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傅昭儀
減肥前,文文的體重不到50公斤,怎么樣都算不上“胖”,但她還是覺得自己的腿“有一點粗”。上了大學后,文文開始系統(tǒng)地減肥。除了運動以外,她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食譜,每頓飯都用手機上的軟件計算卡路里。節(jié)食是會上癮的,今天少吃了一點,明天覺得也許可以更少一點?!翱赡茏蛱爝€是吃一個香蕉,第二天我覺得我應該吃得更少,我就吃一個蘋果?!彼笞约好刻鞌z入熱量不超過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
到了大二后半學期,她的體重已經(jīng)不到80斤,但她停不下來,對“吃”非常反感,眼中的世界也變了,再沒有任何事情能讓她開心起來,瘦下去的同時,她的身體也發(fā)生了變化:脫發(fā)、長斑點、蛻皮,最后,月經(jīng)也不來了。父母意識到她病了,帶著她四處求醫(yī),每天盯著她吃東西,有時僅僅為兩小塊餅干和半杯脫脂牛奶她也會哭一下午,最后邊哭邊吃進去。最終,文文被確診為“厭食癥,伴隨雙相情感障礙”。
作為城市白領的阿曼也出現(xiàn)了進食障礙,不過是與厭食癥相反的癥狀——暴食。除了吃,生活中沒有其他事能夠吸引她,一斤重的手工面包一次能吃3個,可以一次吃下8個裹滿肉松和沙拉醬的“肉松小貝”再加兩個漢堡。有時明明覺得胃已經(jīng)裝不下了,但她卻無法控制自己,只能繼續(xù)吃。暴食自然會導致發(fā)胖,有一段時間,她還因為身材發(fā)胖被同事群嘲。于是她決心控制飲食,每次瘋狂地吃完后,她都會懷著滿滿的罪惡感摳喉嚨催吐。她還試過把家里餅干扔進垃圾桶,試圖斷了自己的念想,但最后竟控制不住自己,一面哭一面去垃圾桶把餅干撿回來,邊哭邊吃。后來經(jīng)醫(yī)生診斷,她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jīng)患上了貪食癥和抑郁癥。
厭食癥和貪食癥都屬于進食障礙的一種。對于普通人來說,吃東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對于進食障礙患者來說,好好吃飯簡直難如登天。
厭食癥患者常表現(xiàn)為過分節(jié)食,嚼完再吐,甚至拒絕進食,于是營養(yǎng)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等身體并發(fā)癥也就隨之而來。有厭食癥的人,體重往往嚴重低于正常標準,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認知歪曲,盡管他們非常消瘦,卻仍舊自認肥胖。
貪食癥患者則常常會沖動型暴飲暴食,一次性吃過多食物。即使胃口因大量進食而產(chǎn)生惡心不適感,患者依舊會機械地進食。而在暴食過后,患者會因攝入過多食物而產(chǎn)生罪惡感和愧疚感。因此,為防止體重增加,他們會進行補償性行為,例如催吐、過度運動、濫用瀉藥。
曾經(jīng),進食障礙在網(wǎng)絡百科中一直被列為消化內科疾病,主要癥狀被描述為,“營養(yǎng)不良,消化道及內分泌癥狀”。直到2019年詞條才修正為:“以進食行為異常、對食物及體重和體型的過分關注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疾病,屬精神科。主要分為神經(jīng)性厭食癥、神經(jīng)性貪食癥以及暴食障礙?!?/p>
大部分人對進食障礙的認知度不高,事實上在所有精神類疾病中進食障礙的死亡率最高,大概每62分鐘就有1名進食障礙患者去世。其中神經(jīng)性厭食癥死亡率高達5%~20%,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yǎng)不良導致的器官衰竭或是并發(fā)抑郁導致的自殺。
美國女歌手卡倫·卡朋特在32歲的時候死于厭食癥導致的心臟衰竭,法國女演員兼模特伊莎貝爾·卡羅在28歲時死于厭食癥,戴安娜王妃因為訂婚時查爾斯王子說她的腰有點粗,開始拼命地節(jié)食,而后出現(xiàn)代償行為,一輩子都在和貪食癥斗爭……她們生病的誘因都是由身材焦慮引起的節(jié)食行為。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瘦”成了女性理想體型的評價標準。近些年,“A4腰”“鎖骨放硬幣”“比基尼橋”“漫畫腿”在社交網(wǎng)絡盛行,更催化了輿論風向,“瘦”不但意味著美,還與自律、成功甚至社會階層掛上了鉤。在全民外貌焦慮、審美極端刻板化、減肥成為大眾生活方式的當下,進食障礙患者的人數(shù)開始急劇增加。據(jù)估算,中國的進食障礙患者可能在9000萬到1.2億例之間。
一項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人進食障礙的源頭都是減肥。即便是暴食癥,也往往是從一次極端的減肥行為開始。在年輕人群體中,尤其是對女孩子來說,從童年到成年對身體的不滿會呈幾何倍數(shù)地增加。一項英國2012年的調查顯示,90%的英國成年女性會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感到焦慮。為了達到內心“完美的體重”“完美的身材”,她們開始節(jié)食,甚至不惜采用暴烈的方法以求快速減肥,在瘦下來的同時,她們也開始生病。
當然,進食障礙的發(fā)病因素非常復雜,人格障礙、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等都有影響。但目前來說,身材焦慮是進食障礙最主要的誘因。
進食障礙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變化,還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臨床分析顯示,進食障礙患者中32.4%有中度以上的抑郁癥狀,33.3%存在自殺行為。
患者深陷進食障礙時就像是每天在泥潭里掙扎,“我感覺我的腦子里就住了兩個人,一個在跟我說你要吃東西,一個跟我說你不能吃東西,我每天都會活得很痛苦?!庇械幕颊呒幢憬?jīng)過治療,厭食行為已經(jīng)有所好轉,體重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但精神上依然會很痛苦,每天要在“吃”和“不吃”之間與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做斗爭,一直處于崩潰的情緒當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主任醫(yī)師張大榮說:“人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的時候,會出現(xiàn)很多身體和心理上的損害,甚至人格的改變?!币恍┴澥嘲Y患者在面對催吐之后胃部沒有食物的空虛時會感到非常暴躁。另外,由于他們的生活完全以食物為中心,不再有其他的興趣、愛好與追求,往往會和自己的同學、朋友甚至家人越來越遠,孤獨與自卑感便撲面而來。
有外媒曾報道中國進食障礙患者的狀況:當你告訴人們你得了病,他們會理解、同情,但如果告訴他們你得了進食障礙,他們會說:“什么?”
由于多數(shù)人不了解進食障礙這種疾病,甚至存在誤解,使得很多患者具有強烈的“病恥感”。他們有時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即使知道也不愿承認患病,更不愿告訴別人自己的情況。《柳葉刀》雜志曾在刊登的文章中指出,大約只有20%的患者會尋求幫助,且往往是在疾病晚期階段。
所以,患者首先要勇于承認自己患病,不要因此而感到羞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直面對食物和體重的恐懼。在根據(jù)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的同時,還可以多與病友交流,共同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