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高校社團建立開始,經歷了不斷的發(fā)展,社團的數(shù)目以及體量在持續(xù)增長,不過其質量卻在逐漸下滑。本文經由對大學生社團的歷史發(fā)展進行回顧,對社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及研究,并對現(xiàn)階段高校社團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定建議。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學生社團
優(yōu)秀的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強化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指引學生建立良好觀念,同樣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品行,鼓勵大學生尊老愛幼、積極向善、忠于人民、愛國奉獻。所以高等院校在學生日常學習期間,強化思政教育尤為關鍵,而學生社團便是提高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
1 大學生社團的歷史發(fā)展
高校社團是大學生結合自身的愛好、興趣所自發(fā)建設,依據社團規(guī)章自行進行活動的組織,是高校學生開展自我管理、教育以及服務的可靠途徑。高校社團是國內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承載,國內高?!暗诙n堂”的先驅。各個社團都在每個年級憑借其所具備的藝術、思想、樂趣、知識以及多元化等社團特質,促使著大量的高校學生參加到社團活動中來。
1.1高校學生社團的運動啟蒙時期
起初,高校社團的建立初期尤為艱難,此時社團成員所從事的多是部分宣傳講義、愛國以及起義等活動,起初建立社團的目標與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關聯(lián)并不密切。1902年,上海南洋公學出現(xiàn)了前所未見的學生退學浪潮,該校學生出于學校侵犯學生言論自由,使得大量學生憤然離校。退學生得到了吳稚暉以及蔡元培等人的扶持,在1902年11月16日于南京創(chuàng)辦了“愛國學社”,令退學生能夠重返學業(yè),完成攻讀。學社成員們積極思考,踴躍地編寫、印制并出版雜志以及報紙,并借此積極推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是彼時愛國主義活動的先驅與主要力量。
1.2高校學生社團的動蕩發(fā)展時期
1919-1920年,我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此時期的高校社團能夠得到蓬勃的發(fā)展,離不開蔡元培先生對于高校社團的關注以及幫助,高校社團展現(xiàn)出積極發(fā)展的良好勢頭。不過在隨即的軍閥混戰(zhàn)時期,北洋軍閥對學生活動開始了壓制,僅有大學生為作為主要力量的社團運動再難以延續(xù)[1]。
1.3高校學生社團的萎縮停滯時期
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社會核心矛盾變?yōu)榱巳嗣裰g的內部矛盾。1949-1975年間,我國民間社團發(fā)展可以說處在萎縮以及停滯的情況下。在黨成執(zhí)政后,各個高校對大學生社團展開了再建立以及監(jiān)察整合,高校社團的活動內容大體基于社會服務、恢復生產、恢復教育、學術探討以及文娛體育等方向上進行發(fā)展。1966-1976年間,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高校社團活動出現(xiàn)了全方位的停滯。
1.4高校學生社團的恢復繁榮時期
1976年特別是在1978年之后,伴隨我國改革開放落實,高校社團發(fā)展逐步回到正軌,社團數(shù)目也逐漸提升,高校社團再度繁榮起來,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社團的功能、種類以及活動方式伴隨社會的進步、變革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同時社團活動的質量也產生了肉眼可見的提高,科學技術含量以及理論知識水平同樣獲得提升,并且延展出了社會服務能力。
2 思政教育中社團的作用
2.1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品質和效率
高校社團作為高校學生自主創(chuàng)建的群眾組織,學生在參加到社團活動中時,具備尤為明顯的自主自愿、主觀積極的特征。所以在社團活動過程中的高校學生,通常具備更為明顯的行為趨同性,同時具備更為明確的服從性。這同樣屬于高校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期間,較為多發(fā)相應式群體行為的核心影響因素。在處于此種從眾環(huán)境內的期間,高校學生對于周邊大多人的態(tài)度以及思維等,通常會體現(xiàn)出更加明顯認可以及接受,所以依靠高校社團進行思政教育相較課堂,具備更高的質量以及成效,可以說,社團能夠相當程度上,為思政教育起到催化與放大的效果。
2.2實現(xiàn)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化與固化
社團活動開展期間,高校學生所接受到的行為方面影響,在一般情況下會大過理論方面影響,體現(xiàn)在思政教育的角度上便是指小部分引領者可以通過實踐帶動作用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不再需要依賴口頭教育的推廣能力。不但如此,社團中引領者所體現(xiàn)出的行為方式以及思維觀念等,更加容易被高校學生所模仿,同時經由日益增多的學生行為而產生疊加效應??梢詭椭剿颊逃由燧椛淠芰?、加強延展程度,所以高校社團內偏實踐的思政教育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群體以及個體的固化和內化。
