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祝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的關鍵期。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要結合幼兒學習方式、心理需求、身心發(fā)展水平等科學施教。本文以中班“我會穿褲子”活動為例,探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路徑。
小雪節(jié)氣一過,天氣越來越冷了。中班午休后起床時,教師發(fā)現個別幼兒拎著褲子坐在床上不動,等著教師過來幫助穿衣服,原因是“不會穿衣服”。針對幼兒“不會穿衣服”情況,教師捕捉到這一生活化教育契機。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因此,教師要注重將生活化的資源合理利用,開發(fā)成有價值的課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指南》中指出,幼兒學習具有“用各種感官主動感知事物的特征”?!案鞣N感官”主要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知覺感官。腦科學研究表明,這五種感官的刺激越充分,大腦的開發(fā)程度就會越到高。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注重調動“五感”。
聽覺。教師教唱兒歌《穿褲子》:“找到前面小標記,一左一右穿進去;抓緊褲腰前后提,褲腰對著小肚臍?!苯虒W過程中,有的幼兒會低頭忙自己的事。此時,教師不要隨便干預,并注意觀察這名幼兒。在大部分幼兒學會兒歌以后,教師可以問這名幼兒:“褲子的褲腰是哪里呀?”教師會驚訝地發(fā)現,這名幼兒能夠正確地指出部位。這是因為他在用耳朵在聽課學習,一直在用他的聽覺專注學習。
視覺。學習兒歌的同時要展示教具褲子,配合兒歌的歌詞做正確的示范動作。教師要面帶微笑,眼睛跟幼兒接觸。有的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眼睛會呆滯,一直盯著某一個點,看似走神游離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配合提問,注視或點頭鼓勵幼兒回答。
觸覺。穿褲子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幼兒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教過兒歌、展示穿褲子后,教師要變換教學形式,讓幼兒充分觸碰、感知褲子:褲腰摸起來有多厚?跟褲腳摸起來有什么不一樣?褲子的前面和后面摸起來有什么區(qū)別?幼兒在與褲子的互動中,觸覺接收到的刺激源會傳到大腦神經系統(tǒng),形成更深刻的記憶加工。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指出:“在兒童的內心世界里有一種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個階段就叫‘敏感期’”。
每個幼兒經歷敏感期先后順序是不同的。有的幼兒是性別認同敏感期,有的幼兒是完美主義敏感期,有的幼兒是秩序敏感期等。教師要觀察了解幼兒,接受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不一樣的狀態(tài),順應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去調整課堂教學。
例如,有的中班幼兒會有性別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幼兒對身體構造產生好奇很正常。幼兒在“我會穿褲子”活動中,會對身體進行探索。教師會在課堂中展示男褲和女褲的不同,并指出這是由于身體構造不一樣造成的。
受遺傳和生理因素影響,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展示不同的主要氣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順應幼兒的氣質類型分類施教。幼兒B平時喜歡表現自己,活潑外向,與同伴交往大方自然。穿褲子比賽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看誰穿得快”,她總是第一個舉手參加比賽,贏了就會特別興奮。穿褲子比賽規(guī)則改變后,她一度不想比賽,情緒變化非???。根據這名幼兒的特點,教師首先要幫助她消除穿褲子比賽帶來的挫敗感以及伴隨的負面情緒。
在“我會穿褲子”活動中,一名幼兒始終抱著一條毯子,在學習“穿褲子”的課堂上也從不離手。這個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毯子是她的依戀物。
對于幼兒的這種行為,教師要了解其心理需求,給予針對性指導。當她的安全感上升時,她就會安心學習穿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