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昀
【摘要】自十六世紀晚期開始,女性作者結(jié)集出版作品便已往往可見,這一潮流在十七世紀達到了巔峰,后漸有衰頹之勢。到了十八世紀后幾十年間,女性文學又一次風起云涌,到十九世紀上半葉則蔚為大觀。當時多數(shù)女性為江南地區(qū)的閨秀,出自士紳之家,本文以王端淑為例證人物,旨在通過對王端淑作品出版形式、出版內(nèi)容、出版影響的探討,賞析其別樣的文學之美。
【關鍵詞】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王端淑;出版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2-0035-03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中國的女性寫作,由來已久。早在《詩經(jīng)》中便已有了女性作家的身影。而時至明清,雕版書籍商品化大量流通,官刻、私刻和坊刻的加快發(fā)展,各類圖書的快節(jié)奏傳播,文集的出版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女性出版自己的作品成為可能。職是之故,王端淑等女作家也就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才女文化的日漸風行則使得女性文集的刊刻和傳播成了一種極為流行的社會風尚,女作家終于由“一個人”走向了“一群人”,成了一種普遍的文學現(xiàn)象和勢力。事實上,晚明的城市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婦女首次以作者和出版者的身份在這個社會上存在。而年代的切近,也使得文集的大量存留成為現(xiàn)實,以王端淑為代表的明清女性的才情也就因此得以流傳至今。
一、王端淑作品的傳播學貢獻:以《吟紅集》和《名媛詩緯初編》為例
王端淑一生著作頗豐,據(jù)王世祿《宮闈氏籍藝文考略》考,王端淑著有《吟紅集》三十卷,又有《留篋》 《恒心》《無才》《宜樓》諸集,選明代以來詩文為《名媛詩緯》《文緯》二書,所輯有《歷代帝王后妃考》。然其作多已散佚,至今傳世的只有《吟紅集》和《名媛詩緯初編》?!兑骷t集》共 30卷,現(xiàn)僅存兩部。日本內(nèi)閣書庫所藏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初刻本,共有賦5篇,詩、詞、曲共293題404首,文56篇,卷首有王紹美、吳國輔、王登三、丁圣肇之序以及丁圣肇《刻〈吟紅集〉小引》一文,書末有邢錫禎跋。湖南圖書館所藏為增刻本,較日本內(nèi)閣書庫藏本多出詩16首、文7篇,然多有殘缺,前后序跋僅存丁圣肇《刻〈吟紅集〉小引》一文,《清代詩文集匯編》所錄《映然子吟紅集》三十卷即該版本之影印版?!兑骷t集》中頗多黍離之痛與身世之悲,沉郁悲涼,蒼勁質(zhì)實,迥異于傳統(tǒng)閨閣詩之綺艷柔美?!睹略娋暢蹙帯饭?2卷,始編于崇禎十二年(1639),成書于康熙三年(1664),現(xiàn)存版本為清康熙六年(1667)清音堂刻本。
作為一名極富才華的女性,王端淑作品的成功出版表明了始于16世紀的出版業(yè)的繁榮程度,也展現(xiàn)了作家、讀者間的一種新型關系。此外,王端淑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出版業(yè)獲得成功,和其豐厚的才情以及獨具的編選視角有著脫不開的聯(lián)系?!兑骷t集》作為其個人作品的集錦,在文體上既包含詩、詞、曲等常見文體,還包括行狀、墓志銘、祭文等多樣化的文體,體現(xiàn)出王端淑作為一名女性所具有的才情。同時,由于生活在明清之際這個特殊的朝代更迭的時期,社會的動亂不安使得她的生活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影響,但是社會環(huán)境的艱難不僅沒有影響王端淑的才情和熱情生活的心態(tài),反而更磨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意志。與此同時,由于身處朝代轉(zhuǎn)變時期,王端淑目之所見也多為離亂的國事,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她擺脫了傳統(tǒng)女性創(chuàng)作時小女子的閨閣之氣,更多的是展現(xiàn)一種經(jīng)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如她在隨夫赴衡陽的路上,就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鼎沸乾坤亂,金甌半已殘。旅興歸共主,草莽博微官。明允誠非易,矜疑亦自繁。今添憂國淚,甚弗坐尸湌。”生動地為讀者展現(xiàn)出在國事離亂之際對于家國深切的憂恤情懷。如此之類的“感國傷時”的詩作在王端淑的《吟紅集》中并不罕見,她似乎在創(chuàng)作中刻意展現(xiàn)出一種“男性化”的關注點和情懷,以一個男性的視角來代為之書,展現(xiàn)自己對于國事的憂慮。
然而王端淑創(chuàng)作的精妙之處還不止于此。王端淑的文學創(chuàng)作善用一種“多重聲音”的創(chuàng)作模式,她不僅可以創(chuàng)作以自己女性身份發(fā)聲的作品,還可以以男性的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但最令人贊嘆的還是她以其他女性的名義為自己寫的作品。她似乎樂于將作品中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拉開距離,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有一定“距離感”的創(chuàng)作顯然讓讀者十分受用,這也成了其作品出版后風行的一大原因。
