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杏玲
(廣東省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 廣東 江門 529000)
德育教學,是我國高中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有著深遠影響。德育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優(yōu)秀的道德品格,對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解決策略調整既往的教學行為,使德育教學不淪為空談,教育實效性得以體現。
1.1 教學觀念落后。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面對高考升學率的壓力,在教學工作中,仍然以學生成績?yōu)橄驅?,德育教學理念比較薄弱。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會把學生的文化成績視作為教師考評的唯一標準。不難看出,學生有“升學壓力”,教師有“考評壓力”,在此背景下,德育教學容易被摒棄。
1.2 教學內容抽象。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學校,高中德育教學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學校開展德育教學時所用教材內容抽象,幾乎等同于一門思想教育課。教材內容偏向理論,教師也不知如何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對德育教學完成解析。當代高中德育教學的內容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能力,讓學生對事物形成獨立的認知態(tài)度,在高中階段明白統(tǒng)籌自身的發(fā)展。
1.3 教學方式單一。如今,高中德育教學所選擇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教學方式局限于課堂,學生無法切身感受德育教學中所涉理論,學習熱情面臨打擊。部分教師抱著完成教時的心態(tài)草草應付,學生同樣也是“聽之即忘之”,德育教學名存實亡。
2.1 兼顧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學生道德品格的建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教學中,不僅需要校方教育,還要來自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家校合作,將兩種教育相結合,才能讓德育教學充滿活力。
信息時代下,學生“打開天窗”的渠道更多,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多樣,成長環(huán)境也更復雜。學校作為教學工作的主導方,應該承擔起與學生家庭的聯動責任,要構建合適的溝通途徑,讓家長共同參與到學生道德教學中來。具體來說,學??梢酝ㄟ^召開家長交流會或建立家長群的方式,告知家長德育教學的重要性,讓家長如何在生活中配合學校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教學工作。當下,有的高中學校已經會要求教師定期訪問學生家長,與家長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以此來充分掌握來自學生家長的教學觀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和家長交流中,收獲德育教學新的啟示。
2.2 在教材中尋找德育素材。教師可在高中教材中充分利用可融合的內容完成德育教學工作,同時,向學生灌輸相應的道德觀[1]。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陳情表》為例,該章節(jié)講述了李密的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而不能報效朝廷的事情。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建立相應的德育教學內容——孝,例如向學生傳遞做人德為先的意識。讓學生明白,如果不行孝、不盡孝,那就沒有做人的基本良知,不講孝道的人又怎能奢望他成為對社會充滿責任感的人呢?引導學生聯想到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都要懂得感恩,從而對學生進行“孝”文化的教育。
2.3 積極開展課外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理,課外實踐是檢驗教師德育教學工作實效性的直觀評價。德育教學,從來不只是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那么簡單,而是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實踐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將自身掌握德育知識深化成道德認知,最終轉變成道德行為[2]。而這-切,都無法脫離來自課外實踐的推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抽出一部分課時,為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實踐能力,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師可根據社會需求,組織學生開展愛心募捐、青年志愿者活動,也可讓學生走進社區(qū),參與社會調查。例如,江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xiāng),我們要建設和傳承僑鄉(xiāng)文化,使之真正融入我們僑鄉(xiāng)人民的骨血。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利用國慶假期走訪開平碉樓和參觀五邑華僑廣場。首先讓學生采訪開平當地的村民,了解相關的華僑故事,然后再到五邑華僑廣場參觀,聽取工作人員的介紹后,各人把自己的感想匯總交給每個小組組長,最后由一個同學進行資料整合并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眾多教育從業(yè)者研究證實,課外實踐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推動學生未來更好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下素質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入,社會各界對高中德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將德育教學和文化教學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知識教學,是讓學生掌握高中各學科知識,強調學生心智的培養(yǎng);德育教學則關注學生品行的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的建立。本文分析了我國高中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國內德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