2.3社團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載體
社團自身所具備的獨特組織觀念、學術氛圍、寓教于樂等特征,令社團活動體現(xiàn)出多元化、富有樂趣以及更加具備吸引性等表現(xiàn)。高校學生參加到社團活動中,能夠實現(xiàn)自主思考、參加以及教育的效果,同時社團活動在各個個體參與期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學生思想品德教養(yǎng),為面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了途徑以及載體[2]。
2.4社團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重要途徑
高校建立大學生社團,目標便是希望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基于學生自身,輔以教師指引,全面地體現(xiàn)學生的自行管控水平。高校社團作為保護以及發(fā)掘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需要以及水平的關鍵場合,同樣屬于高校為了加強學生自我意識、開發(fā)學生潛能、進行高校素質教育的關鍵手段以及措施。
2.5社團是學校推進課程改革的助推器
素質教育是現(xiàn)階段國內課程改革中的絕對重點,在樹立以德育人前提思維的同時,高校社團的建設以及發(fā)展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核心陣地,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高校思政教育課改過程,能夠應用社團的優(yōu)點特征,再度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時能力,創(chuàng)建豐富、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政課程體系,使得高校社團成為思政課改的推動因素。
2.6社團是營造和諧校園氛圍主要工具
高校社團作為高校發(fā)展的全新重要因素,在高校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非?;钴S,為構建和諧向上的高校學習氛圍以及生活環(huán)境提供了尤為關鍵的效用。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社團同樣集中了高校長時期積累、沉淀出的歷史文化、辦學宗旨以及各個高校自身的精氣神,此類理念均能夠經由高校社團,得到繼承以及發(fā)展。學生在參加到社團活動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得以積極調配,自發(fā)性得以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以及特征也能夠被體現(xiàn)。社團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得以發(fā)展、獲得快樂,可以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
3 優(yōu)化學生社團建設策略
3.1建立健全社團的體制機制
想要建設機構,勢必要從制度開始。高校作為民間群眾組織,在建設的過程中也無法缺乏制度的存在。所以,以學生社團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便是構建與完善高校社團的體制機制[3]。
高校應當圍繞社團建立包含《社團指導行為規(guī)范》《活動章程》《社團活動考核評價辦法》以及《對外交流申請表》等明晰的規(guī)范章程,保證高校社團以及其后續(xù)開展的活動有所依據。
3.2著力引導服務型社團建設
強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便是加強規(guī)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奉獻意識。特別在文化消費品日益豐富的現(xiàn)階段,源自西方的精致利已主義、個人英雄主義以及物質至上主義等不良思潮,正在挑戰(zhàn)年輕人的精神、思維以及認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造成了各類阻礙,因此高等教育應當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弘揚時代新風行動、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入侵。
結論:總而言之,高校社團作為課堂的“第二平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平臺,是能夠為學生供應更多選項、是學生在選擇后能夠進行自身發(fā)展的優(yōu)秀載體,在高校中依舊體現(xiàn)出了重要的效果,所以關注大學生社團的建設以及發(fā)展,是我國培育人才的必由途徑。
參考文獻:
[1]吳霜.高校思政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社團建設淺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4}(02):51-52.
[2]佟禹凝.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五育三結合”模式構建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4):43-47.
[3]楚學娟,李秀云.以“非遺”文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157-159.
作者簡介:
夏晨(1990.10—),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