相較于王端淑自己創(chuàng)作的《吟紅集》而言,另一本由她自己編選的《名媛詩緯初編》似乎沒有那么多她個人化的影子,然而如果細細品讀,便會發(fā)現(xiàn)絕非如此。從標題的命制上就足見她對于女性才華的肯定。所謂“詩緯”,乃是贊女性全然不輸男性,亦有著經(jīng)天緯地之才。事實上,明清之際女性作品選集數(shù)量極多,其種類之繁遠超往昔。據(jù)山東大學藍青博士考證,17世紀的女性作品選集高達40余種,大大超過了前代女性作品選集數(shù)量之和。而王端淑的《名媛詩緯初編》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獲得書商和讀者的喜愛,除了因為它是第一部出自女性作家之手的女性文學選本,更與其在編選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詩學思想脫不開聯(lián)系。
《名媛詩緯初編》合四十二卷,共收錄女作家847人,作品2028篇,以編者王端淑的63首詩為末卷,以自己的詩壓軸,體現(xiàn)出王端淑對于自己才華的自信,頗有壓卷自傲之風?!睹略娋暢蹙帯分械呐宰髡叻植忌鯊V,既有宮闈麗人、名門閨秀,也不乏一些出身低微的青樓女子??梢娡醵耸缡站幣宰髌窌r不以其地位為重,而全看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才華,表現(xiàn)其對于文壇上留下更多女性聲音的希冀,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出其對于優(yōu)秀女性作品之不傳的憂慮。在時間跨度上,其所選女作家也相差較大,上至漢魏,下至明清的女作家都被為其收入囊中。其獨特之處還在于編選時打破了以史為序的習慣排列,創(chuàng)新了編選的組合形式。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另一部由女性輯撰的女性作品集:沈宜修的《伊人思》而言,王端淑還在《名媛詩緯初編》中加入了自己精彩的點評,表現(xiàn)女性對于女性詩作的獨到見解,雖然由于戰(zhàn)亂和丈夫仕途的坎坷,王端淑的生活一度囿于困窘的境地,但她卻從未因此而降低對自己作品的要求,相反,在創(chuàng)作編纂方面成果斐然,甚至,正因為王端淑自己也體會到了名媛養(yǎng)家和女性在那個時代發(fā)聲的不易,而在為女性突圍揚名方面有著更堅定的決心,在編選時盡可能將自己覺得有才情的女子盡數(shù)選入,輔以以自己作為女性之視角做出的點評,幫助讀者理解,并將其出版,使得更多女性原聲之音得以流傳。
整體而言,《吟紅集》的出版使得王端淑的才華為世所見,而《名媛詩緯初編》的出版則彰顯出明末清初的女性文學在更廣泛傳播層面的接受,并對今后女性文學的編纂和選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其后蔡壽祺的《豫章閨閣詩鈔》、冒俊的《林下雅音集》、沈善寶的《名媛詩話》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的影響,這不僅促進了女性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和女性創(chuàng)作高潮的到來,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女性的獨立人格和才華進行了認可,其對于女性才媛文學的傳播學貢獻不容小覷。
二、王端淑出版作品的支持者
王端淑的作品能夠進入公眾領域出版?zhèn)鞑?,是明末清初的職業(yè)女性擁有嶄新社會空間的象征。然而,她能走到這一步,離不開身邊人的支持。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她的丈夫在她出版作品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對于這樣一位如此有才華的妻子,丁圣肇深知自己不能與其相匹,于是全力支持著她的事業(yè),還曾寫下過:“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內(nèi)子其有以勖哉”表現(xiàn)出他對于妻子所取得的成就的贊賞。他還滿足于做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去聯(lián)系文人幫助自己妻子作品的出版,以提升妻子和其作品的聲望。比如,他就曾帶著妻子的手稿拜訪著名詩人毛奇齡,請求他為妻子的作品作序。甘于充當這樣“中間人”角色的丈夫并不止王端淑的丈夫一人(如明清之際另一個女詩人黃媛介的丈夫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情況畢竟屬于少數(shù)。因為如王端淑之流是自己擁有社交關系,而不是依靠丈夫社交,毛奇齡原本也是王端淑的朋友,因此不存在丈夫代替她與外界溝通的情況,在這種故事里,丈夫更像是一個代理人的角色。
除了丈夫丁圣肇之外,王端淑的父親王思任也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雖然王思任因拒食清朝之粟而早亡,未給王端淑的出版事業(yè)做出直接的貢獻,但是他如此剛直不阿的氣節(jié)卻直接影響了王端淑的詩文創(chuàng)作。此外,他還曾多次盛贊自己女兒之才“閨秀能文,終究出于大家”,還曾鼓勵王端淑“汝曷不為女狀元”,又曰“身有八男,不及一女”。正是這樣積極的引導,才使王端淑得以在文學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此外,王端淑的幾位兄長也曾為其出版歷險給予了支持,并奉獻了幾篇賀詞式的序言,是為對于其出版事業(yè)的直接支持。
除了家內(nèi)之人,由于明清結(jié)社之風盛行,王端淑還因其罕見的文學才華被獲準進入文學社團和男性文人交往。在張秀民的《中國印刷史》中,尚保留著一份資助王端淑出版《吟紅集》的資料,那是一份署名為“同秋社盟弟”的47位浙江文人的簽名,雖然今已不可考王端淑究竟是作為丈夫的隨從還是作為正式的社員而在社團內(nèi)和男性文人們交往,但至少可以看出女性的才華在當時是受到部分男性文人肯定的,并且女性進入男性社團也并未引起“性別倒置”帶來的一系列窘迫的情況,并且熱心的男性文人還積極地為王端淑的出版事業(yè)做出了貢獻。
