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博
【摘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除了要做好學科教學之外,還要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于發(fā)現(xiàn)的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干預,受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異常心理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現(xiàn)為多動障礙、品行障礙、焦慮、厭學、強迫等癥狀,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情感困難、交際困難時會出現(xiàn)異常心理。教師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對學生做好疏導和教育工作。下面,我從“一、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表現(xiàn)”“二、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原因”“三、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干預方法”三個方面入手,就小學生異常心理和不良行為綜合干預的有效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異常心理和不良行為;綜合干預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個別談話、集體活動、家校共育等方式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調節(jié)不良情緒,盡快恢復正常心理。下面,我就小學生異常心理和不良行為的綜合干預進行分析。
一、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表現(xiàn)
(一)多動障礙
多動障礙是指在學習、行為和情緒管理方面存在障礙的學生,主要表現(xiàn)為記憶力不能集中、活動過度和情緒不穩(wěn)定,他們無法遵守課堂的秩序,在課堂中容易沖動,在課堂中打鬧、插話引起教師、同學的注意。
(二)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攻擊行為,經常威脅、恐嚇其他同學,故意損壞公有財產或者別人的私有財產,出現(xiàn)欺騙、盜竊、搶奪等行為,而且經常撒謊、經常離家出走,甚至在外過夜。
(三)情緒情感障礙
情緒情感障礙的表現(xiàn)主要有恐懼、焦慮、擔憂、自閉、強迫、抑郁等情緒,有焦慮障礙的小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很多事情都過度的焦慮,精神處于緊張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肌肉緊張、失眠等不良反應。
二、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小學生接觸電腦、游戲比較多,網(wǎng)絡游戲中的暴力因素等對小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為孩子報名各種競賽班、特長班,小學生在老師和父母的期望和嚴格要求下,具有很大的壓力感。
(二)家庭原因
父母對于小學生的過高期望和嚴格要求也會造成小學生的壓力感,引發(fā)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家庭方面,家庭不和、父母離異也會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創(chuàng)傷,另一方面,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也會使小學生產生自私、驕橫的心理。
(三)學校原因
學校由于考慮到升學率,使得小學生在學校承受的壓力比較大,小學生穿梭于題海之間,學習效率低,很容易出現(xiàn)厭學、悲觀等心理,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導致學生出現(xiàn)異常心理沒有得到及時干預。
三、小學生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干預方法
(一)針對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個別心理干預
對于小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教師可以找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師根據(jù)小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采取談話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干預,幫助小學生糾正不良的心理,對于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發(fā)出警告的方式使小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接受干預。教師通過談話來疏導、撫慰學生,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學生改變不正確認知,通過談話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二)組織積極向上的集體活動調節(jié)學生心理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積極向上的集體活動,集體活動可以使學生打開心扉,積極融入到集體中,可以幫助有社交恐懼癥的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在集體活動中,小學生可以轉移注意力,通過活動來化解心理矛盾,集體活動還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小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拔河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集體活動可以使小學生更加開朗起來。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團體教育使小學生形成團體共識,從而改變小學生個體的不良心理。
(三)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培養(yǎng)陽光少年
對小學生的不良心理進行干預,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教師在進行心理干預時還要聯(lián)系家長,必要時教師要進行家訪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增進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與家長共同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為了防止學生開學后在課堂中精力渙散,教師在暑假、寒假前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工作,使小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時間。對于班級的留守兒童,教師要和學生的家長密切聯(lián)系,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孩子。教師還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時避免出現(xiàn)專制、放任、溺愛等教育行為。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教學時要關心每個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異常心理和不良行為要及時給予干預,采用有效的干預方式幫助小學生處理消極情緒。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教師通過個體干預、組織集體活動、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家校共育的方式來干預小學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培養(yǎng)小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娟. 小學生心理干預的類型及實施[J]. 教學與管理,2018(02):15-16.
[2]劉賢虎.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成因及新對策[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2(0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