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軍
摘要:統(tǒng)編教材三至六年級安排了11課共計14篇文言文,增加數(shù)量之多,密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給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教學文言文提出更高挑戰(zhàn)。結合在統(tǒng)編教材培訓中學習理論和自身教學實踐,提出文言文教學的“三提倡、三不宜”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愛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構建開放有活力課堂。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三提倡;三不宜
一、“三提倡”,提高統(tǒng)編教材文言文教學實效
(一)提倡參照課后練習設定教學目標
統(tǒng)編教材14篇(則)文言文,13篇都是故事性的文本,這是由統(tǒng)編版教材對文言文學習的主要目標定位決定的——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在14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中,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目標,并梯次提高要求。
1.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在具體要求上,“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有一個從“跟著讀”到“自主讀”的發(fā)展過程。三年級是跟著老師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合適的斷句和節(jié)奏;四年級下學期有一個引導如何自主讀正確讀流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先結合注釋理解句子意思,再根據(jù)對意思的理解來斷句;五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能自主做到讀正確讀流利了?!氨痴b課文”,是豐富積累,也是強化和內化閱讀文言文的語感。14篇(則)文言文中11篇,都明確提出了背誦的要求。
2.是借助注釋理解意思
這一點也是梯度變化,要求越來越具體的。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冊,只要求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四年級下冊才提出“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并且在注釋之外,還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理解具體字詞的意思。五六年級出現(xiàn)需要借助字典、查資料、合作完成的字詞句的理解。
3.側重從不同角度去理解課文內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目標設定為復述課文,講故事為主。如《司馬光》《精衛(wèi)填?!贰蹲韵嗝堋贰秲尚恨q日》都是用自己話講所學故事。目標設定為感知人物形象的如《楊氏之子》《伯牙鼓琴》。有的從文本的特點提出如寓言故事指向寓言理解和拓展。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二)提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jīng)驗,引導學生主動借助注釋、字詞典閱讀,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看書質疑、釋疑,重點詞語應當由學生借助、聯(lián)系上下文注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
(三)提倡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教學容易枯燥無味,文言文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增加課堂趣味性和學生參與度。
1.以范讀打動學生,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音朗讀,美讀中帶有節(jié)奏快慢、語氣輕重、語音高低、語勢強弱,不僅大大增加文言文的感染力也敲擊學生的心靈。
2.講故事引發(fā)學生興趣
如在教學《夸父逐日》時,讓學生自己課前積累古代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贰杜畫z造人》《愚公移山》等或展示收集的相關成語故事。
3.開展課堂競賽活動
如背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文言成語積累比賽,表演比賽等。分組評比總結,激發(fā)內在動力,增加自身文言積累,增強小組榮譽感。
二、“三不宜”,避開小學文言文教學誤區(qū)
(一)不宜囫圇吞棗吞棗不加理解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活動,具有從文字到聲音、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符號到場景、事件等多樣性的功能。朗讀幾乎是文言文教學的招牌性活動,教材在所有文言文課文后面都安排了朗讀練習。而且朗讀活動的要求具有層次性,從“跟著老師讀”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再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連貫而有氣勢”,是一個逐步遞升的過程。
特別難讀的句子,教師要示范。比如“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教師可先朗讀,學生在聽讀中標畫出教師的停頓,再結合注釋理解句意,音意聯(lián)系進一步明確停頓的位置:“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集體朗讀從而聲情并重、身心入境地深切體驗到文章的氣勢與情感。如五上的《少年中國說》在練習中提出“集體朗讀課文”,意在通過集體朗讀感受這篇文言文磅礙的氣勢、蓬勃的激情。
14篇文言文中要求背誦11篇。教科書中的文言文篇幅都比較短小,有音樂性,適合學生記誦。文言積累的學習活動主要有朗讀、背誦和比較。背誦似乎比較容易理解,但要注意背誦的時機,提供情境式的活動來實現(xiàn)。那種不加理解的背誦,或者背誦形式單一,不注意貼合學生興趣,是難以實現(xiàn)有效記憶的。
(二)不宜隨意提高檢測標準
在高考指揮棒下,很多檢測題命制老師會拔高檢測標準仿照高考出題方向題型,命初中試題,或者仿照初中命題方向命小學檢測試題,或自出心裁從難從偏命題。這些做法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檢測目標與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命題時可參照教材課后練習的題型,不同年級要求階梯上升。應符合小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難度和廣度,可包含朗讀節(jié)奏,字詞句理解,名句背誦,課文內容的感知復述到高年級的課后延伸。讓教學和檢測有機結合,不宜隨意拔高要求。
(三)不宜要求逐詞逐句翻譯
對文意是要理解的,但不能“拔高要求,要求逐詞逐句翻譯”。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注釋來理解字詞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綜合運用所學其他理解字詞的方法,比如五上《古人談讀書》猜測詞語的意思,再查資料驗證;五下《自相矛盾》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重點字的意思;六下《學弈》《兩小兒辯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通過方法、策略的綜合與不斷鞏固,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注釋是理解文意的支架,但不能變成對照注釋,一字一句地翻譯。教科書中的文言文選文大多為故事,兒童對故事的喜愛是普遍而持久的,要把故事作為文意理解的重要言語實踐活動。三上《司馬光》、四上的《精衛(wèi)填?!放c《王戎不取道旁李》五下《自相矛盾》六上《書戴嵩畫?!泛土隆段难晕亩t》的課后練習中都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的練習。在語文課堂上扎扎實實地進行講述、指導與提升,讓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主動建構對文意的理解,獲得對故事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