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艷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實驗小學 浙江 嘉興 314100)
小學時期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在教學改革實施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學生在真正投入到課堂之后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從而完成知識建構的體驗過程。數學教學的本質是將抽象的文字概念運用于各種變式中,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充當了學習中主觀思維的創(chuàng)造者,學生才能夠在遇到問題之后自主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以后的后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處于思維形成的萌芽時期,其思維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之后,學生在對數學學習樹立信心,并且能夠主動挖掘問題,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學生會由此更加明確學習方向。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之后會引導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學生會因此推進自己的邏輯思維,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1]
2.1 加強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興趣是推動學生投入到課堂中的最大原動力,所以教師可以借助趣味性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由于小學生耐心不足,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內容設計適中的學習難度,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
例如:小學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進行授課,以此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比如在學生學習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人民幣中的“元、角、分”幫助學生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現在進入到“班級小超市”,每一件商品都標有價格,其中文具盒12元8角;橡皮1元5分;鉛筆3元2角等等?,F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計算買一個文具盒和一根鉛筆需要多少元。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將人民幣轉化為小數之間的加減法計算,并且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促進了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
2.2 促進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當學生對知識有了深入的掌握之后,學生才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發(fā)散自身思維,創(chuàng)新思路。因此,教師想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需要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邦}海戰(zhàn)術”只能一時提升學生的做題正確率,而掌握知識的本質才能夠保證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所有知識,所以教師需要結合有效教學模式,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例如:在學生學習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圖形的運動(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旋轉運動的事物(風車、時鐘),學生會被生動形象的畫面調動想象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抓住了學生愛玩的心理,學生也會不知不覺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當學生對旋轉的含義及旋轉中心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開闊思維聯想生活中還存在哪些旋轉現象,學生會積極發(fā)散思維,從而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提升。[2]
2.3 提升學生學習的邏輯性。數學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邏輯性較強,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重視學生邏輯性的形成。問題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一步步分析問題,并且和教師形成互動,使得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生學習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出題:2杯果汁和3杯牛奶,應該如何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回答(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教師接著提問學生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達,學生回答(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被打開,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的學習比的意義,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教師應該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升。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一項長期工程,教師應該不斷總結教學經驗,設計最適合學生能力提升的教學過程,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