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慶陽特殊教育學校 彭真梅
聽力殘疾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種原因造成孩子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伴之而來的還有語言障礙。由于聽覺受損,口語殘缺,接收外界信息不完整,從而導致他們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健全孩子相差甚遠。作為一名聾校教師,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想讓自己的學生通過學習,畢業(yè)之后步入社會,能與健聽人無障礙溝通,在社會上能夠立足、生存,并且有尊嚴地做人。在此淺談幾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與分析,但愿能為聽障學生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聾校開設《溝通與交往》課,其目的就是為解決聽障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溝通障礙問題,為聽障學生適應社會而開展的。所以,一定要在《溝通與交往》這門課程上下功夫。
1.在內容選擇上突出實效性。例如,《今天我值日》,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時,教師先教學生看值日表。然后給同學詳細講解值日生分工,誰掃地?誰擦黑板?誰倒垃圾?最后讓學生自己完成值日工作。拓展訓練,讓學生在宿舍做值日,在做值日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問句:“今天誰值日?”回答:“今天是我和小明值日?!痹跁f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會寫。輕松的教學過程中學會常用的溝通用語。
2.在編排設計上遵循漸進性。根據(jù)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學習相關主題的對話。例如,《生病了》這一課,低年級學生生病時,在老師的幫助下讓學生學會和醫(yī)生進行簡單的對話;中年級學生可以嘗試自己去看病,不用老師幫助,和醫(yī)生溝通交流;高年級學生,要求他們能帶小同學去看醫(yī)生,并且會在醫(yī)生和小同學之間進行書面翻譯。這就是長期漸進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口語、手語、書面語三者有效溝通的能力。
3.在上課過程中因材施教。根據(jù)聽障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溝通與交往技能,可以用肢體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手語等進行輔助。
例如,本班有8 名學生,兩名同學有殘余聽力,對這兩名學生側重口語和書面語言訓練。四名同學沒有聽力,教師側重手語和書面語言訓練。剩下兩名同學屬于雙重殘疾,教師就側重肢體語言訓練。
偶然看到一個視頻,視頻內容是兩個聾啞女孩在街上,想買水喝,找不到便利店,于是就問過往的行人。第一次他們用手語問,行人看不懂手語,擺手表示幫不到她。第二次,她倆把自己的需求寫在手機上,讓行人看,由于詞不達意,行人看了還是不懂。最后引來圍觀,大家根據(jù)手語和手機上的句子,進行猜測,才知道大概意思是要買水喝,幫她倆找到便利店。出現(xiàn)這種溝通障礙問題的根源,就是她們寫的句子混亂,健聽人看不懂,幫不到她們。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聽障學生要在社會上和健聽人無障礙溝通交流,就必須要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我思考如下:
1.創(chuàng)設場景
根據(jù)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要培養(yǎng)他們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教師首先考慮把聽障學生帶到具體場景中學習,進行話題訓練,預設今后會碰到的各種問題作為學習內容來教,有助于提高聽障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2.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要落實到“寫”
就此例來看,教師針對聽障學生的溝通與交往,最后一定要落實到“會寫”,讓聽障學生寫出通順的句子,寫出表達自己意愿的句子,寫出健聽人能看懂的句子。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名聽障學生九年級畢業(yè),回到家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被社會上聾啞人犯罪團伙拉下水。面對這個問題,家長和教師都在反思,難道我們做了九年的教育,都抵不上犯罪團伙三個月的誘惑。究其原因:孩子畢業(yè)回家和父母、親戚、朋友在溝通和交流中有障礙,孩子只好通過網(wǎng)絡尋找可交流之人,不可避免地認識這些犯罪團伙。所以聽障學生在入學時,家長也要階段性進行培訓學習,提高家長自身的溝通與交往能力,爭取和孩子同步成長。
總之,提高聽障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聽力殘疾兒童的身心特點,進行長期訓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