試卷,便知元之所以為元矣”(26)武之望:《重訂舉業(yè)卮言》卷上,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刻本,第30a頁。;另一方面便是選家、書商特別注重編刊會元墨卷、房稿,如錢文光、錢時俊在萬歷間編選《皇明會元文選》,閔齊華在天啟元年(1621)刊刻《九會元集》。閔氏所選九位會元的墨卷和房稿,分別來自萬歷二十年(1592)壬辰科以來的吳默、湯賓尹、顧起元、許獬、楊守勤、施鳳來、韓敬、周延儒、莊際昌,并強調會元文字具備衡文標準的典范意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湯顯祖也曾為教其子而編《湯許二會元制義》,湯氏在《題詞》中表達他對湯賓尹、許獬二會元文字的看法:

        予教之曰:“文字,起伏離合斷接而已。極其變,自熟而自知之。父不能得其子也。雖然,盡于法與機耳。法若止而機若行?!卞X、王遠矣,因取湯、許二公文字數百篇,為指畫以示。湯公止中有行,行而常止。許公行中有止,止而常行。皆所為“正清”者也。(27)湯顯祖:《湯許二會元制義點閱題詞》,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00頁。

        可見湯顯祖編選湯、許之文,所看重者除了二人新近會元的身份外,更在于他們的文章具備“盡于法與機”的文章學特質。

        再次,像湯顯祖評湯、許之文所持的文學性標準,在晚明經義論評中愈發(fā)成為關鍵的考量因素,這意味著經義典范的建構,更是一個溢出于科舉制度范圍的命題。以前揭《九會元集》為例,此書并非簡單選輯會元文章,而是在選文基礎上又有對各家風格、文法之論評。如吳默《知及之 全》墨卷尾評曰:“獨標一解,獨創(chuàng)一裁,從來元卷無如是法,開卻后人許多門戶?!?28)閔齊華:《九會元集·吳無障》,明天啟元年(1621)朱墨套印本,第2b頁。又評湯賓尹《國有道》墨卷云:“他人只講‘道不變塞’,此無一句不從‘國有道’發(fā)揮,讀得題意?!?29)閔齊華:《九會元集·湯霍林》,明天啟元年(1621)朱墨套印本,第3b頁。均從墨卷寫作的獨到之處加以闡說。閔齊華在書前小引中也對九家之文風作了概說,如論吳、湯、顧、許四家曰:“松陵洞玄抉髓,悟到機開。宣城胎結天授,神傳面壁。金陵富溢五車,雄逾八斗。同安峻立萬仞,神骨俱絕,蔚乎詞宗,誠藝林之嚆矢已?!?30)閔齊華:《九會元集引》,《九會元集》卷首,明天啟元年(1621)朱墨套印本,第1a~1b頁。由此可見當時以才學、辭章為標準來評價經義的風尚。這方面,武之望也曾概括本朝時文名家的不同風格,指出“舉業(yè)之文,先輩王、唐、薛、瞿其至矣”,又評隆慶、萬歷以來名家之文說:“如田鐘臺之沖粹、沈蛟門之雄邁、鄧定宇之蒼雅、黃葵陽之精練、郭青螺之敏爽、馮具區(qū)之柔澹……諸家品雖不同,要之各極其致,皆上乘之文也?!?31)武之望:《重訂舉業(yè)卮言》卷上,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刻本,第13a~13b頁。其中所用“沖粹”“雄邁”“蒼雅”等語,顯然是以文章審美作為評價標準。也正因此,晚明陳龍正就認為經義不僅僅是“闡發(fā)孔孟修身治世大道”的選士工具,更強調“尤另作一種文字看”,他在《舉業(yè)素語》中說:“王、錢、唐、瞿、湯、許六人已占最勝。起闔辟之法者,王也;窮闔辟之法者,唐也。錢以摹神,瞿以雅度,湯以體貼,許以自在游行?!?32)陳龍正:《舉業(yè)素語》,《歷代文話》第3冊,第2590頁。指出經義的開合之法始于王鏊而窮極于唐順之,這顯然也是一種文章學意義的表述。

        總的看來,晚明經義選輯與論評的大量出現,促進了時文大家及其文章典范的塑造。此種塑造雖建立在科舉選人的基礎上,但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一套文章學的批評話語,這進一步維系了經義自明中葉以來被發(fā)掘的文學質性。從歷史上看,這一過程不僅影響到清人的經義文體觀,也推動了明清文章學的精細化發(fā)展。

        四、“文之一體”:明代經義文體發(fā)展的文章學意義

        綜合上文,明代對經義文的選輯、論評,具有重要的文體學與文章學意義。就文體觀念而言,中晚明人文論評經義,多視之為相對獨立而可與“詩古文辭”展開對話的知識要素,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都為經義在集部框架下獲得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相應條件。另外在文章學層面,明人對經義作法的研討,吸收并深化了古文、詩歌技法,一定意義上推動了古代文章學的精細化發(fā)展,也為明清之際戲曲、小說技法論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幾點分開討論:

