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舟
中國竹笛藝術以其技巧豐富、風格多樣、特色繽紛,深受人們的喜愛,以其獨特的魅力,笛子愛好者已遍及全世界。早在明、清時期,戲曲繁榮,走向鼎盛,竹笛在許多的劇種當中擔任伴奏角色,在一些民間的器樂合奏中,竹笛則充當著領奏或者輔奏的角色,直到20世紀,竹笛的獨奏形式才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9世紀50年代,北派的代表人物馮子存、劉管樂和南派的代表人物陸春齡、趙松庭等創(chuàng)作并演奏了大量優(yōu)秀的獨奏作品,笛子終于以其穿云裂石、情動天地的優(yōu)美音色登上了獨奏的舞臺,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從創(chuàng)作到演奏不斷吸收西方音樂的長處,兼收并蓄,表現力愈加豐富和深刻。竹笛作為民族吹管樂器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一大批燦若星辰的演奏家演奏家、作曲家在技巧和表現手法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引領了笛子音樂藝術的快速進步。
竹笛,無論是教學或者演奏,首先要強調音樂本質的“聲”、“情”,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做到聲情并茂,才能使竹笛藝術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而“聲”與“情”,離不開技巧的運用。技巧是為作品服務的本領,本領越大,作品表現的形式和內容就越全面、越豐富。如果沒有技巧,就談不上演奏,更無法駕馭或者完成作品所需要表現的內容和形式。故本文以竹笛的換氣技巧為主題,旨在解決演奏者在吹奏樂曲時容易出現的換氣問題,系統(tǒng)總結換氣技巧,幫助愛好者和演奏者掌握吹奏要領,更好的完成作品。
在講解換氣技巧之前,首先要理解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方法是指吹奏中氣息的運用。氣息是音能的來源,是決定成聲體振動過程的力量。能否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并在笛子吹奏中得以運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吹奏時,呼氣越長,發(fā)出的聲音就越長,否者反之。所以要做到呼氣平穩(wěn),均勻且延長,是吹奏者所要追求的最佳呼吸方式。
有許多學習笛子的學生,無論是初學者、愛好者還是高校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便是氣短。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基本功練習中,比如長音。在吹奏八拍到十拍的音時,許多學生所吹奏的音容易出現抖、弱、拍數不夠的現象,有一部分原因便在于呼吸方法不當。接下來,筆者通過三種呼吸方法進行對比,幫助吹奏者找到最優(yōu)選擇。
胸式呼吸是將氣集中于胸廓中部,氣息上提。許多習笛者由于啟蒙老師沒有重點強調呼吸方法,不自覺地會采用胸式呼吸,由于這種呼吸方法是初學者的本能反應,不需要通過理論便能掌握,在習笛初期,由于曲目簡單,不會對吹奏者造成任何影響,一旦養(yǎng)成胸式呼吸的習慣,繼續(xù)深入學習,便會出現氣短,失去對音的控制,從而影響音色。
腹式呼吸是在吸氣時將橫膈膜放下,呼氣時上提,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吸氣較為迅速,缺點是吸氣容量較小,氣息量不足。腹式呼吸是吹奏者需要掌握的一種正確的呼吸方式,多存在于較短的樂句,需要吹奏者快速吸氣時,通常會用到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是將整個肺部的肌肉組織積極參與呼吸運動。由于胸廓在各方面的自由擴張,使得胸腔的容積達到了最大規(guī)模,肺部吸入大量空氣,從而促成肺內增強的氣體交換。這樣能使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布非常均勻,并且不易疲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胸腹式呼吸,是竹笛演奏者需要學習掌握的最佳呼吸方式。在教學中,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可以通過此種方式解讀:若想追求胸腹式呼吸,首先要體會在睡眠時,人體所使用的呼吸方式,便是胸腹式呼吸。所以,科學的呼吸方式可以輔助吹奏者在練習基本功、曲目時,延長音符時值,加大音量,穩(wěn)定氣流,使氣息延綿不斷。
