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龍
摘要:當前,隨著國學經典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于對于學生的國學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將國學納入到自身的教學當中,特別是對于一些富含國學韻味的詩詞要集中對學生進行講解,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上,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對詩詞進行分析。從現實效果上來看,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對于歷史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導致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表象上,無法正確理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抒發(fā)情感。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掌握,對詩詞的理解就無法深入其中,也就無法品味到詩詞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解釋;時代背景;樂趣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077
詩詞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尤其深刻的背景和意義。對于詩詞愛好者來說,詩詞就好比是一盤珍饈,讀之使其食欲大增。在漫漫長河里,許多作者通過詩詞來表達自己對當時的情感,特別是李白、杜甫之流作詩宏偉,表達了充分的樂觀主義精神、對于詩詞而言,我們可以根據其內容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生活,從側面了解當時的政治主張,通過作者的情感來窺探底層人民的現狀,這點是其他文學作品無法真正做到的,對于詩詞而言,其總結歸納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一個字可以有多種意思,這是中華文學當中的瑰寶。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對詩詞的講解,要將詩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重點去講解,讓學生明白詩詞是歷史的饋贈。
一、把握詞語解釋,做到了然于心
在詩詞講解上,教師一定要把握詩詞的準確含義,要引導學生針對詩詞當中的注釋去講解。每首詩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同一朝代的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所作的詩及思想主張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對于經歷多個時間段的作者所做的詩,一定要根據當時作者的經歷去正確的理解詩詞。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于詩中詞句的積累。詩中的詞語具有其深刻的意義,有些植物不單單是指字面上的意思,它代表了一種思想,通過類比的方法,可以在詩中讀出不同的味道,這點是需要學生自我進行把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詞語解釋到位,使學生做到理解其中的意思。教師在講解詩詞的時候,應當做到了然于胸,要對需要講解的詩詞認真進行備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詩詞的吸引力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愛上詩詞。
如在《乞巧》這首詩中,作者通過簡簡單單單的四句話,便將乞巧的場景充分的展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便是詩古詩的巧妙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其中每個詞的含義,對于其中所蘊含的知識要細心的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詩中的描寫,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同時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從詩詞中可以窺探出當時的生活現狀,對于學生這點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從效果上來看,詩詞用概括的手法描寫了一個活動從開始產生到進行這樣一個過程,深刻的將其中蘊含的東西展現了出來,這便是詩詞的魅力。
二、了解時代背景,代入個人情感
教師在向學生講述詩詞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握清楚的是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的原因,對于一首詩而言,如果不了解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就無法真正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更體會不出作者想抒發(fā)的情感。作為學生而言,如果不了解所作詩的時代背景,就沒有辦法真正了解當時的社會,從而對解讀產生誤區(qū),這便是不了解時代背景的后果,因此,教師在講解詩詞時首先要交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創(chuàng)作背景要特別詳細,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要講清楚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存在問題,要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向學生講清楚當時與現在的差距,使得學生將自己代入其中,從而更好的去理解詩中所營造的場景和描寫的環(huán)境中,以確保學生真正讀懂詩詞,從而提升自己對于詩詞的理解水平。
如在《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中,教師在講解這首詞的時候,一定要先交代一下作者的時代背景,當時作者這時正值壯志豪云之際,對于鄉(xiāng)村這種比較平淡的現象是不予認可的,因此他希望通過建功立業(yè)的形式,從而獲得社會的認可,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這首詞進行正確理解,要通過交代清楚時代背景的方式,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作者會有這種想法,同時對詞中描寫的景色,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介紹,從而理解此中比較良好的含義。
三、嘗試自我作詩,了解其中樂趣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雖然對于小學生而言,創(chuàng)作詩詞具有一定難度,但是對于基礎相對好一點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詞,教師要結合實際進行一定的肯定,同時在日常中幫助學生掌握詩詞的規(guī)律和韻味,確保學生在體會到快樂的同時,做的詩詞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同時對于學生而言,一味的鑒賞不如自行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而言,只要邁開了第一步,剩余的路通過努力是可以走的很遠的,因此,關鍵在于學生的自我參與。
如在《牧童》這首詩中,作者只是通過對于牧童的生活的描寫,展現了一個牧童放牧的一個形象,這在我們現代生活也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像這樣的打油詩,既方便閱讀,又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詩詞的創(chuàng)作并不像其他文學作品一樣那么難,教師只要合理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詩詞、理解詩詞當中所含的韻味和規(guī)律,就能創(chuàng)作出較好的詩詞作品。
參考文獻
[1]趙海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注重三結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104.
[2]彭琦.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