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豪杰,龐祖才,鄒偉民,馮學烽,馬 量,黃應鐘(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骨科,廣東 順德 528300)
椎體內缺血性骨壞死(Kummell)為外傷后遠期逐漸出現(xiàn)的遲發(fā)性椎體塌陷,背部反復疼痛病癥。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目前臨床治療Kummell病的常用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鎮(zhèn)痛快的優(yōu)勢,術后背部疼痛可得到有效緩解,但術后早期時常存在殘余疼痛,其發(fā)生率1.8%~15.6%[1]。本研究用四子散熱熨聯(lián)合氟比洛芬凝膠貼膏治療Kummell病術后早期殘余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6例,均為我院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治療患者。男3例,女33例;年齡64~89歲,平均(67.5±4.5)歲;術后病程7~40天,平均(24.7±5.2)天;腰椎骨密度(T值)骨量正常(T值<-1)0例,低骨量(-2.5<T值<-1)0例;嚴重骨質疏松(T值<-2.5)為36例,平均值(-3.8±1.3)。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8例,兩組性別、年齡、術后病程、骨密度及治療前VAS評分、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Kummell病診斷,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術后6周內殘余背部疼痛;②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關于陽虛的診斷標準。主癥為畏寒喜溫,喜飲熱飲,四肢發(fā)涼,舌淡苔白,脈沉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已行單節(jié)段經皮椎體成形術;②口服鎮(zhèn)痛藥后療效不佳;③術后6周以上。
排除標準:①疼痛劇烈,或胸腰椎再骨折,需再次手術治療;②合并脊柱腫瘤、結核、感染或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③背部術口感染的患者;④對四子散、氟比洛芬凝膠貼膏過敏;⑤2個或以上節(jié)段的傷椎;⑥術后病程超過6周;⑦基礎狀態(tài)極差,無法配合治療。
兩組均以傷椎為中心,貼敷1片氟比洛芬凝膠貼膏,貼敷8~12h,1天2貼,療程4周。
治療組加用四子散。芥子36g,吳茱萸48g,紫蘇子36g,萊菔子36g,300g鹽。裝入布袋,置入微波爐均勻溫熱5~7min,藥袋溫度50℃~60℃(以不燙傷皮膚為度),以傷椎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反復熨燙背部,治療20min,每日3次,每日共60min,療程為4周。
采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AS評分、JOA評分量表評估療效,其中VAS評分(1~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JOA評分(29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癥狀嚴重程度越輕。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12周,脫落1例,有效隨訪為35例。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2周治療組 18 6.27±0.21 3.85±0.33* 2.57±0.16*對照組 18 6.16±0.37 4.57±0.19* 3.77±0.49*P>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12周治療組 18 17.23±1.26 22.67±2.03* 26.29±2.15*對照組 18 16.86±1.54 21.13±1.83* 22.18±1.48*P>0.05 >0.05 <0.05
兩組均未見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
胸腰椎Kummell病是以背部反復疼痛為主癥,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可有效緩解疼痛,但大多患者術后依然存在疼痛,稱為殘余腰痛[3]。經皮椎體成形術后殘余疼痛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其中包括骨折椎體數(shù)量、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腰背筋膜損傷、術前骨密度、抑郁癥[4]。其中與骨水泥的注入量與分布關系密切,疼痛緩解程度與骨水泥灌注量具有劑量-效應的關系,術后疼痛程度因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而下降[5]。其次,骨水泥的分布也是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賀雙軍等[6]發(fā)現(xiàn)椎體內“H”型分布的骨水泥分布比“O”型分布更均勻,受力更均衡,疼痛改善程度優(yōu)于“O”型骨水泥分布。
治療椎體成形術后殘余痛主要采取鎮(zhèn)痛、臥床休息、抗骨質疏松等方法,此外王華磊等[7]研究發(fā)現(xiàn),小針刀聯(lián)合抗骨質疏松藥物療效良好,作用機制包括小針刀治療有效松解、剝離壓痛點,有助于恢復脊柱的生物力學平衡,減少疼痛信號傳導。
四子散中吳茱萸性熱,味辛;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未味辛,善走散,主溫通;鹽味咸,咸入腎,腎主骨,引藥入骨;蘇子和萊菔子均有化痰之功,四藥同用,對 “皮里膜外之痰”尤為適用[8],因此四子散具有溫經散寒、行氣導滯、化痰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血得溫則行。四子散熱敷通過溫熱環(huán)境經皮膚途徑吸收藥物[9],熱敷可直接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循環(huán)及組織氧供,促進代謝產物排泄,改善疼痛[10]。
氟比洛芬凝膠貼膏主要有效成分為氟比洛芬,具有透皮性高、皮膚刺激性小、起效快、藥物持續(xù)時間長、不良反應少及血藥濃度低等優(yōu)點[11],并具有快速鎮(zhèn)痛的功效[12]。因此,氟比洛芬凝膠貼膏貼敷于疼痛部位,通過皮膚直接吸收氟比洛芬,直達病所,可有效緩解疼痛。此外,通過皮膚吸收藥物有效地避免了胃腸道、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及風險,提高了用藥安全性,擴大了適用范圍。此外,氟比洛芬凝膠貼膏過敏反應極少見,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維持足夠療程。
四子散熱熨療法聯(lián)合氟比洛芬凝膠貼膏治療Kummell病術后早期殘余痛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