換氣,也叫吸氣,是習笛者在吹奏練習樂曲,氣息還有剩余或者即將用盡時,需要迅速、本能地在樂句尾音或者小節(jié)線中采用的方式。換氣需要吹奏者掌握腹式和胸腹式呼吸法,要求氣沉丹田,力在丹田,初學者不易理解,可以認真體會呼吸之感覺,將吸氣過程放慢,感受到氣息慢慢吸入胸腹部,包括腰部,吸氣時切記雙肩不可上聳、擴胸等現象,避免呼吸肌肉組織的緊張。所以,在吸氣時,嘴部不能擴張?zhí)?,鼻口應同時吸氣,將氣息穩(wěn)定地進入丹田,均勻的吐出,呼吸才能自如,氣息才會悠長,這也是換氣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能調節(jié)氣息吸入量的大小,是習笛者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在竹笛演奏中,說到技巧,許多習笛者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吐音、顫音,甚至是難度技巧:半音變化、循環(huán)換氣、循環(huán)雙吐等。然而我們在平時的練習當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練習獨奏曲,練習各種演奏技術,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技巧,就是換氣。換氣是一種人體自然反應。在某一個樂句即將結束,或者演奏者存儲的氣息即將用盡時,都會使用換氣,來確保下一個樂句的順利完成。換氣方式在笛曲中,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大換氣,第二種是普通換氣,第三種是小換氣。前兩種由于換氣時間較長,使用的呼吸方式為胸腹式呼吸,第三種由于吸氣時間極短,使用的呼吸方式為腹式呼吸。
大換氣,顧名思義,就是深呼吸,氣沉丹田,換氣的準備時間較長。運用的方式是上文提到的胸腹式呼吸。大換氣多出現在獨奏曲的引子部分以及樂曲華彩部分。比如張延武、梁欣于1980年創(chuàng)作的笛子獨奏曲《鄉(xiāng)歌》。這首樂曲總共分為五個部分,在引子部分,需要吹奏者們使用的換氣方式,就是大換氣,因為在引子中,幾乎每一句的尾音,都為無限延長式的自由演奏。再比如穆祥來于1989年創(chuàng)作的笛子獨奏曲《深秋敘》。這首獨奏曲在引子部分同樣出現了大量的無限延長音,要求吹奏者使用大換氣將氣息儲存飽滿。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是寧保生先生的代表曲目之一,這首樂曲創(chuàng)作于1976年,受到了笛子愛好者的特殊青睞?!洞旱较娼酚梢?如歌的行板-歡騰的快板-尾聲四個部分組成。在引子部分,標記為自由地,在樂譜中多次出現無限延長符號,需要拖長樂句,以此凸顯湘江的延綿不斷、此起彼伏,對應到換氣中,運用大換氣最為恰當,由于引子速度慢,樂句與樂句之間可供換氣的時間長,故運用胸腹式呼吸可以最大限度地為氣息提供容量,使演奏者在吹奏時,氣息更加飽滿,如在引子中使用胸式呼吸,在吹奏樂句最后一個音時,氣息會出現不足的現象,導致音符時值不夠,破壞樂曲整體意境。所以,大換氣是胸腹式呼吸的前提條件,需要演奏者熟練運用。
此外,如《春潮》、《西湖春曉》、《太湖春》等,都為帶有自由式引子的獨奏曲??梢姡髶Q氣在類似樂曲中出現的頻率之高。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讓學生在吹奏引子時,將平時所練習的基本功(長音)換氣方式運用到其中,二者關系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大換氣時,切忌使用胸式呼吸,許多習笛者在換氣時,會發(fā)全力,企圖通過深吸氣來讓自己的氣息量達到最大值,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樂句長短不一,如果樂句較短,吸入大量的空氣量會導致所吹奏的第一個音極其不穩(wěn)定,氣息過分涌出,導致無法控制音量和音色,所以需要習笛者根據樂句的長短和需要,使吸入的空氣量恰好符合正確吹奏該樂句的需求量。
普通換氣相比較大換氣,吸氣的速率明顯提升,多運用于速度適中的樂曲段落,比如樂曲的行板、慢板部分。上述所提到的《鄉(xiāng)歌》,在行板中,便要運用普通換氣的方式。因為樂句極其規(guī)整,速度相比引子,速度加快,需要演奏者調整換氣頻率。如果吹奏者們使用慢速大換氣,會導致節(jié)奏出現問題,甚至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破壞樂曲的整體節(jié)奏,不利于樂曲的完整演奏。類似的樂曲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幾首獨奏曲外,無論梆笛、曲笛作品,皆要使用普通換氣方式。普通換氣是腹式呼吸的前提條件。
小換氣是習笛者需要重點注意的一個技巧,也是本文的重點內容。相比上面兩種技巧,小換氣速率更快,多運用于快板樂段中。它看似簡單,其實是最難把握的一種技巧,由于它要求吸氣的時間比較短,反應時間少,吹奏者一旦沒有在正確的節(jié)點換氣,就會造成整個樂段失去良好的演奏節(jié)奏和整體性。小換氣同樣也是腹式呼吸的前提條件。小換氣的位置主要分為四種節(jié)奏。
