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虹
摘 要 有效的項目化學習評價既要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又要體現(xiàn)知識建構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評價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做了什么,將學生學習后的可能反映或表現(xiàn)作為考察的核心內容,可以從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四個角度,聚焦學生能力發(fā)展、核心目標達成、學習過程展開、評價方式呈現(xiàn),優(yōu)化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的評價。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項目化學習 評價對象 評價內容 評價過程 評價方式
項目化中的評價不僅是一個“測量”的機會,更是一個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契機。項目化學習的評價實際就是考察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將是否可以解決問題作為考察內容,聚焦應用、關注能力、把握學生運用知識的過程。因此,最終的項目成果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它需要將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果都應得到評價的肯定,這樣就能從多方面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提升。但是當下項目化學習中的評價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評價主體偏離、評價形式單一、評價目的表面化等等。在下文中筆者將從四個方面,談談優(yōu)化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評價的理解和做法。
一、評價即促進,主體需交融
項目化學習強調全程評價,意在促進學生個體和團隊共同進步。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收集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教師要為每個任務設計具有指向個體、指向團隊,且二者互相包容的評價量規(guī),引領整個項目的學習發(fā)展,促使學生知道“怎樣做才能達到目標要求”“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等,在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個體和團隊的共同進步。如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評價量規(guī)(見表1):
在表1中清晰看到個體評價和團隊評價處于交替、交融的狀態(tài)。三個驅動任務從學科閱讀和口頭表達輸入,到視頻載體落實單元核心知識,再到最后臺歷制作總成果閱讀和表達輸出,呈現(xiàn)有關聯(lián)的、成系列的、過程性的學習態(tài)勢。學生在三個階段過程中既有個體學科知識的應用,也有合作學習、自我認知等能力的成長。既提供學生自我監(jiān)控的學習進展的機會,也為團隊發(fā)展帶動成員進步催生營養(yǎng),個體和團隊彼此依賴,交融進步,共同發(fā)展。
二、評價即過程,內容需兼容
項目開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自我構建和自我發(fā)展的真實過程。項目化學習最后的成果不是評價的唯一內容,我們必須關注整個項目學習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出及時準確的信息輸出,起到提示、建議的作用。評價學生在項目實施中的態(tài)度、思維、行為等更真實、更全面的表現(xiàn),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在實施“狐貍的萬千形象”項目化主題學習案例中,整個活動過程分三個階段展開,三個階段學習目標不同,評價內容、評價指向也各異(見表2)。
三個學習階段評價內容豐富多樣,從一篇到一類、從一個到整體、從一班到學校、從讀到寫、說、唱、演等等。作為極具兼容度的評價內容,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個學習階段從想法到實踐逐漸完善的過程,更聽到了每一位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思考、感悟、想法是怎樣一步步轉變的。從中看到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書本、與角色、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三、評價即成長,過程需熔煉
項目化學習中的評價除了要對學習成果做出診斷和反饋外,還要對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用評價熔煉學生人文精神、學習品質、思維品質之形成,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思維力、高質的學習力。在“用手繪本傳播紅色精神”小學語文項目學習案例中,項目組借助衢江區(qū)實驗小學知名校友、浙江的“江姐”林維雁,依托校本教材手繪本展開系列活動。依據(jù)主題設置核心任務:尋找英雄林維雁在哪里?通過“在歷史里”“在書本里”“在校園里”“在我心里”四個不同場所尋找,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作、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組織、溝通、關心他人的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根據(jù)學習目標和活動安排,可制定如下實施過程與評分指向(見表3)。
本項目學習使學生對革命烈士的認識,從原來在歷史里、在書本里,到英雄品質在我心里。通過聽故事、看電影、訪英雄活動,培養(yǎng)傾聽、感知、交流等綜合素養(yǎng);圍繞繪本通過讀故事、寫故事、講故事,提升閱讀理解、人物描寫和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托“如何做好一名紅色講解員”培養(yǎng)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及堅毅的品質??傊?,優(yōu)質的項目化學習評價,需要我們關注“整個過程”的學習內容,需要我們聚焦“整個人”的多向發(fā)展;需要我們呈現(xiàn)“交融式”的評價方式。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讓學習在評價中持續(xù)發(fā)生,讓素養(yǎng)在評價中得到提升。這樣,真正實踐用評價提升綜合素養(yǎng),用語文方式傳承紅色基因的目標,將學習過程轉化為熔煉精神品質的過程,讓評價的意義在人的成長中不斷延伸。
四、評價即研究,方式需融合
評價是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對學習能產(chǎn)生促進作用的、對師生的教與學能起到激勵作用的重要手段。評價即研究,它讓項目過程體現(xiàn)研究的學習本質,也體現(xiàn)出項目化學習評價的意義。因此,這里的評價旨在融合豐富的評價方式、發(fā)揮交融的評價作用,喚醒、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成長的愿望。
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要素是:了解點面結合描寫場面;表達要素是: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為了較好地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教師結合學校的秋季運動會策劃了一個項目化學習。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學校別開生面的運動會“炸燃來襲”這個主題,從不同角度,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完成一份新聞小報,形式不限,新聞小報、新聞粘貼報、新聞網(wǎng)頁等均可。從最后的作業(yè)成效來看,借助運動會這個真實情境,完成小報創(chuàng)意制作,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從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來看,不僅訓練了學生采編中的信息篩選能力、版面設計中的審美能力等,還訓練了新聞寫作能力。而且涉及到溝通協(xié)作、多向互動的交往能力,能力的多向生長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意義。在評價方式的設置上,我們更多指向研究元素,尋求優(yōu)化評價的可能性:項目緣起階段就制定評價標準;主題選取階段小組討論評價量表細目;小報撰寫階段依據(jù)評價標準聚焦問題解決;展示匯報階段依托評價自主設計展示形式。
站在學生的視角,從作業(yè)完成的過程來看,新聞小報的制作具備了項目化學習元素,教師前后設置一系列的研究性活動:主題選擇說明會(高年級學生無記名投票評價,落實場面中“面”的感知力)、“超燃一幕”照片分享(同學互評,落實場面中“點”的捕捉能力)、學寫新聞稿采訪視頻(小組互相跟蹤評價)、版面美術設計PPT展示會(教師團打分評價)、每日一則新聞播報(學生互相打星累計評價)、錄制運動場上的語音制作“炸燃”音頻(小組互評)、撰寫一則“炸燃”廣播小報道(同學互評)、小報成果展示會(家長團給星評價)……多種評價方式融合,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度、探究問題的投入度,充分呈現(xiàn)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
站在教師的角度,首先要努力讓評價來支持和促進學習,特別要凸顯學生自評和互評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小組協(xié)作評價很有價值,由學生自主制定量表,對小組成員的分工、小組討論的過程、交流情況等方面展開評價,很好地引導學生聚焦學習過程,走向深度。其次評價方式要多樣融合。將視覺形式的文字、數(shù)據(jù)、圖表、圖片、小報、黑板報、課本劇等和聽覺形式的兒歌、故事會、電影、讀書會等相融合,創(chuàng)新”花樣“方式。堅持多元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發(fā)展。
總之,優(yōu)質的項目化學習評價,需要我們關注“整個過程”的學習內容,需要我們聚焦“整個人”的多向發(fā)展;需要我們呈現(xiàn)“交融式”的評價方式。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讓學習在評價中持續(xù)發(fā)生,讓素養(yǎng)在評價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湯蓉.融入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現(xiàn)狀、意義與構建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Z4):45-47.
[2]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2-3.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