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
詩歌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有一定的難度,很多教師會感到無從下手,要么套路式教學,要么干脆視而不見。但實際上,詩,尤其是現(xiàn)代詩,有時又不僅僅是詩,它讓我們找回對世界的熱愛,讓我們的靈魂自由呼吸。開展項目式整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把握詩歌這一文學樣式,同時也可以避免單篇教學對詩歌內容的肢解和破壞。
項目化學習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熱點,它是通過驅動問題或真實性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內驅力,并以此來評估學生對知識和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它類似于探究性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在實際操作上,項目化學習以課本為根本,以學情為依據,以生活為依托,讓學生不僅“知”,而且體驗如何“行”,并做到全體學生真正參與,思維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如何把項目化理念融入實踐,打造優(yōu)質語文課堂?我們必須站在“學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下,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單元教材解讀
九年級上第一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有《沁園春·雪》《周總理,你在哪里》《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你是人間四月天》《我看》六首現(xiàn)代詩歌。這一單元的詩詞有的借描繪雪景抒偉大理想和抱負,有的表達了無限緬懷之情,有的賦予土地象征意蘊,有的抒發(fā)了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愁,有的唱出了一首愛的贊歌,有的抒發(fā)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之情。結合詩歌教學的任務,這一單元主要是學習鑒賞詩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誦,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提升審美意趣。據此,本次單元學習進行大單元整合,通過先行的項目任務驅動整個單元的詩歌學習,將詩歌知識建構在一定的實踐運用中,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課堂以“詩歌鑒賞——詩歌朗誦——詩歌創(chuàng)作”的教學模式呈現(xiàn)。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鑒賞,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進一步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讀出重音、停頓、節(jié)奏。
3.學習詩人借景、借物抒情的寫法,嘗試小詩寫作。
三、課時安排
(五課時)
第一課時 整體感知 把握基調
第二課時 學習鑒賞 把握意象
第三課時 自主實踐 詩歌朗誦
第四課時 賞析詩歌 探究寫法
第五課時 學以致用 嘗試創(chuàng)作
第二課時 學習鑒賞 把握意象
【課時目標】
學習鑒賞詩歌作品,通過找出詩歌的意象并分析其內涵及特點,體會作品的感情基調以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回顧詩歌閱讀策略
回顧學過的當代詩歌,為下面的詩歌選擇可運用的閱讀策略。(填序號,可多選)
二、捕捉詩歌初讀感受
本單元的《沁園春·雪》《周總理,你在哪里》《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看》這六首詩歌,你印象最深的是《 》。(填寫詩歌名)要求學生根據下面的思考框架,在表格上寫下你的初讀感受。
三、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再讀詩歌,結合注釋、旁批,在課文中圈畫出飽含詩人情感的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共同特點,用恰當的詞語來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梢赃x用下面的詞語,也可以從課文中選擇。
四、鑒賞詩歌意象
詩歌的意象具有其獨特的內涵,它是詩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它最能體現(xiàn)詩歌的本質,把握了意象就好似打開了詩歌鑒賞的大門。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即詩歌中所寫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簡而言之,客觀物象+詩人的主觀情感=意象。
課堂示范:
1.找出意象
找出意象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能夠把握意象傳達的情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鳥的意象有多種意蘊,比如大雁予思鄉(xiāng),燕子予惜時,杜鵑予忠心。古代文人往往賦予鳥新的力量、新的使命,用它來寄托自己紛雜的情感,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這樣一來,這只鳥就有了文化意味了。
比如,詩中說,假如我是一只“喉嚨嘶啞的鳥”,一只喉嚨嘶啞也要歌唱土地的鳥,一只死了都要把羽毛腐爛在土地里的鳥。這只“鳥”在詩人的筆下,便擁有了獻身于土地的精神,這只飽經磨難的鳥,拼盡全力發(fā)出了生命的歌聲。我們通過賞析“鳥”的意象,就能體會到作者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xiàn)實,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2.加工意象
我們知道詩是通過用文學手法加工意象,營造出一個人人都能產生共情的意境,雖然同一首詩在每個人的心中所產生的意境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人不同的意境卻能產生共情與共鳴,就是詩意的魅力。
例如《我愛這土地》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_______________的土地,
這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河流,
這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風,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黎明……
上面截取的四行詩,分別描述了土地、河流、風、黎明四個意象,它們是鳥兒歌唱的對象。詩人在這四個意象前面加上了長長的修飾語,進行了意象的加工?!斑@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當時的中國大地,正在經歷日寇鐵騎侵略的危機,這是當時的現(xiàn)狀。“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在日軍鐵蹄之下,人們內心充滿著對日軍暴行的悲憤。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中國的國土大地上,即便是吹刮的風,也飽含人民對日軍暴行的憤怒?!澳莵碜粤珠g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國土被踐踏,全體中國人民將投身革命,獻身于民族戰(zhàn)爭,為獨立自由曙光的出現(xiàn)而戰(zhàn)斗。
3.組合意象
最后,我們還要把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多個意象進行組合。艾青將土地、河流、風、黎明作為歌唱的對象,這些意象具有共性,詩人選取宏大的自然景物或宇宙為意象,或動或靜,或遠或近,拓展營建了開闊的境界,詩歌的氣勢更為宏大。
作者在意象前都特意用多個形容詞或修飾語加以限定,使意象所營造出來的畫面,更具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作者緊緊扣住“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祖國赤誠忠貞的情感,歌頌土地,與土地生死相依。
每一位詩人都有著他對世界的獨特敏感,他用自己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視角,創(chuàng)造出他獨特的詩歌意象,在這些意象中凝聚詩人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思想和感情?!段覑圻@土地》中,“土地”是最核心的意象,凝聚著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對大地母親,對祖國至死不渝、刻骨銘心的愛。在祖國風雨飄搖的時期,愛國主義是詩人歌頌的永恒的主題,將這種情感訴之于筆端,便有了這首凝聚著對祖國無比赤誠的愛的詩篇《我愛這土地》。
品味意象
師:以《鄉(xiāng)愁》為例,請同學們思考,詩人余光中把濃濃的鄉(xiāng)愁寄托在哪幾個具體的意象上?分析一下,余光中為什么要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為意象表達鄉(xiāng)愁?這四個意象組合在一起,又怎樣的妙處?
