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潘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在我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落后于其他傳統(tǒng)學科,再加上目前知識產權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體制,教學效率不高。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以知識產權法為例分析該學科教學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體的優(yōu)化措施,希望能為實際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fā)現目前高校法學專業(yè)圍繞知識產權法已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義務法律咨詢、模擬法庭以及畢業(yè)實習等[1],不過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些問題:
第一,實踐教學法未引起足夠重視。高校當中法學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已經經歷了多個年頭,但由于經費的影響,目前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異,最為典型的表現即課堂理論教學設置的課時多,而實踐教學課時少,且教學內容單一。再加上知識產權法僅僅是法學專業(yè)的其中一門課程,當前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專門設置實踐教學,教學質量不佳。
第二,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存在,教師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2]不過,目前教師隊伍還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教師不僅要負責日常教學與科研活動,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分身乏術,難免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最終質量。其二,學校未針對知識產權法的實踐教學設計推動措施,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不高。
第三,缺少對應的實踐教學通道。模擬法庭、法院庭審旁聽等均為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途徑,并且只有在涉及案例時這些教學渠道才能發(fā)揮作用,如果是單純的理論教學,這些實踐方式并不能起到積極作用,自然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法律是國家發(fā)展、社會和諧的基礎,而知識產權法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當代更加不容忽視。和其他法學科相比,知識產權法具備共性,但也存在特殊之處。比如,知識產權法主要應用于市場經濟之中,其主要作用是促進國家的科學技術與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可以說知識產權法以整個社會為服務對象。而民法強調人,其旨在保護個人權利與個人財產。
近些年來,國家雖然反復強調知識產權的保護,然而由于人們對知識產權法的了解不足,再加上相關制度的普及不到位,許多侵權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屬于侵權,而權利人不了解如何應用知識產權法保護自己。有相當一部分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就是被這種現實情況所蒙蔽,認為自己所學的知識體系背離現實?;诖耍诮M織實踐教學時,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法律知識,讓學生知法、懂法,其后站在發(fā)展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法律制度和最新的國家政策,促使學生守法、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盡可能將抽象的法律知識形象化,強化教學效果。
對任課教師來說,可以采用科研促學、實務促學來提高教學效果。[3]科研方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參與自己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比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或者教師自行鉆研的課題等。實務方面,適時在課程內容中添加當前常見的理論體系,比如講解導論部分時,引入技術貿易的相關內容,其后指導學生完成技術合同這一課后作業(yè),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產權法的能力。
在設計習作課程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難點部分專門提取出來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分進行授課,深化學生對知識產權法的理解。比如在講解著作署名權的內容時,詢問學生:著作署名權為作家的核心權利,如果某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掛上了知名作家的名字,侵犯了他人的哪一權利,那么應該如何借助已有的法律文件進行調整。這一問題正是當前備受爭議的內容,征集多個實際案例讓學生進行練習,利于學生逐步掌握著作權法的相關知識。再比如,將專利申請文件改為習作課程。將專利代理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教師的教學壓力相對較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值得應用。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專利文件的范本,了解專利文件的組成部分,其后指導學生構思技術方案,規(guī)避糾紛。這種將工科知識與法學知識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專利制度。[4]另外,商標設計也是經濟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應當與學生聯合起來,模擬企業(yè)的商標策劃與設計,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商標注冊申請的活動,促使學生理解國家授權的內涵。
所謂三方聯合指師生聯合、專家學者聯合以及現場模擬聯合,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升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師生聯合。教學小組的所有教師可以應用板報宣傳、報刊宣傳來普及知識產權的相關理論,增強學生的技能與法制觀念。同時定期舉辦以知識產權為主題的報告會、座談會,必要時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現身說法,為學生講解專利的申請過程,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另外,以校園為基礎積極打造知識產權校園文化,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實踐,促使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中認識知識產權、理解知識產權。[5]典型的措施即成立相關社團、協(xié)會,組織以知識產權為主題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
第二,專家學者聯合。一方面,聘請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經歷的教師為學生直接講解發(fā)明與專利,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專利固然讓人驕傲,但取得專利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尤其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身要打破思維局限,敢想、敢做。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簡單卻也并不神秘,只要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措施均可能成為下一項專利。
第三,現場模擬聯合。只有課堂理論教學無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靈活應用現場模擬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高校應當和專利事務所、商標事務所等機構達成長期合作,共同建立知識產權實習基地,內部工作人員可以結合自己工作實踐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其次,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課堂模擬,學生自行扮演法庭中的對應角色,并按照法庭審判的場景與程序完成模擬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之下完成學習任務。另外,校內成立協(xié)會或社團,定期征集社會中出現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其后對該案件進行討論分析,并將原事件與討論結果公布到校網、學校官博、官微當中,供學生共同學習。
在組織實踐課程時,教師需要始終遵循四點原則:其一,法制性。雖然只是教學活動,但其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教師應堅持將國家政策、制度和方針等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加強社會調研,提高法制普及率。其二,實踐性。這一點前文已經有所涉及,比如專利法、商標法均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先著重講解理論知識,其后指導學生完成實踐練習。其三,可操作性。知識產權法為一門交叉學科,教學內容中或多或少會涉及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因而組織實踐時應注意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并盡可能把相關內容納入實踐活動當中。其四,多樣性。實踐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同一知識板塊可以用社會調研、講座、協(xié)會活動等方式呈現出來,并且不同實踐活動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在參與多種活動的過程中,交流能力、調研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總而言之,現當代知識產權對個人和企業(yè)、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國家也希望能從高校中走出一批批知法、懂法的專業(yè)人才,并從事相關社會活動。此次對高校知識產權法的實踐教學做了討論分析,結果發(fā)現現階段知識產權法的實踐教學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對此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希望能為實際教學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