        第一,中晚明時文序的寫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人經義文體觀之轉變。上文提及王思任《吳觀察宦稿小題敘》認為明代八股小題可與漢賦、唐詩、宋詞相媲美,清人也有類似表述,如康熙間文人魯之裕就說“制藝者,文之一體,而小題則具體而微”(33)魯之裕:《本朝考卷小題序》,《式馨堂文集》卷八,《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2頁。。這些論斷或可表明,中晚明以降,由經義選輯、論評所構筑的話語場,已悄然改變了人們對這一文體的看法。

        在這一場域中,作為新興批評樣式的時文序之出現,尤其引人關注。其中王思任所撰時文序,曾以獨立的編集形態(tài)出現。《澹生堂藏書目》著錄王思任《王季重小著》九種,其中即有《時文序》一種?,F存《王季重時文敘》一卷,見收于明末清輝閣刊本《王季重先生集》九種、明崇禎間刻本《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種,又有《王季重雜著》本,此亦為明末時文序創(chuàng)作盛況的一種突出體現。

        時文序在晚明的大量創(chuàng)作,也影響了明末清初文章總集的編纂,一是賀復征的《文章辨體匯選》,二是黃宗羲的《明文?!?。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收錄極為廣博。其中卷二百八十一至卷三百六十為“序”,凡八十卷,又細分經、史、文、籍、騷賦、詩集、文集等三十一個子類。賀復征撰有序題曰:

        今敘目曰經,曰史,曰文,曰籍,曰騷賦,曰詩集,曰文集,曰試錄,曰時藝,曰詞曲,曰自序,曰傳贊,曰藝巧,曰譜系,曰名字,曰社會,曰游宴,曰贈送,曰頌美,曰慶賀,曰壽祝,又有排體、律體、變體諸體,種種不同。(34)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卷二百八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05冊,第408~409頁。

        值得留意的是“試錄”與“時藝”二小類,是賀復征對明代才出現的試錄序、時文序之專門收編,以符合此書新立文體以求全備的編纂宗旨。黃宗羲的《明文?!肪矶偈辆砣俣鍨椤靶颉保譃橹?、文集、詩集、贈序、送序等十四個小類。其中亦有“時文”一類,收錄明人所撰時文序共七卷。這些多少反映出,隨著文人撰寫的迅速展開,時文序作為全新的序體樣式也趨于成熟,成為時藝批評表達的重要載體。此外,從賀復征、黃宗羲所編文章總集可看出,盡管時文只是列為序體下的附屬文類,但至少就編選處理而言,兩人都將它看作是可與詩文、詞曲并列的獨立類型,這折射出明清之際文章觀念的一大變動。

        第二,明人對經義體制、格式與寫作技法的研討,推動了古代文法論與修辭學發(fā)展。如前引項喬《舉業(yè)詳說》對六段體則、三十四類題則的解說,已反映出嘉靖間文人對經義格式、技法的講求。至萬歷間,此種“以法為文”的創(chuàng)作觀念日益張大,文章寫作中的謀篇布局、修辭造語成為時人關注的話題。比如武之望即明確指出:“文字初時布置雖有定格,至于中間離方遁圓,生無化有,全要活法?!?35)武之望:《重訂舉業(yè)卮言》卷上,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刻本,第28a頁。武之望的“活法”理論集中體現在他所撰的《舉業(yè)卮言》中,此書以“為文必以法”為理論支撐,建構起一套包含意、詞、格、機、勢、調等諸多要素在內的文法體系。同時期如劉元珍《從先文訣》、董其昌《九字訣》等也對文章寫作技法進行多方面剖析。這些文章學論著的特點,一是雖專門針對時文,但所論實多與古文相通,因而可視為一般意義上的文章作法論;二是往往將抽象的文學經驗轉換為具體知識和寫作技巧,以切實地滿足初學者的習文需求。因此,如果說前揭項喬《舉業(yè)詳說》注重“體則”以求“合格”,更多的是針對經義的專門之學,那么像《舉業(yè)卮言》所論多有溢出于經義文體的范圍,而可視為一種具備普遍意義的修辭之術。

        第三,從古代文體互滲、融通的角度來說,明人的經義文法論不僅吸收和深化了唐宋以來的詩文法,也對明清之際戲曲、小說文法的興起產生深遠影響。從嘉靖時期的《舉業(yè)詳說》到萬歷年間的《舉業(yè)卮言》,也暗含著如下變化,即在諸多晚明文人的表述中,經義寫作逐漸被視為文學才能的體現,明末周之夔說:

        我朝之名公大臣,無不出自舉業(yè)。其能真工舉業(yè)者,后亦未有不名公大臣。文恪、文成、元美、應德諸公,可悉數也。如必曰今人不如古人,時文不如古文,剽賊滅裂,竄入他體,夫士患無才耳。茍才之所至,作史可也,作詩賦可也,作百家言、稗官、小說、詩余、南北調可也。(36)周之夔:《與董蔥德論時文書》,《棄草文集》卷四,《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2冊,第637頁。

