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實驗小學 福建 光澤 354100)
所謂的圖形譜其實就是指將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旋律走向、力度強弱以及節(jié)奏變化等多種音樂要素和特征,通過一系列簡單明了的圖畫或者是符號,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利用圖形、色塊、線條等來幫助學生感知和表現(xiàn)音樂,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了音樂教學中的視聽結(jié)合。[1]圖形譜不僅彌補了音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讓原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變得更具有指向性,同時這也是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xiàn),讓音樂教學變得更具有實踐意義和可行性。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注重圖形譜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豐富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體驗,從而促使學生獲得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對于思維尚未發(fā)展完全的小學生而言,圖形譜的應用可以幫助他們感知音樂要素,豐富課堂學習體驗,通過可視化的圖形、色塊等內(nèi)容讓抽象的音樂教學化繁為簡,因此,圖形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 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并且自制力比較差;再加上他們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十分好奇,所以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十分容易被分散。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豐富有趣的圖形譜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視聽結(jié)合”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既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效率。
1.2 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音樂要素。音樂作品本身就很抽象,小學生很難找到突破口去學習和欣賞音樂,而教師通過靈活運用圖形譜來開展教學,可以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感知音樂要素的橫向變化,又要讓他們縱向聆聽音樂,從而可以收獲深度、細致的音樂感知體驗。另外,小學生對音樂知識中的多聲部概念并沒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教師便可以將這一概念教學有層次地融入到圖形譜當中,激發(fā)學生探究音樂美的欲望,從而獲得更多深層次的音樂學習體驗。
1.3 有利于引導學生感知音樂形象。音樂作品的精髓就是其音樂主題,讓學生多次聆聽音樂不失為一種促進學生記憶主題,感知音樂形象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將這些重復性的聆聽變成重復卻不單調(diào)的感知,從而讓學生獲得積極的聆聽體驗。如果我們可以借助圖形譜來輔助學生記憶音樂主題,可以讓學生動用多個身體感官,在每一次重復聆聽的時候都能夠有不同的視聽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各種有趣的圖形譜會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對音樂理解,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感知音樂形象,并與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極大地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
2.1 借助圖形譜塑造音樂形象。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一項最基礎的教學內(nèi)容就是要引導學生感知音的高低、強弱和長短,同時這也是為學生打下良好音樂基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借助有趣的圖形譜展開教學,可以將這些無形的音樂要素以更加直觀形象且有形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面前,從而使得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所塑造音樂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細致。對于人教版的音樂教材中,音樂圖形譜相對來說比較多,這不僅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輔助教具,同時也與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不謀而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公雞和母雞》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音樂作品的呈現(xiàn)可以說是很形象、鮮明的,但這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欣賞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被動和迷茫,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感知體驗音樂,從而幫助他們降低學習的難度。其中,教師在借助圖形譜展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用鋼琴彈奏去模仿音樂中公雞和母雞,讓學生思考和討論這兩種音樂哪個更像公雞(母雞),并鼓勵他們嘗試著用電和線來表示公雞(母雞)的聲音,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畫出對應的圖形;最后再讓學生根據(jù)圖形譜來感受這段音樂旋律中的詼諧之處,或者還可以讓他們跟隨著音樂來搖晃頭腦、揮舞雙臂、模仿公雞(母雞)的叫聲。[2]這樣,學生就會在圖形譜的幫助和引導下,理解和感知音樂,并將音樂形象生動地畫出來,這不僅可以讓復雜的音樂旋律簡單化,讓小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還能夠讓他們一邊解讀圖譜一邊感知體驗,充分感知音樂形象,從而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基礎。
2.2 借助圖形譜領會音樂意圖。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中,音樂的欣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師認為有一定教學難度的一種課型,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積極性并不高,而且課堂紀律也難以維持,原本是一段非常有意境的音樂,學生卻因為坐不住就在聆聽的過程中聊天;而如果硬要讓他們安靜下來聆聽音樂,再由教師分段講解,學習氛圍就變得沉悶無趣,從而導致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難以提升。[3]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圖形譜來展開實際的音樂欣賞教學,既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又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特點,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引子與獅王進行曲》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將音樂分成出巡、走路、吼叫等幾個部分,并分別用不同的圖形表示,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用對應的圖形去記錄音樂。然后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讓他們嘗試著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畫畫,比如:用大腳印表示獅王的威武雄壯,小腳丫表示小動物歡快的場面;用圖形的大小來分別表示音樂中音量的大小等等,最后讓學生在充分感知音樂意圖的基礎上,由師生共同來完成整個曲目的圖形譜。這樣,小學音樂的欣賞教學就會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極大地改變了以往單一、乏味地聽賞音樂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通過視聽結(jié)合,來重新感知和理解音樂的意圖與旋律的變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和自主表現(xiàn)力,使得他們能夠真正參與到音樂的欣賞活動中來。
2.3 借助圖形譜感受音樂趣味。音樂有著較高的藝術(shù)性,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逐漸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圖形譜讓這些音樂旋律可視化,簡單明了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在對音樂有一個大概了解之后,邊欣賞邊畫,從畫“音樂”的過程中感受旋律的變化方向,進而掌握音樂的內(nèi)容和內(nèi)涵,感受音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打字機》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初聽這首歌時我們可能并沒有感覺到有多么快樂,但是仔細聆聽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音樂曲目短小有趣,尤其是在節(jié)奏旋律中用打字機當成打擊樂器就顯得十分獨特,這就將辦公室中人們忙碌而又愉快的工作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比如:打字敲打鍵盤時發(fā)出“嗒嗒嗒”的打字聲;每當要換行時,機器就會自動發(fā)出“?!钡囊宦晛硖崾疚覀儞Q行;當打完換行需要將機頭倒回去時,機器所發(fā)出“嚓”的倒機聲等,就這樣學生邊聽邊畫旋律譜,從中感受到音樂的樂趣。[4]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讓他們一邊聽賞音樂一邊動手畫圖形譜,就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提高自身的音樂欣賞能力,并能夠通過各種形象具體的圖形來輔助他們學習和理解音樂旋律,從而讓音樂更清晰。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在音樂教學中要以學生聽賞、理解和感知音樂為主,教師切不可讓學生畫圖形譜占據(jù)課堂的主導地位,從而將教學的主次顛倒。
2.4 借助圖形譜把握音樂節(jié)奏。圖形譜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學生準確地感知音樂旋律的具體走向,幫助他們找到音樂的節(jié)奏感,從而把握音樂中所表達的情緒。因此,教師可以將音樂時值的長短用圖形表示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這不僅能有效避免教師的空洞說教,將音樂時值的長短清晰地表達出來,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節(jié)奏歌詞創(chuàng)編和體態(tài)律動,比如讓學生用“走”代表四分音符,“跑”代表八分音符,“蹦蹦跳跳”來代表十六分音符等,從而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5]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兩只小象》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將整個音樂曲目的節(jié)奏使用一個格子的圖形譜去分別表示一字一拍和兩字一拍的音樂時值,用來反映其時值長短,并采用空格來表示四分休止符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按照格子圖形譜去朗讀歌詞,讓他們從中掌握音樂時值的長短以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間的差別,促使學生利用圖形譜來更好地掌握音樂變化的節(jié)奏特點,培養(yǎng)其音樂節(jié)奏感,從而為他們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音樂節(jié)奏基礎。
總之,圖形譜的應用既能夠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又可以讓他們的想象和音樂體驗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真正從枯燥的音樂講解中得以解放,使其主動欣賞和理解音樂,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