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勝
摘要: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生活。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觀念也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文章特針對初中歷史課程提出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的有效措施,以此來提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實際成效,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愛國主義;教學策略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教育界對于培養(yǎng)初中生呢愛國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并依據愛國主義開展初中歷史課程,以對來更好的引導初中生的成長。但如今的初中歷史課程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使得愛國主義教育與課程的結合效率較低,影響了初中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yǎng)進程,阻礙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文章特提出在初中歷史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措施進行,以此來陪養(yǎng)初中生的愛國情操。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
1.1.教學手段老套
即使在課程改革中提到了對信息化技術的課堂使用,增強信息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問題。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機會很少,因此這也導致了許多歷史老師在講課時只有簡單的板書,或者由于教師設計課 件的能力較低,使得課件僅僅有幾個簡單的題目,部分內容也與課堂學習內容不同。學生們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們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們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親身感受,才能夠促進學生們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意識。
1.2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意識
現階段初中生的學習主要是背誦與記憶,學生沒有靈活學習的能力,并且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也并未深入觀察、探究歷史內容,導致學生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筆記與歷史書對歷史人物、歷史時間及其影響進行死記硬背,而沒有深入了解歷史知識 從而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很好的培養(yǎng)自己的愛國主義意識,根本沒有意識到相關歷史故事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只會靠背誦來學習歷史,這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們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yǎng)。
2.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學生愛國主義的實際措施
2.1.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
歷史教學與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yǎng)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不能僅僅講解歷史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們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進行自主學習。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老師在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因此,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們愛國主義意識的發(fā)展。歷史教材的內容極為豐富,在歷史的教材中也處處存在著愛國主義。所以初中歷史的教師也應充分挖掘課本中的愛國思想與愛國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握愛國主義的脈搏,重點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與學習主動性。教師應以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為基礎,來引導學生學習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教師要想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生活小事中挖掘愛國主義,并利用典型案例、熱點問題來向學生傳遞愛國精神與民族主義,讓學生充分理解愛國主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2.2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愛國主義魅力
情景教學是如今初中教學中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也可以使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方法,以此來陪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教師可以給學生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全體學生都可以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初中生們講解中國歷史中被人熟知的愛國人士,例如屈原、林則徐、邱少云等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照片、視頻來帶領學生走入歷史,帶給學生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加深初中生們對愛國英雄與愛國精神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時政熱點來進行愛國教育,教師可以把近期社會上出現的熱點新聞引入課堂,如此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知識視野,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多關注新聞,讓學生在看新聞中感受國家發(fā)展的成就,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愛國精神。設立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推進中學歷史的教育工作,能夠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意識。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與歷史中愛國主義意識教育相結合,發(fā)揮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用一定的哲學知識明確事件的因果,并引述史實進行提問,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理論知識的深入了解,以此提升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意識。
2.3使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在過去的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則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負責單純的接受知識,這也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較低,無法深入掌握教學知識的中難點,同時此種教學方法也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因此初中教師在將歷史教學與愛國主義相互結合時,應主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并重點提升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可以使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全體同學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圍繞固定的主題來進行小組內的討論交流,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的了解深度。例如教師在講解“古代科技”這一內容時,可以將學生分為3~6人的學習小組,并設計一些討論的主題:“你知道哪些古代的科技呢?”“你從中學習到什么呢?”“你知道哪些現代的科技呢?”等等,并讓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主動的討論與交流,在實際的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科技進步、為國家自豪等方面來引導學生樹立愛國精神,并得出以下結論:科技正在伴隨著國家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實力而不斷強大,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未來的自豪感,提升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學生構建沒有圍墻的校園。
結束語
初中階段是發(fā)展學生愛國主義的黃金階段。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對學生愛國主義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工作,堅持愛國育人的教學方針,用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貫穿學生的一生,為學生打造沒有圍墻的學校,讓學生成長為高素質、高修養(yǎng)的愛國主
義人士,從而推動初中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程。
參考文獻:
[1]黃文明.通過歷史課程,構建學生愛國情感[J].新教師,2018(12):72-73.
[2]尹賢道.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引擎作用[J].冶金企業(yè)文化,2012(06):30-31.
[3]汪榮有.愛國主義的道德意蘊[J].理論學習,2010(01):46-47.
[4]孫寶琦.寓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于學生品德教育的路徑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