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蓉
摘 要:“EEPO”就是 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 的簡稱,這種有效教育模式是一個集“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 三維一體的教學模式,其操作性,實用性較強。它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符合新課改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上教師的宏觀調控,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實效性,能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同時又非常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
關鍵詞:EEPO;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
通過多年的授課、聽課、評課,聽取家長、學生、同仁的不同意見,個人認為,小學數(shù)學課堂必須追求一種較高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用盡可能少的教學時間、精力等,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高效課堂。在眾多教學模式中,EEPO有效教育的教學效果非常明顯,現(xiàn)就其相關理論談一談我的認識。
一、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是EEPO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也可以說它是有效教育學習方式的靈魂。它是以學習小組為中心,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讓學生在互相傾聽、互相關注的學習氛圍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一般2-6人。
(一)小組構建
教師在構建小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因素。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之中。一般分組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依據(jù)學生能力分組,二是依據(jù)合作需要分組,但不能讓學生白已選擇,一般情況下由教師組織。
(二)確定目標
在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立都有它的目的,教師在分組前必須明確具體要求,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活動。同時也有助于小組匯報總結。
(三)合作要求
就在于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關注、關照、傾聽、學會資源利學、會與他人相處,這些要靠平時的訓練,要養(yǎng)成習慣。
(四)成果展示
小組匯報,成果的展示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小組活動成功與否的最好手段。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一起分享學習成果。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匯報,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而確定下一步的教學。
按照小組的具體的分工和規(guī)模,小組內可有組長、監(jiān)督員、記錄員、操作員、發(fā)言員、聲控員等角色。只有明確的分工,學生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二、課型方式
要素組合方式
(一)基本概念:
“要素組合是EEPO方式最基本的課型方式,也是EEPO方式中最簡明也最易掌握的課型,掌握要素組合這種課型,就能為學習其他課型打下扎實的基礎。
1.要素:指的是課堂教學中:聽、看、講、想、做,加上動靜轉換這七個基本元素。
2.組合:不同要素的不同組合、排列,教學活動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3.要素組合方式的基本形態(tài),就是七個要素換著用。充分調動學生感官,順應學生學習心理、生理特點,讓學生能全神貫注地投人學習,這樣可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性。
(二)操作要點:
1.聽、看、講、想、做、動、靜七個要素換著用,組合著用,并適時進行動靜轉換。一般情況下,生理心理決定了一節(jié)課小動2-4次,大動1-2次是比較適宜的。
2.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組合,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效力,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特別是訓練學生的小組水平、大組水平、約定、表達呈現(xiàn)方式。良好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習效益,實現(xiàn)要素組合方式的基本保證。
3.事先約定、快速流程檢測效果,快速傳遞信息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約定與快速流程檢測的結合,是迅速、有效轉入下個環(huán)節(jié)學習的前提。流程檢測的目的,一是快速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二也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減少無效教育狀況的出現(xiàn)。
三、評價方式
EEPO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有多種,這里主要說一下經(jīng)典型評價。
精典性評價主要從知識性、個性、創(chuàng)造性、互動、主動、能動六個方面進行評價。
強調知識性是中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西方教育的特長,將此“三性合一”,即把中國傳統(tǒng)教育特長與西方教育的特長結合起來。這是稱之為經(jīng)典的一個原因。其二是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互動、主動、能動的“三級聯(lián)動”。這是稱之經(jīng)典的又一原因。經(jīng)典性評價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評價。是一種核心評價方式。它適宜任何課型和學型。
評價要點:六個指標
1.知識性:一是看關鏈知識點(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二是看有效的強化次數(shù)是否達到基本,關鍵的知識是否落實。一般情況下,強化次數(shù)要求是:數(shù)學基本量7-12次,比較理想的是12-17次,絕對不是越多越好。
2.個性:對教學素材是否能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學生個性是否得到表現(xiàn)、張揚思維是否個性化。善于聽的、善于看的、善干想、善于講的、善于做的、好靜的、好動的、反應快的、反應慢的是否得到相應的照顧。
3.創(chuàng)造性:一是看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是否被激發(fā)。二是看創(chuàng)造效果。原來沒有的學生說出來了,做出來了,或者整合了,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視為有創(chuàng)造性了。
4.互動:一是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況:二是看小組合作是否達了以下五項指標:有親和力、互相關注、互相關照、學會傾聽有持久性;三是看動靜轉化情況,大動、小動的安徘是否合適。一般情況下一節(jié)課小動3-5次,大動l次為宜。
5.主動:主要看主動權交了沒有。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哪個操作點交,交得怎么徉?是否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主動權交出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按學生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處理教學素材。
6.能動:主要看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要注意做到在保持全體學生學習積極的基礎上,對個別在某方面有愛好、有特長的學生進行個別的鼓勵,使其產生探究動機,并且持續(xù)關注學習內容,產生能動效應。簡要說:一是感興趣,二是有動機,三是有效應。
之,一節(jié)課成不成功,不只是教師教的問題,還要解決學生學的問題,學生永遠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希望以上我的解讀和認識能讓大家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