        周之夔的說法,是試圖通過“才”來消弭古今之分與眾體之別,并以此提升時文的地位。類似的論調在明清時期并非罕見。晚明眾多時文序的寫作也多將經義置于這種傳統(tǒng)的文體序列中作一番類比陳述。如周之夔也說“時文、古文,神理則同,體裁自別”,并進一步指出:“舉業(yè)之制,取裁經傳,正度胸臆,繩尺出入,不能以寸。非若詩文家,可以隨紙伸縮,緣情感發(fā),憑才創(chuàng)造,視事更端也。起伏呼應,開合順逆,虛實正倒,擒縱轉變之間,靡不有法焉?!?37)周之夔:《與董蔥德論時文書》,《棄草文集》卷四,《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2冊,636~637頁。認為舉業(yè)之文格式雖嚴于詩文,但也包含著起伏、開合、虛實等這類通用的文章法則。

        總體而言,自明中葉以后,文人開始著意檢討經義與詩文間的關系。其中與古文之間的討論最為常見,一直到晚清,如李兆洛在為金圣嘆評選的小題文選作序時,仍強調制藝“其為法亦初不殊于古文,其神理、骨格皆資于古文也”(38)李兆洛:《金選小題文序》,《養(yǎng)一齋文集》卷六,《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5冊,第95頁。。至于與詩歌的聯系,認識亦漸趨深入,如湯賓尹《睡庵大題選序》指出:“四股八比之制,與五言八句等,俱一代收士之律也?!哆x》體、歌行、絕句之類,人各以其資材為之,滿縮縱橫,單行累幅,取境之便與趣之所極?!?39)湯賓尹:《睡庵大題選序》,《睡庵稿》卷四,《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3冊,第75頁。清人余集也曾以八股小題和詠物詩作比較:“制義尤難于小題,賦詩莫窘于詠物。以其方員寓器,規(guī)矩因心,深文隱蔚,功在密附。求之字句之間,得之神理之表,其謀篇豎義之旨同也?!?40)余集:《蔣泉伯考具詩引》,《秋室學古錄》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0冊,第325頁。其中所說的“謀篇豎意”,正是詩文法與經義文法的一大共性。

        對文章“謀篇豎意”的追求,在明清兩代戲曲、小說等敘事性文學的論評中也頗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像“脫卸”“急脈緩受”“草蛇灰線”等原本被用于古文、時文論評的文章學術語,至明末清初開始被廣泛運用于戲曲、小說等類型的批評(41)參見龔宗杰:《古代堪輿術與明清文學批評》,《文學遺產》2019年第6期。。這其中,晚明經義論評的盛行,對相關批評方法、術語的運用起到重要的推演和溝通作用。錢鍾書先生曾討論“詩與時文”之關系說:“詩學(poetic)亦須取資于修辭學(rhetoric)耳。五、七字工而氣脈不貫者,知修辭學所謂句法(composition),而不解其所謂章法(disposition)也?!?42)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42頁。明人論制義,正是追求在限定的格局內,通過句法、章法的調遣,來實現全篇脈絡的貫通。總之,經義之所以能以“文之一體”的身份而與詩文、詞曲等并峙并展開對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明人在集部框架內開展文體建設的結果。

        綜上所述,明代經義文體之發(fā)展,溢出于科舉制度與經部范圍。尤其自明中葉以來,經義的文體觀念、評價體系也逐漸嵌入由詩賦、古文等構成的文體序列中,進而在文學領域內獲得其獨立的知識地位。這一過程對明清時期的文章學乃至文學觀念影響甚大。晚近劉咸炘在論定四部門目時,曾認為明以來經義應歸入集部:“制義不入經部,以制舉之文體實兼承經義、曲劇,而又備有策論、詩賦之質也。焦循論之詳矣。凡此諸種與詩文,皆文之一體,無分崇卑?!?43)劉咸炘:《續(xù)〈校讎通義〉》下冊,《推十書》丁輯一,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87頁。在集部視野下考察作為“文之一體”的經義,提供給我們的啟發(fā),其實并不僅限于焦循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勝”的文學發(fā)展觀,更可在文體會通的視角下,通過考察經義表現出的“文備眾體”的特性,尋求一條突破文體阻隔來綜觀古典文學眾體的路徑。

        猜你喜歡
        經義集部時文
        痛風的多組學研究進展
        遺傳(2023年8期)2023-08-25 07:00:20
        談時文閱讀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從“經義”的角度思考中國遺產本土意義:以古泮池街區(qū)為例
        泥塑占卜師
        民間文學(2016年5期)2016-05-14 16:07:49
        靈活運用時文閱讀,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十三經辭典》的編纂歷程
        辭書研究(2015年3期)2016-01-06 22:52:33
        《郡齋讀書志》子部與集部類目的設置
        智 珠
        領導文萃(2013年7期)2013-11-15 09:24:20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日韩毛片在线|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一本大道久久| 久久久亚洲免费视频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91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 亚洲一二三四区免费视频| 人妻熟女一区二区三区app下载 |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国产三级精品| 中文人妻熟女乱又乱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97碰碰碰人妻无码视频|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日本a级特级黄色免费|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未满十八勿入av网免费| 日产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爆乳无码AV国内|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亚洲 成人 无码 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播放| 日本黑人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婷婷久久| 蜜桃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无码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免费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