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婭利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31)
消化性潰瘍(PU)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機理與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相關(guān),故而胃黏膜的局限性組織缺損、炎癥與壞死性為其主要病變。研究證明,Hp感染是主要病因,十二指腸潰瘍Hp感染率高達90%以上,胃潰瘍?yōu)?0%以上[1]。近年來,隨著鉍劑四聯(lián)療法方案的應用,治療PU和Hp轉(zhuǎn)陰都取得較好效果,但用藥較多,存在藥物不良反應,耐藥菌株也不斷出現(xiàn),使病情反復發(fā)作。近代中醫(yī)名家劉紹武先生積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根據(jù)《傷寒論》“三步六病”理論,創(chuàng)立了局部協(xié)調(diào)療法,以潰瘍湯專方治療PU。本研究用劉紹武潰瘍湯輔治PU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5~70歲,平均(31.3±4.1)歲;病程0.4~5.8年,平均(2.3±1.4)年;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3例,胃潰瘍11例,復合性潰瘍9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3~68歲,平均(32.6±3.8)歲;病程0.5~6.0年,平均(2.5±1.8)年;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0例,胃潰瘍15例,復合性潰瘍8例。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j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fā)布的《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2],并參考劉紹武先生“三部六病”學說潰瘍湯適應癥的相關(guān)論述[3]。①臨床表現(xiàn)多有中上腹部反復發(fā)作性節(jié)律性疼痛,多在空腹時發(fā)作,疼痛性質(zhì)為隱痛、灼痛或脹痛,可伴反酸、燒心、噯氣等癥狀,同時有上腹部局限性壓痛等,②電子胃鏡檢查可見處于活動期(A1、A2期)的不同部位、大小、形態(tài)與數(shù)目的潰瘍面;③根據(jù)六經(jīng)辨證,多為聚關(guān)脈,亦同時有上魚際脈。
納入標準:①符合PU臨床表現(xiàn),電子胃鏡檢查處于潰瘍活動期,14C呼氣試驗(14C-UBT)Hp陽性。
排除標準:病檢結(jié)果提示存在癌變,有較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6個月內(nèi)有胃部手術(shù)史,有大出血或穿孔可能。
兩組均用鉍劑四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腸膠囊(悅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577)20mg,1日1次,晨起餐前口服;膠體果膠鉍(江西藥都仁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034)3粒,1日4次,餐前0.5h及睡前服用;阿莫西林膠囊(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1000mg,1日2次,早晚飯后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四川省旺林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127)500mg,1日2次,早晚飯后口服。4周為一療程。阿莫西林膠囊和克拉霉素分散片只在第1和第4周服用,第2~3周停用。
觀察組輔以劉紹武潰瘍湯聯(lián)合治療。川楝子30g,五靈脂15g,陳皮30g,白芍30g,大黃10g,敗醬草20g,柴胡15g,黃芩15g,黨參30g,蘇子30g,花椒10g,甘草10g,大棗10枚。氣虛甚加黃芪30g,氣滯甚加郁金15g,血瘀甚加丹參15g,伴出血便黑者加仙鶴草30g,口燥咽干、舌苔黃而熱甚加石膏30g。加水1000mL煮取300mL藥汁后,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去渣,兩次藥汁相合,分3次空腹溫服,1日1劑,連續(xù)服藥4周。
參照《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上腹部疼痛、反酸、燒心、噯氣等常見癥狀按嚴重程度從輕到重,依次分為0級(無癥狀,積0分)、Ⅰ級(癥狀輕度,積1分),Ⅱ級(癥狀中度,積2分),Ⅲ級(癥狀重度,積3分)。治療后癥狀評分也分為4 種,癥狀消失為0分,癥狀減輕在原有基礎(chǔ)上減1分,無變化原積分不變,癥狀加重原積分加1分。
參考《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胃鏡下觀察潰瘍的發(fā)展過程,將潰瘍分為活動期(A期,分為A1、A2階段),愈合期(H期,分為H1、H2階段)和瘢痕期(S期,分為S1、S2階段)。
以14C-UBT檢測Hp。
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版》[5]。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鏡下見潰瘍瘢痕愈合或達無痕愈合,炎癥消失,處于S2期,14C-UBT檢測Hp轉(zhuǎn)陰。顯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癥狀分級減少2級,潰瘍面消失,但周圍尚有可見的炎癥表現(xiàn),處于H2期。有效:癥狀體征有好轉(zhuǎn),癥狀分級減少1級,潰瘍面減小50%以上,鏡下有周圍炎癥表現(xiàn),處于H1期。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或加重,潰瘍面未減小,或減小程度低于50%,炎癥明顯,處于A期,14C-UBT檢測Hp陽性。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的單項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上腹部疼痛 反酸 燒心 噯氣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4.2±0.8 0.8±0.2 3.6±0.4 0.7±0.2 3.7±0.6 0.8±0.1 3.4±0.6 1.0±0.3對照組 43 4.3±0.6 1.5±0.6 3.5±0.8 1.3±0.4 3.5±0.4 1.2±0.6 3.6±0.5 1.5±0.7 t 0.6557 7.2577 0.7331 7.578 1.818 4.312 1.680 2.247 P 0.5137 <0.05 0.4655 <0.05 0.073 <0.05 0.097 <0.05
兩組Hp轉(zhuǎn)陰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Hp轉(zhuǎn)陰比較 例(%)
PU屬中醫(yī)“胃痛”、“嘈雜”等范疇。潰瘍湯充分體現(xiàn)了劉老的“局部協(xié)調(diào)療法”理論。他認為局部病變不僅反應在局部,而會影響到整體的正常功能,造成整體功能的不協(xié)調(diào),同時又會使局部病變進一步加重或惡化。中醫(yī)立法組方原則應體現(xiàn)整體的協(xié)調(diào),同時突出局部,所以PU的治療方法要從協(xié)調(diào)整體、理氣消痰、活血化瘀、解痙止痛、推陳致新5個方面著手。
劉老認為,消化道潰瘍的發(fā)生原因不外兩端,一為飲食不節(jié)胃腸受損,二為七情所傷導致氣滯或氣虛、血瘀或血虛、脾滯或脾虛等系列性病理改變,雖為消化系統(tǒng)局部病灶,實為機體整體之失調(diào)?,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與神經(jīng)精神和心理因素相關(guān),長期的不良情緒可致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迷走神經(jīng)功能占優(yōu)勢,從而影響胃腸功能運動及胃酸分泌。潰瘍湯方中柴胡、黃芩、黨參、蘇子、花椒、甘草、大棗為小柴胡湯的改良方,有減輕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和胃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從而減少胃酸、胃泌素的分泌[6]。川楝子配川椒可疏肝瀉熱消炎、理氣止痛解痙。五靈脂溫通血脈,散瘀止痛,配敗醬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加強消炎作用。芍藥配甘草解痙止痛。因為潰瘍的發(fā)生雖為局部表現(xiàn),實則整個消化道功能都已受到影響,痰、水食濕之陳腐物滯留于胃湯道,此亦為局部與整體同病,故而以大黃除舊布新,陳皮理氣化濕。諸藥配合,既可恢復整體陰陽平衡,協(xié)調(diào)全身氣血,亦可消除局部潰瘍之病灶。
劉紹武潰瘍湯輔治PU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