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近年來,禮貌與不禮貌的研究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然而,虛假禮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虛假禮貌言語行為是指言語行為表面上遵循著禮貌原則中的一條或幾條規(guī)則,但其真實意圖是不禮貌的。除了自身的特殊性,它與其他言語行為一樣可以表達內心,也可以實現交際目的。本文旨在介紹虛假禮貌的實現方法和語用效果,以提高人們對虛假禮貌言語行為的認識。在日常交際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理性地應對虛假禮貌言語行為。
Culpeper(2011)認為不禮貌包含虛假禮貌,且虛假禮貌言語行為是一種嘲諷[1]。Bousfield(2008)在《交際中的不禮貌》中詳細地劃分了不禮貌言語行為,共分為兩大塊,即公開不禮貌和隱性不禮貌,并且認為隱形不禮貌包含虛假禮貌[2]。Leech(2007)將禮貌劃分為絕對禮貌和相對禮貌,利用語境區(qū)分二者:絕對禮貌無須依賴語境判斷,而相對禮貌則需語境才能確定[3]。
中國學者王建華(1998)指出,假禮貌只是字面上的禮貌,實際上其正真意圖是不禮貌的[4]。因此,這種行為比不禮貌的言語行為更不禮貌。李成團、冉永平(2014)認為雙方溝通時,會選擇禮貌用語,字面上看謙遜有禮,縮短了雙方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間接損害或否定了對方的面子和身份,這種言語行為就是虛假禮貌言語行為[5]。
虛假禮貌是語用學的研究范圍,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仍然可以用語用學中發(fā)展較為成熟的理論來為虛假禮貌的研究提供許多理論和研究方向上的借鑒。虛假禮貌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借助了禮貌原則中的禮貌表達方式,但實際上威脅了對方的面子,表達了說話者的某些交際意圖。因此,本文將借助禮貌原則、面子觀、交際意圖來分析虛假禮貌原則的交際意圖、語用效果、語用策略。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社會關系復雜,所以對話時不僅要提高效率,同時還要注意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對方的社會地位、性格特征、交際的地點場合等。因此,禮貌原則最大程度上維護交際對方的面子、社會地位及雙方的和諧關系。
禮貌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交際雙方關系,促進和諧溝通,實現交際目的;但在有時,交際雙方會違背禮貌原則。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諷刺、辱罵、咒罵等不禮貌現象?這些問題表明在實際交流中,雙方并不都遵循禮貌原則或合作原則,禮貌研究學者Leech對此并沒有做過多的解釋。
Brown&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論中將“面子”定義為每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贏得的一種在公眾面前的個人形象[6]。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希望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得到認可和滿足即為積極面子,交際者不希望自己的行為受到約束和阻礙,即為消極面子。因此,面子在禮貌與不禮貌研究中是重要的概念與衡量標準。在一些交際過程中會出現損壞交際者面子的行為,這種威脅對方面子的行為叫作“面子威脅行為”。
Searle(1969)提出人們使用語言是一種受規(guī)律制約的有意圖的行為[7]。各種語言形式都是圍繞交際意圖建立起來的,但語言形式并不一一對應其交際意圖;因此,人們會選擇不同的語言行為滿足同一需要。一些交際意圖說話人自己通過言語行為就能實現,例如情感的表達和宣泄;對應到交際中,就指咒罵、侮辱性話語。
日常交際中的虛假禮貌言語行為從表面上看其目的是維護聽話者的面子,實現交際和諧,但其真正目的則是為了嘲笑、諷刺、詆毀、羞辱聽話者。在特定的語境中,這種言語行為是不禮貌的,盡管它披著“禮貌的外衣”,但其間接地損害聽話者的面子。觀察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說話者愿意虛假保全對方面子,以虛假損害自身面子的方式來實施虛假禮貌言語行為,主要策略如下:
談話中的反語指的是說話者使用與其想表達內容相反的詞語與對方交涉,含有否定、諷刺和嘲弄的意義,如用褒義表示貶義,比直接表達更加有力,語氣更為強烈。
