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
摘 要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將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之后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將學習支架合理地引入高中語文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升教學質(zhì)量?;诖?,本文對語文教學中學習支架的運用方法和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 學習支架;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然有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沒有及時轉(zhuǎn)變,依舊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灌輸,導致課堂氛圍沉悶無趣,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足,教學效果自然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合理地引入學習支架的方式,則能很好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問題,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夠重新認識與建構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學習支架在語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思想保守
要想發(fā)揮新型教學模式的作用,就要不斷地進行實踐、反思,并進行優(yōu)化,同時,還得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提升自己,強化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因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使部分教師依舊束縛于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不愿意進行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緊張的教學壓力下,很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學革新,對學習支架等新型教學方式的嘗試缺乏積極性,阻礙了教學的發(fā)展。
2.缺乏靈活性
學習支架的應用只是給語文教學提供的一個新工具,因此,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恰當?shù)倪\用。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因為對新型學習模式認知和掌握不足,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導致教學與實際課堂相脫節(jié),在一些環(huán)節(jié)強行套用支架,靈活性不足,最終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很不理想。
3.流于形式
基于學習支架理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不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往往很難全面地顧及到。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情境創(chuàng)設,卻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導致整體課堂氛圍雖然很好,但是最終取得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這種方式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還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學習支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課前預判,明確學習支架應用的目的
課前預判是學習支架應用的重要前提,具體就是教師要了解學生目前的接受能力與學習基礎,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推動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以《沁園春·長沙》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前開展相關調(diào)查,了解學生對詩歌學習的態(tài)度和基礎,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于詩歌并不是很喜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通過信息技術將北國風光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詩歌所描繪的情境?;蛘咴O計領讀活動、隨堂提問及詩句鑒賞等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主動進行詩歌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很好地了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促進學生知識框架的有效構建,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又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文章的文字樸實,整體脈絡比較明確,所以學生學習理解起來并沒有太大的難度。針對這類課文,教師就沒有必要運用學習支架,而是給學生提供自主分析和討論的機會,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2.課中關注,提供動態(tài)化的服務
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學生隨時都會發(fā)生變化,或遇見新的困惑,或有新的感悟等。對此,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學生的表情、行為等分析了解他們的想法,采用合適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動態(tài)化的學習支架服務。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將主導權交還給學生,自己則扮演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與合作中。以《赤壁賦》的學習為例,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文言文的表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甚清晰,甚至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入學習支架,根據(jù)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或者是面部表情等給予合適的幫助。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和閱讀量,所以并不需要教師時刻提醒,只要適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即可。
3.課后復習,體現(xiàn)學習支架價值
復習是學生提升鞏固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查缺補漏的有效途徑,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語文教師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價值。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在支架應用中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為此,只有學生有創(chuàng)建、改善學習支架的能力,才能將其個性化特點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例如在學完《<琵琶行>并序》之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任務:背誦詩歌且準確地默寫,這些學習任務的主要目的就是夯實學生的基礎,豐富學生的積累。其實,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所以即便面對同一首詩歌,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會有所不同,進而在課后復習中的表現(xiàn)也會不同。如有的學生能夠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有的學生會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將詩歌化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給自己的作文添彩。還有的學生在完成任務之后,對于作者有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搜集相關作品進行閱讀學習。
4.引導學生自學,促進學生建立學習支架
學生建立學習支架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雖然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不過卻有著很大的意義,如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例如在《勸學》的學習中,怎樣把握語言表達技巧,準確理解學習的含義是本次教學的難點。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獲得良好的閱讀感受。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以便學生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把握文章主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加強對學生的觀察,適時進行啟發(fā)點撥。這樣,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能得到激發(fā),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逐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學習支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5.學會適度運用,遵循漸退的原則
雖然學習支架能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定的助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一些問題,不過隨著學生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學生也會逐漸有自己的認知,這一訴求不僅會表現(xiàn)在生活中,同時還有學習上。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循漸退的原則,簡單地說就是減少學習支架的運用,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為學生獨立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以《拿來主義》一課為例,為了有效提升教學質(zhì)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文章脈絡的梳理,找出“送去”“送來”“拿來”等關鍵詞。在此過程中,如果教師的一味地主導,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最終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做出調(diào)整,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渴望獨立的心理訴求,鍛煉與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地引入學習支架十分重要,它能很好地提升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而要想有效地發(fā)揮學習支架的作用,需要教師深層次地進行分析,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運用學習支架,這樣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掌握,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市邗江區(qū)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