三、王端淑出版作品的社會評價
明清時期,出版業(yè)以道德指導書籍和傳記形式給社會提供有關女性的故事和圖畫,一些有關“女英雄”形象的故事內(nèi)容不斷增加,讀者大眾對于婦女故事的熱情也越發(fā)高漲。而這些書籍的新奇之處就在于對女性混亂的身份體系和社會性別分類的展示,這類書籍受歡迎,實際上也反映出人們對于社會性別混亂外再建秩序的一種需求。而王端淑作為一名職業(yè)作家,雖然她寫作的初衷或許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游手好閑的丈夫缺乏才能,無法支撐一家人的開銷),抑或是覺得自己的才能不可辜負,無論是何種原因,作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出現(xiàn)在市場上無疑是迎合了人們需要的。許多女性因怕出版作品而被打上“追名逐利”的標簽,因此選擇將自己的作品封存不見天日,而王端淑則選擇勇敢地將自己的才華展現(xiàn)出來,這就已然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因此,在王端淑的《吟紅集》等作品出版后,許多男性文人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徐野君就曾在書信中肯定了王端淑的才華:“夫女子之異于男者,徒以其形質(zhì)耳”?;蛟S是因為王端淑善于用男性的口吻書寫心中的筆墨,這反而給了批評家們新奇之感,實際上,即使在一些傳統(tǒng)觀念中屬于男性的題材里,王端淑也能勝出一籌。比如在其于1648-1649年間為殉難的忠明之人寫傳記時,男性文人可能會著重于描寫殉難者的家族血統(tǒng)或職業(yè)生涯,而王端淑則關注了他們殉難時的心理活動:“乞丐放聲大哭曰:‘崇禎皇帝真死耶?’連拍心胸數(shù)十,望北叩頭數(shù)十,赴河而死?!比绱松鷦拥墓P墨,讀來如小說一般,全然不同于男性刻板的描繪,這其實也與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有關,男性雖然從小受到教育,但這種教育大多是為了科舉考試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壓抑了個性思維的發(fā)展,轉(zhuǎn)以官場的固化思維來教育,而書香門第中的女性讀書則全然出于興趣,并無科舉考試的要求,也就更容易有別樣的神思妙筆。
不過,這種“新奇”也給王端淑的作品帶來了一些負面的評價。一些批評家們針對王端淑個人進行攻擊,這種攻擊不局限于她的舉止,還包含她的作品在內(nèi),認為其作品“不守規(guī)矩”。不過,從傳統(tǒng)道德的層面去理解,這種批評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因為在傳統(tǒng)道德層面,一貫認為女性的生活應當是沉默無知的。
事實上,不論是持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都沒有破壞社會性別體系的前提:支持者和批判者都把王端淑和男性去進行比較,差別僅在于支持者認為王端淑也可以稱作是有才德的“男性”,即抹去性別后對她的才華加以肯定。而否定者則認為王端淑違背了傳統(tǒng)女性的價值取向,次于男性的地位。這兩種批判角度都不約而同地將男性歸于更高的價值層面和社會性別等級。因此,王端淑并不是逃避了傳統(tǒng)妻母角色而存在的,恰恰相反,她在公眾場合找到那個合適她存在的位置正是出于支撐其家庭的需要。因此,盡管表面上王端淑作為一個個體似乎獲得了某種傳統(tǒng)價值上的解放,但實際上社會中的其他女性如果不做出危害其“良家身份”的舉動便很難獲得這種“解放”,因此,社會整體性別體系的不平衡仍然沒有打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為強化了。
四、總結(jié)
明清時期,以王端淑為代表的江南的名媛閨秀們用自己的才情和思想,在歷史的星空中留下了璀璨閃耀的軌跡。她們在不突破傳統(tǒng)儒學體系框架的前提下,開創(chuàng)了一方廣闊的天地,給后代才媛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并且,她們努力的意義,不僅是為一個后代提供了示范的作用,更是給人們自古以來對于才女的形象問題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靈感:理想的女性形象不僅應該有著美麗的外貌和純良的品格,更應該有著豐富的才情和深邃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美)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孫康宜,宇文所安.劍橋中國文學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3]吳燕娜,魏綸.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M].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1.
[4]馬玨玶.明清文學的社會性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 女性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39.
[6]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31.
[7]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袁枚.隨園詩話[M].清乾隆四年刻本:43.
[9]陳維崧.婦人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10]藍青.17世紀女性作品選集編纂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