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祥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賓陽縣甘棠鎮(zhèn)中心學校新寧教學點 廣西 賓陽 530400)
小學生進入小學后,各個方面都是初期懵懂的狀態(tài),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提供學習展示自我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部分問題需要教師去及時調整修改。
由于小學生在初期學習數學時思維能力較差,對于一些相對復雜的數學問題不能理解。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顧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中很容易忽略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課堂上以自己講解為主,為了讓學生跟隨自己的腳步而忽略了讓學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沒有養(yǎng)成靈活的數學思維,做題方法陳舊呆板,不能在其他場合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的課堂質量也不高,和學生缺少了必要的互動[1]。
2.1 將問題帶入課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問式教學是沿用了凱洛夫“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以及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活躍課堂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通過提問式的教學來增加和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將問題帶入課堂,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思考中增加自己的知識量,集中注意力來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數學思維模式。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為例子,教師在講解“公頃和平方千米”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體會到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那么,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上提前找好相關的教學輔助內容,在課前在大屏幕展示一些經典景區(qū)的面積大小,問同學們,“這個數字表示的是景區(qū)的面積,你們知道表示面積時運用的是什么土地單位嗎?”同學回答以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是平方千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單位?!?,接著,以之前學生學習的知識為鋪墊,引導學生應用平方千米來表示生活中熟悉建筑的面積。一步一步用問題來誘導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了解生活中的常識,增加血神更多知識量。
2.2 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人教版二年級小學數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克與千克》這一章節(jié)時,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為課程做恰當的導入,從具體生活情境中出發(f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對于生活的影響,感受數學的魅力[3]。例如,教師可以說“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陪爸爸媽媽去過超市呢?那你們購買水果時,是不是需要提前讓叔叔阿姨們上稱貼標簽以后才能去結賬,你們覺得上稱是為了什么?”學生們如果知道,就會說是因為稱重量,方便算價格。教師就可以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那大家就要知道,表示物理重量的兩個單位啦,那就是克和千克,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學習這兩個質量單位。”接著,引導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2.3 豐富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小學數學課堂的數學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生活化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靈活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固步自封,不能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沒有活躍的學習氛圍,教學內容也單板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根據教材內容尋找更多的數學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多媒體上播放拓展的知識內容,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在學習之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互相交流溝通,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對其他學科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