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楚菲
3~4 歲這一年齡段正是幼兒初步進(jìn)入社會生活的階段,但由于幼兒自身的認(rèn)知、社交、解決問題等能力的不足,其對許多身邊不遵守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往往十分敏感,同時又沒有有效的方式解決,因此常常會通過告狀的方式予以解決,這是幼兒階段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本文將3~4 歲年齡段的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告狀行為的收集,對案例展開白描與分析,從而提出一些處理幼兒告狀行為的措施,以期更好地幫助老師處理此類問題。
第一,求助型告狀。求助型告狀是幼兒期望得到老師公正解決面臨的問題或請求保護(hù)的一種告狀行為,是幼兒告狀中最為普遍的一種類型。在幼兒園開展集體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間時常會出現(xiàn)以強凌弱、意見不合、互相沖撞及爭奪玩具等現(xiàn)象,部分幼兒遇到這些現(xiàn)象時便會向老師告狀。
第二,求賞型告狀。想獲得表揚是幼兒很常見的一種心態(tài),特別是對那些不符合老師規(guī)范的行為,大部分幼兒看見后均會迫不及待地告訴老師,這是幼兒為了得到老師關(guān)注而做出的告狀行為。
第三,求罰型告狀。求罰型告狀的幼兒告狀動機(jī)往往是嫉妒或報復(fù)對方,告狀最終的目的是讓老師“主持公道”,利用老師的權(quán)威懲罰或批評對方,從而使自身心理得到滿足。
案例一:在小班剛?cè)雽W(xué)時,小朋友小蜜蜂和大象座位分到了一起,大象脾氣比較爆,是個急性子,有一次上課時大象想和小蜜蜂講話,可是小蜜蜂沒有理睬他。不一會兒大象就開始用手拍小蜜蜂,想要引起小蜜蜂的注意,小蜜蜂突然大哭起來,跑到老師面前,向老師告狀:“老師,大象打了我一拳?!贝笙罂吹叫∶鄯淇拗ジ鏍盍耍哺罂奁饋恚骸拔覜]有打他!”最后在老師的安慰下,兩個小朋友終于停止了哭泣。
由此案例可見,保護(hù)自己是人的本能,在小蜜蜂覺得自己被傷害時,出于本能,他想保護(hù)自己,可是他的能力有限,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故他用哭鬧引起大家的注意,用告狀尋求老師的幫助。
案例二:在某一天的角色游戲時間,芒果拉著老師的手來到娃娃家,指著貝貝家的玩具寶寶說:“老師,你看貝貝家的‘媽媽’,她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的就出去了,也沒有讓‘寶寶’好好地在床上睡覺?!贝_實,貝貝家的餐桌和床上堆滿了零食和玩具,“寶寶”倒在地上。接著,芒果又拉著老師去了自己的寶寶家:“老師你看,我把房間整理得干干凈凈,我剛剛還抱著‘寶寶’在散步呢!”
案例中,芒果帶著老師去了貝貝家,并告狀貝貝家的“媽媽”沒有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管理好貝貝家,告狀的目的是告訴老師其他幼兒沒有盡到“媽媽”這一角色的職責(zé),希望老師批評或懲罰這個幼兒。之后,芒果馬上又向老師展示自己整齊有序的寶寶家,通過這兩個家的對比,讓老師知道自己是一個認(rèn)真負(fù)責(zé)的“好媽媽”,以此得到老師的表揚。
綜合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兒出現(xiàn)告狀行為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原因。其一,遇到困難時求助,即自我保護(hù)。3~4歲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這一階段幼兒的能力十分有限,有許多問題無法靠自己解決,在他們眼中,老師是最好的保護(hù)傘,只要把問題告訴老師,那自身的利益一定能得到維護(hù)。其二,幼兒對成人的依賴,即尋求老師的關(guān)注。這一年齡段的幼兒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問題較為片面,經(jīng)常會將或輕或重的碰撞認(rèn)定為故意傷害,或是遇到事情無力處理,引發(fā)沖突,從而找老師告狀,但只要老師介入,幫助他們解釋清楚,或安慰好雙方,他們馬上就又能一起開心地玩耍。
第一,正確對待幼兒告狀行為。從積極意義來看,幼兒告狀行為說明他們已經(jīng)逐步邁入社會中,幼兒老師不能回避幼兒向自己告狀。當(dāng)工作中遇到幼兒告狀情況時,老師應(yīng)該先停頓一會兒,不能立即作出判斷或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情緒,要面帶笑容讓前來告狀的幼兒放松下來,再耐心地指導(dǎo)、幫助幼兒。幼兒前來告狀時,老師應(yīng)正確對待所有告狀的孩子,耐心傾聽,站在幼兒的角度尊重和理解他們。幼兒告狀說其他人的缺點時,常常自身也有這樣的缺點,因此老師應(yīng)該借此機(jī)會啟發(fā)幼兒,使其能夠從中吸取教訓(xùn)。
第二,了解動機(jī),對癥下藥。在具體處理幼兒告狀行為前,老師應(yīng)該區(qū)分看待幼兒的告狀動機(jī)。通過上文分析能夠看出,幼兒的告狀動機(jī)是多方面的。因此,老師要具體分析幼兒告狀的原因,了解幼兒的情況,之后根據(jù)幼兒的情況及心理需求選取適當(dāng)?shù)慕逃齼?nèi)容與方法,培養(yǎng)幼兒對老師的親近感與信任感,使幼兒自尊心受到應(yīng)有的保護(hù)。
第三,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等到幼兒前來告狀再去解決問題,不如幫助幼兒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可以引導(dǎo)幼兒自己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可將幼兒之間的矛盾整理歸類,針對不同的矛盾,與幼兒一起探討解決辦法,讓幼兒知道遇到問題向老師告狀并不是唯一的辦法,自己也可以解決。幼兒在自己處理矛盾糾紛的同時,也鍛煉了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