例1:
沈百萬:“……這樣也可算是將功贖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們能夠知恩感德……”
老宮:“謝謝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爺。我們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對你的這份‘恩德’,我們是定要報的,你放心就是了。”
這段對話選自峻青的小說《海嘯》,老宮與沈百萬是敵對關系,但對話中,雙方都用了褒義詞及禮貌用語,遵循了Leech禮貌原則的贊譽準則,并假意恭維對方來威脅自身的積極面子。然而,在交談雙方是敵對關系這一背景下,句中的“好心”“知你的恩”“感你的德”,就不是表面上是感謝和恭維,而是運用反語,強烈地表達了老宮內心的憤怒,仇恨,對沈百萬阻撓的不屑。結尾的“報”字,可不是“報恩”的報,而是“報仇”的報,更加表明了老宮內心的報仇意圖,體現了老宮的勇敢,對小人的不屑,也諷刺了沈百萬假裝好人的丑惡嘴臉。
含沙射影指暗中攻擊或陷害人,攻人無備,暗箭傷人。假如爭斗雙方是明槍明刀的對抗,就不適合引用這個成語了。主要借物喻人,借助外物來影射聽話者本人或與聽話者相關的人,指桑罵槐。
例2:[語境:潘曉婷被李小鵬吐槽]
“潘曉婷,我們認識很多年了,我們都是體育人,你覺得桌球也算是體育運動嗎?我們也有壓力很大的時候,都會約著打打臺球。不知道你們臺球運動員平時是怎么放松自己的。”(在座眾人紛紛大笑)
上文出自熱播脫口秀《吐槽大會》節(jié)目對話中的虛假不禮貌現象。上例中,李先采用禮貌原則,稱與潘認識多年,都是體育人,拉近二者之間距離,而后反問她桌球也能稱作體育運動嗎,還暗諷桌球是朋友間相約放松的活動,不是一項運動。這簡單幾句話否認了潘的身份和地位,也威脅了其面子,從側面突顯了李曉鵬國家運動員的身份與面子,不利于李和潘之間的和諧關系的構建。
綿里藏針指的是說話人在交際時使用虛情假意的話語挖苦、諷刺、陷害聽話人,盡說讓聽話人蒙羞的話語,威脅聽話人的面子。因此,這種看似禮貌的交際,實際上是出于挖苦、羞辱聽話者的目的。
例3:(曾志偉和黃渤同臺主持)
曾:黃大哥,你好!
黃:什么話,沒有禮貌。
曾:我真的要叫你黃大哥,因為你讓我知道原來我真的不能夠在熒幕上唱歌,只能當個主持就算了,原來在屏幕里面一張丑臉在唱歌是很難過的,剛剛你啟發(fā)了我。
黃:是嗎,對對對,其實也是,我們是相互鼓勵,我小的時候也沒想過干這一行,后來一想,曾志偉都能拿影帝,我憑什么不行?
曾:因此你終于拿了,是吧?
黃:對,因此說偶像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從小喜歡鄭少秋的,長大成了F4,從小喜歡曾志偉的,長大就變成了我。
曾的第一句話就把黃捧得高高的,后調侃自己的“丑臉”,實則暗諷黃長得丑。曾的話,可謂鋒芒畢露,暗里藏針,處處揶揄黃的長相。后黃接話也懟曾,說曾拿影帝也沒什么,我也拿了,且用“從小喜歡曾志偉的,長大就變成了我”這句話回應曾暗諷自己丑,實則表達你長得丑,咱們不分上下,簡簡單單幾句對話,實則暗波洶涌。
虛假禮貌言語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與其他言語行為一樣,也具有一些特有的語用功能。研究并總結以下三個語用功能:
虛假禮貌言語行為維系了交際表面上的和諧,保全了對方的面子,使交際能夠進行下去;也減輕了直接不禮貌言語行為對聽話人的傷害,維護了雙方的表面關系。
虛假禮貌言語行為在維護表面和諧關系的同時,還表達了說話者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正真意圖——去挖苦、諷刺對方,因此虛假禮貌言語行為也有表達功能。
虛假禮貌言語行為具有逗樂功能,也可以理解為是能夠使第三方感到開心,有趣。作為第三方或者旁觀者,當看到兩人暗地互掐且不敢挑明的情況時,會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很多電視劇、小品中不乏類似的例子,運用其逗樂功能來愉悅觀眾。
結合Leech的禮貌原則、Brown&Levinson的面子觀、Searle的交際意圖,本文分析了貼近現實虛假禮貌言語交際的例子,發(fā)現了虛假禮貌言語行為的三個語用策略,即巧用反語、含沙射影、綿里藏針。在此基礎之上,并發(fā)現虛假禮貌言語行為的三個積極語用功能,即維護人際和諧、表達功能和逗樂功能。由此可見,虛假禮貌行為既能夠表達交際者的內在情感,也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語形式達到交際者的交際目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虛假禮貌一個復雜的研究課題,本文僅從幾個例子來分析虛假禮貌言語行為是具有局限性的,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做進一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