生1:從形態(tài)上來看,都不是很大的,難以逾越的。
生2:“郵票”、“船票”是幫助人們疏解鄉(xiāng)愁的橋梁,傳遞愛的載體,而“墳墓”、“海峽”是阻隔,是鴻溝,是障礙。
生3:“郵票”、“船票”是輕的,“墳墓”、“海峽”是重的,就像鄉(xiāng)愁,以前是可以化解的,現(xiàn)在卻是無奈痛苦的。
生4:“郵票”、“船票”是明亮的,連接的,而“墳墓”是黑暗的沉重的,“海峽”是割裂的。
生5:“郵票”、“船票”是前半生,我們離開故鄉(xiāng),后半生我們思念故鄉(xiāng),想回到故鄉(xiāng)。
師: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四個階段分別有一個具體的對應物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隨著時空的阻隔與變化,“母子分離”“夫妻分別”“母子死別”“大陸相隔”詩人的情感得以逐層深化。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詩人將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濃濃的家國之情,我們仿佛聽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
學生演練:
找一找本單元其他幾首詩歌中的意象,并說說其意蘊。
詩歌 意象 意蘊
《鄉(xiāng)愁》 郵票…… 代表書信,表達親人間遠隔的思念。
五、關注詩歌形式
詩歌在外在形式上的變化代表著詩人在表情達意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詩歌的換行還有一種獨特的形態(tài)──跨行,即一個完整語意被人為地切分為兩 行或兩行以上。這樣的處理能夠制造出奇妙的空間或時間的阻隔,產生吸引讀者注意的懸念和張力。
課堂上,請同學們組成6人小組,初讀詩歌的基礎上,每人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并進行小組交流、篩選、整合,之后將以投影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
問題示例:
生1:詩歌中很多的句式用到了倒裝,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處理?
生2:本詩為什么運用特別的斷句和轉行?這有什么好處?
生3:本詩在斷句方面很有特點,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斷句,把握節(jié)奏?
課堂上,很多學生就提出了關于詩歌跨行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后,然后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的一個詩節(jié)為例,品讀跨行給詩歌表達帶來的特殊意味。
教師補充,《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全詩共五段,每段分為三行,作者通過句式與字數的變換,達到形式與情感的高度結合。作者故意進行“陌生化”的斷句,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放慢朗讀節(jié)奏,有一種阻斷感,這其實也更利于作者傳達自身的情感。
六、課外詩歌賞析
結合前面的學習任務,賞析詩歌。
1.6人小組確定一個主題,小組合作,完成一份詩歌鑒賞小報(限現(xiàn)當代詩歌),張貼在班級的展示墻上。
2.小組交流,每個成員提交自己喜歡的詩歌,自主誦讀,讀出畫面。并分享推薦理由,為下一節(jié)課的詩歌朗誦做準備。
七、教后反思
詩歌單元項目化整合學習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把握意象 理解意境”。所謂意象,指的是詩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換言之,意象就是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如果不了解意象的特點,很難真正讀懂詩歌。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本堂課的重點就是在詩歌的學習鑒賞中,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為了結合學生的學情,更好地進行教學,我讓同學們分成6人小組,在初讀詩歌的基礎上,每人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并進行小組交流、篩選、整合,以投影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然后在教師的輔助引導下,解決問題。這是根據學情解決問題,還原了課堂的真實,而不是教師的課前預設牽著學生走,這也本堂課比較令人滿意的環(huán)節(jié)。
詩歌單元是九年級新開出的一個“任務·探究”單元,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張任務單,將學生的“探究”真正落實下去,使其發(fā)現(xiàn)“意”和“象”之間的關系,去探究他們之間存在的那種神秘而又意思的關聯(lián),就好像從橋的這邊走到橋的那邊,發(fā)現(xiàn)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教師要對任務活動進行設計,在學習任務中解決文本細讀的問題,在文本細讀中推動詩歌朗誦的任務,既抓住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又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創(chuàng)寫表達,成為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在整個項目階段,教師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和資料搜集,鼓勵學生讀寫、抒寫和創(chuàng)寫。
通過項目化詩歌整合教學,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青春世界,孩子們也打開了一扇通往詩意的大門。讓我們的學生從語文課堂開始愛上詩歌,走進這充滿詩意的世界,那么,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更會獲得一種敏銳感知生活的幸福能力。愿“詩與遠方”,永遠是我們追尋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2]《遼寧師專學報》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