1、附點節(jié)奏型
附點節(jié)奏是樂理中最常見的節(jié)奏之一。在竹笛演奏方面,小換氣的吸氣氣口是在附點之后,只有在這個位置換氣,后面的節(jié)奏才不會被影響,不破壞樂曲的完整性。比如曲祥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沂河歡歌》第一段。許多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如果是4/4拍,會選擇將1拍的附點節(jié)奏吹奏完,再換氣。這種換氣方式會導致附點節(jié)奏后面的音符無法在正確的節(jié)奏中出現,演奏者氣息不足,出現越吹越趕拍子的現象,從而影響樂句整體布局。所以,在4拍子中,無論是大附點還是小附點,都應當在附點之后換氣。
2、切分節(jié)奏型
切分音是小換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節(jié)奏型。在竹笛演奏方面,多在快板中出現。比如曾永清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秦川情》,在快板樂段,多次出現了切分音,再比如穆祥來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深秋敘》快板最后一句連續(xù)的切分節(jié)奏。切分音的換氣氣口,是在切分音之后,果斷選擇換氣。需要注意的,與第一點相同,切勿將切分音奏完再選擇換氣,會影響樂句整體性。
3、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型
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也是快板中最常見的一種節(jié)奏型。在竹笛演奏方面,它常以三吐的形式出現。比如李鎮(zhèn)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鄂爾多斯的春天》,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便出現了連續(xù)的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型。此種節(jié)奏型的換氣氣口,是在“前八”后。許多學生在吹奏時,不熟悉換氣位置,往往會一口氣奏完,導致最后氣息不足,所以需要吹奏者準確找到換氣氣口,才能將樂句演奏更為完整。
4、連續(xù)八分或十六分節(jié)奏型
此節(jié)奏型在竹笛演奏中多以頓音、吐音出現,例如曾永清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秦川情》,引子第一句的連續(xù)頓音,再比如馬迪老師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秦川抒懷》,引子第三句的連續(xù)頓音。此節(jié)奏型的換氣氣口是在每一個頓音之后。再比如《春到湘江》,在其快板部分,出現連續(xù)的16分快速雙吐,需要演奏者在極短的時間進行換氣處理。
三種換氣技巧,大換氣和普通換氣問題出現較少,由于換氣時間充裕,不會影響演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胸腹式呼吸。需要演奏者反復練習,養(yǎng)成科學的換氣習慣,其中長音訓練是必備的練習方法。通過從最低音至最高音再返回至最低音,不斷強化胸腹式呼吸。小換氣問題較多,所以筆者針對此技巧進行方法訓練。
通過模擬同音節(jié)奏型進行換氣練習,放慢速度,準確找到附點、切分、前八后十六的換氣氣口。與上述長音訓練法類似,通過低音中音高音的不斷重復去加深練習印象,強化記憶。
曲祥、曲廣義老師編寫的《笛子練習曲選》中,24.吐音練習;47.附點音練習;48.切分音練習。模擬同音節(jié)奏型之后,可以進行練習曲的吹奏。與其不同的是,不斷變化的音符可以考驗演奏者的練習效果,如在練習曲中能熟練運用小換氣,再進行下一步的訓練。
放慢樂句整體速度,找到正確的小換氣氣口進行練習。
換氣技巧,是習笛者容易忽視的一個技巧,學生們往往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去注意,長時間會造成練習疲勞,缺乏興趣,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安撫學生的練琴情緒,讓其保持耐心,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每天練習基本功、練習曲,通過大量的練習,將把握換氣氣口變成一種本能,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換氣問題。筆者希望通過對換氣技巧的解讀和研究,讓更多竹笛愛好者和演奏者們了解換氣的意義,為他們正確練習曲目提供正確的方法輔助。也為筆者在竹笛演奏方面有了更多研究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