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德,應 征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結核病合并糖尿病科/感染科,河南 鄭州 450015)
2型糖尿病患者屬肺結核易感人群,兩種疾病可相互影響,其中2型糖尿病是肺結核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肺結核又可作為感染因素加重機體代謝紊亂,進而增加糖尿病并發(fā)癥風險[1]。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抑制肺結核病情發(fā)展是目前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的主要目標,但治療難度較大,常規(guī)降糖、抗結核方案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2]。糖尿病屬中醫(yī)“消渴”范疇,肺結核屬中醫(yī)“肺癆”范疇,二者均初起于陰虛證,久而發(fā)展為氣陰兩虛,治療應以補肺、益氣養(yǎng)陰為主[3]。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合用益氣養(yǎng)陰湯治療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51例,均為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76例和對照組75例。研究組男44例,女32例;年齡43~73歲,平均(58.15±7.41)歲;2型糖尿病病程4~16年,平均(10.05±2.92)年;對照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42~73歲,平均(57.53±7.47)歲;2型糖尿病病程4~17年,平均(10.62±2.89)年。兩組性別、年齡、2型糖尿病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血糖、胰島功能檢查等確診為2型糖尿??;②均為初治涂陽肺結核;③2次以上痰涂片抗酸染色均呈陽性,胸部X線片顯示存在活動性肺結核病變;④中醫(yī)屬氣陰兩虛證,咳嗽無力,咯痰咯血,咽干口燥,口渴喜飲,五心煩熱,自汗、盜汗,氣短懶言,倦怠乏力,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舌體胖大、苔薄或花剝,脈弦細或細數(shù);⑤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血液、代謝、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②惡性腫瘤;③認知、溝通、精神障礙或依從性較差,無法有效配合臨床治療與檢查;④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證;⑤長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⑥腦、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兩組均用常規(guī)降糖與抗結核方案治療。①降糖:合理調(diào)整飲食,注意體育鍛煉,同時予以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餐前30min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73]3mL,300U,晚睡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Novo Nordisk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Inc.,批準文號J20100031)300IU/3mL,用藥劑量根據(jù)血糖水平變化實施調(diào)整。②抗結核:予以2HRZE/4HR化療方案,口服乙胺丁醇(南陽普康恒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935)0.75g,日1次;口服異煙肼(南陽普康恒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936)0.3g,日1次;口服利福平(昆明賽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227)0.45g,日1次;口服吡嗪酰胺(武陟維爾康生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257)0.5g,日3次。
研究組加用益氣養(yǎng)陰湯治療。藥用黃芪30g,生地30g,玄參30g,當歸15g,白芍15g,川貝15g,麥冬10g,蒼術10g,知母6g,桔梗6g,甘草6g。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治療6個月。
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咳嗽無力、咯痰咯血、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倦怠乏力5項,總分0~30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血糖水平:于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餐后2h采集指尖血,采用全自動血糖儀(德國羅氏)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并采集肘外周靜脈血約5ml(2份),其中1份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型)以免疫比濁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取另1份血標本,加入抗體孵育后,離心取血清,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DxFLEX)測定CD3+、CD4+/CD8+水平。
痰菌轉(zhuǎn)陰率、空洞閉合率、病灶有效吸收率:連續(xù)2次痰涂片抗酸桿菌檢查呈陰性即表示痰菌轉(zhuǎn)陰。閉合為空洞閉合或阻塞性閉合,縮小為空洞縮小至原直徑的50%以下,無變化為空洞有所縮小,但大于等于原直徑的50%??斩撮]合率=(閉合+縮小)/總例數(shù)×100%。胸部X線片復查結果顯示病灶吸收50%及以上即表示病灶有效吸收率。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糖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糖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糖水平比較 (±s)
時間 組別 例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治療前 研究組 76 19.72±1.73 12.92±1.64 16.64±2.01 11.46±1.07對照組 75 20.26±1.81 13.15±1.62 17.10±2.07 11.57±1.12 t 1.874 0.867 1.385 0.617 P 0.063 0.387 0.168 0.538治療后 研究組 76 8.92±1.29 5.74±0.65 7.17±1.35 6.58±0.82對照組 75 12.83±1.37 6.34±0.73 8.60±1.49 8.25±0.96 t 18.012 5.336 6.182 11.499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s)
組別 例 CD3+(%)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6 47.08±2.11 57.34±2.15 1.41±0.25 1.68±0.26對照組 75 47.21±2.06 46.75±2.08 1.45±0.27 1.37±0.27 t 0.383 30.756 0.945 7.187 P 0.702 <0.001 0.346 <0.001
兩組痰菌轉(zhuǎn)陰、空洞閉合、病灶有效吸收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痰菌轉(zhuǎn)陰、空洞閉合、病灶有效吸收比較 例(%)
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糖脂代謝均處于紊亂狀態(tài),免疫功能受損,易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下誘發(fā)肺結核,而肺結核又屬高代謝性疾病,易對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響,加重病情[4]。血糖控制是治療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的基礎,但其降糖難度較大,對胰島素需求量增加,普通胰島素聯(lián)合中效胰島素的強化治療方案雖可一定程度降低血糖,但機體仍處于高代謝狀態(tài),血糖控制難以長時間保持。2HRZE/4HR化療是臨床治療初治涂陽肺結核常用方案,可一定程度促進肺部病灶吸收,緩解全身癥狀,但在痰菌轉(zhuǎn)陰方面效果欠佳,因此仍需結合其他方案治療以提高整體效果[5]。
中醫(yī)認為,陰津虧損、燥熱內(nèi)生是糖尿病發(fā)病的基本病理,氣虛是其主要病機特點,而“癆瘵主乎陰虛”,因此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以氣陰兩虛者多見[6]。益氣養(yǎng)陰湯方中黃芪為君藥,可大補脾肺之氣,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機;麥冬、生地可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清熱而瀉伏熱;玄參、知母以瀉肺火、滋肺陰;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斂陰以柔肝,以防木火刑金;蒼術健脾燥濕,可助脾運化的同時防苦寒之藥傷胃。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有益氣養(yǎng)陰清熱之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糖,且可抑制結核桿菌感染;麥冬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知母具有抗炎、抗菌、提高免疫、降血糖等多重作用,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7]。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中醫(yī)證候積分、FP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痰菌轉(zhuǎn)陰率、空洞閉合率、病灶有效吸收率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益氣養(yǎng)陰湯輔助治療在降低血糖、抑制肺結核、緩解全身癥狀等方面均大有裨益。此外,結核菌在肺組織中大量繁殖可使機體產(chǎn)生過多抑制性T細胞及單核細胞,進而使患者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尤其是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在病情發(fā)展中具有關鍵性作用[8]。輔助益氣養(yǎng)陰湯治療可顯著上調(diào)血清CD3+、CD4+/CD8+水平。由此可見,益氣養(yǎng)陰湯可有效提高T淋巴細胞功能,恢復機體免疫平衡,有利于控制病情。
綜上可知,益氣養(yǎng)陰湯輔治2型糖尿病并肺結核效果較好,對控制血糖、促痰菌轉(zhuǎn)陰、病灶吸收、空洞閉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免疫功能等均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