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屹
摘 要 語文綜合性學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聽說讀寫的教學整合、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與社會生活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探討了綜合性學習的相關內容在教材中是如何被編排的,在各自的教學體系中是如何體現(xiàn)其價值的。
關鍵詞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習現(xiàn)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多次提及語文綜合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材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實施的狀況卻并不理想。對此,筆者進行了長期的教學觀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xiàn)狀作了一些總結,并對這些現(xiàn)狀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綜合性學習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體現(xiàn)
2016年9月之前,全國范圍內廣泛使用的是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舊人教版教材綜合性學習部分與口語交際、寫作融合在一起,沒有單獨列出。2016年,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正式發(fā)行。統(tǒng)編版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板塊是單獨呈現(xiàn)的,這樣對師生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有指導意義。
無論哪種教材,都是以現(xiàn)行課標的相關規(guī)定和建議為標準,參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編排和設計的。本文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對綜合性學習在其中的體現(xiàn)進行分析,找出它與課標的承接關系,是否遵循課標的相關規(guī)定,是否達到了課標的有關要求,從而對下一步研究綜合性學習奠定基礎。
1.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板塊在七年級和八年級每隔兩個單元設計了一次活動,九年級上學期設置了兩次活動,九年級下學期則只設置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相較于人教版教材而言,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次數(shù)雖有所減少,但內容更加精練,形式更豐富多樣。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密度適中,每個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有它特定的主題。主題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lián)緊密且循序漸進,符合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如七年級上學期剛開學時,學生剛剛從小學到初中,對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都比較陌生,正處于適應期。七年級上冊“有朋自遠方來”的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交友之道”,要求學生合作搜集有關交友的文學素材,討論這些資料與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交友方式的區(qū)別,并談論互聯(lián)網(wǎng)交友的利弊。第二個部分是“向朋友展示自我”,這個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合作策劃一次正式的自我介紹活動,在自我介紹中讓學生相互熟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建立相互的默契和信任,不僅能收獲新的友誼,而且不失“語文味”。
九年級下學期,學生從知識儲備到學習生活經驗都更加成熟,加之面臨中考和畢業(yè),意味著即將為初中生涯畫上一個句號。九年級下冊“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的活動就是要求全班同學共同合作完成一本畢業(yè)紀念書。這個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在這樣的畢業(yè)氛圍中,學生能更好地完成畢業(yè)紀念書的制作工作。
可見,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富有趣味性,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一來,學生主動實踐的興趣高,學生能在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收獲生活經驗。
2.與單元內容結合緊密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定的主題規(guī)律,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由單元導語引出一個新的單元。綜合性學習版塊附在一個完整的單元之后,和單元內容相關聯(lián)。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所選錄的課文均是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作品,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個單元后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天下國家”,活動以“愛國”為核心展開,共分為三個步驟——分享并加工愛國人物的事跡,借助描寫方法,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搜集并朗誦愛國詩詞;分類搜集愛國名言。在合作、分工、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將“愛國情懷”這樣一個抽象化的名詞具象化,層層滲透,逐步感知,最終內化于心。
同樣與單元內容相關聯(lián)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有七年級上冊“少年正是讀書時”“文學部落”,八年級上冊“身邊的文化遺產”,八年級下冊“倡導低碳生活”“古詩苑漫步”,九年級上冊“走進小說天地”。這樣的編排方式使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僅提升了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進一步補充了單元所學知識。
3.體現(xiàn)指導性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綜合性學習版塊不僅單獨呈現(xiàn),不再依附于寫作、口語交際版塊,而且活動設計主次分明。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生活經驗尚淺,每一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有非常鮮明的步驟和分工建議,這給師生開展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此外,每一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中會穿插一些助讀版塊。這些助讀版塊提供了大量的方法指導,如自我介紹的技巧、網(wǎng)絡搜索的方法、如何組織討論會、正式發(fā)言的要點等等。在七年級上學期第一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朋自遠方來”的最后附上了綜合性學習評價量表,這樣一份評價量表為綜合學習的評價提供了思路,師生可以參照這個評價量表自行根據(jù)活動擬定類似的表格來檢驗成果。但是因為每一個主題所考查的重點不盡相同,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對評價量表進行細化與完善。
二、當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由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從課標到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其中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較為具體的,對綜合性學習的態(tài)度也是積極倡導的,但是在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綜合性學習活動卻難以順利開展。這其中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呢?筆者曾采訪了十名初中語文教師,了解了他們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看法和態(tài)度。
1.基本認識不足
對綜合性學習的基本認識是實現(xiàn)綜合性學習價值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基本認識不足,那么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會難以進行。
有些教師和學生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僅僅是沒有太多實質性意義的“玩”,學不到什么,他們尚未認識到綜合性學習活動對中學生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價值。教師普遍關注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展示,或者說教師關心的是綜合性學習的趣味性,而忽視了對過程的關注。
2.客觀條件限制
這里所說的“客觀條件”,指的是能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活動資源的基本條件。從教材的編排上看,教師每學期在理論上需要組織三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每次活動需要兩到三個課時來完成。雖然綜合性學習大多和單元內容有關聯(lián),但是其活動又是基本獨立的,可以看作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對課內知識進行補充。這么看來,教師如需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有可能打亂原來的工作計劃,在教學課時不變的情況下,額外增加這部分內容,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增添了額外的負擔。
3.缺乏評價機制
不少師生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見,這樣的偏見部分是由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的。目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一般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呈現(xiàn),如小組合作制作幻燈片進行匯報等。這樣的成果展示良莠不齊,并且評價具有主觀性,缺乏一個客觀的標準。
其次,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很多師生及家長功利地認為考試考查的知識點才是值得認真學習的,然而,依靠紙筆測驗來推進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不僅過于功利,而且無法進行過程性考核。目前綜合性學習還未形成一個既能夠反映過程性表現(xiàn),又能夠展現(xiàn)成果的評價機制和評價理念。
總的來說,盡管課標推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教材也有詳細的活動方案,但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實施過程仍然不順利,因存在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其教學價值得不到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廈門市雙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