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勤勤
摘要:當代社會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人類天性的解放是這個社會發(fā)展的基石,這是筆者基于“樂學”一詞的理解,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而小學生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來說,相當于一張白紙,這張白紙切忌染下任何來自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污濁,因此更要尊重此種原則。在小學教育中引導學生外在和內在個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生活是其人格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近代教育中,學生首先得是一個“活”的個人,才是一名符合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學習者。因此,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教學應建立在高度尊重并滿足學生在心理上、身體上合理需求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既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又是學生促進高效學習的先決條件,更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則。為此,筆者根據(jù)自身在小學語文這一科目中的教學經(jīng)驗,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樂學教學;興趣培養(yǎng)
前言
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上,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教”,還要“學”。學習怎樣通過創(chuàng)設新穎、生動而富有人文特性的教學環(huán)境來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感受真摯、強烈的語文知識,使他們能從語文的各個方面去學習,從而達到學術上和人文上的全面發(fā)展。
(一)交往
學校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它首先是一個集體,這個集體中的學生們會相互溝通,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等等。學生的交流活動離不開豐富的現(xiàn)代教學活動,教師應著重于營造積極正面的學生交流氛圍,建立多元化的交流體系,教師應與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增強相互信任。教育的效果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應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引導其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群體網(wǎng)絡,學生在這個“網(wǎng)絡”中會進行自由自主的交流活動,采取別人的長處、汲取別人的教訓,取長補短以完善自身,這就是所謂的“共生效應”。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的互動素質,引導他們培養(yǎng)正確的生活方式、人生觀念、審美需求等。這是促進學生交流品質逐漸走向獨立與成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溝通習慣與溝通能力的重要步驟,而只有在學生學會了交往之后,“樂學”才能真正開展。
(二)尊重
尊重本質上是學生的個人主張或者某種行為的有意動機,尊重是人的一個基本需要。小學生的自尊心很強,教師與學生之間錯綜復雜的交往活動中,自尊心是學生最主要的動力,自尊心可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中奮起直追,可以讓他們自己督促自己。因此,教師只有真正尊重學生人格,才能高效開展教學活動。
在小學階段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角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深刻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別人。尤其要注意防止學生因盲目自尊而造成的不正常的自尊心發(fā)展。自我尊重與尊重他們是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兩者的和諧性可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只有都能夠學生受到他人足夠的尊重,并在同時足夠的尊重他人時,整體的學習氛圍才會融洽,這也是“樂學”“興趣學習”的必備環(huán)境。
(三)娛樂
學習者的一個特征是追求幸福,即追求精神愉悅。教師應組織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yǎng)小學生的獨特的個性,滿足他們追求幸福的需求。就娛樂形式而言,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們進行緊密團結的娛樂活動,使個體的內心世界更加開闊、寬廣,與整個精神世界相結合、滲透。學生學習疲倦是由于身體和精神上的緊張,在娛樂放松時可以積聚較強的精力,以便繼續(xù)深入學習;從娛樂需求角度看,感官娛樂與超感官活動緊密相連,但有時又相互矛盾。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超越感官需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應注重學生娛樂興趣的多元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對于“樂學”來說,這或許是最直接而實際的一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為努力的學習。
(四)探索
未知世界的引力場是學生們探索敏感有趣世界的興趣源頭。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源動力。教師應善于組織多樣的社會與科學實驗活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為他們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條件,使精神生活真正屬于那些愿探究的學生。
伯頓教授曾說過:應當鼓勵青少年去探索、選擇新途徑,不停留在已經(jīng)明白的事物上?;诖耍處熆赏ㄟ^探索性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情緒、意志、個性等心理品質,將新奇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引入到學生之中,創(chuàng)造民主、寬松、有趣的教育環(huán)境,以保障他們的探索精神免遭挫折,并擅長將這一過程轉化為學生尋求新知識,在這方面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思想,要學會作聰明的向導,永遠為學生指明方向。這也是“樂學”這一概念的源動力,學生樂于探索、樂于發(fā)現(xiàn),自然便樂于學習。
(五)情緒場
情緒教學又稱情境教學,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環(huán)境形式,它能感染學生并讓其體驗到作者當時的遭遇、當時的情緒以及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從而產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這是某種學習需要,學生需要,或者是“想要”繼續(xù)追逐作者的經(jīng)歷、追逐作者所見識道德,所感受到的,那么“樂學”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每篇課文不同的特色以及背景,利用多媒體等各種教學工具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盡快代入“學習”的角色,有效參與并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要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探索與成功的快樂,使學生課堂上逐步發(fā)展,在情感中深入體會,在實踐中不斷進步。
結語
總之,“樂學”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讓小學生樂于學習,從而善于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應著力排除各種阻礙,拓展與學生精神交流的途徑,使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傳統(tǒng)教育生硬而冰冷的灌輸式教學無疑是對學生靈魂的摧殘,這也不符合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而怎樣創(chuàng)設一種富有趣味性、富有人文性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中高效學習,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思考的。
參考文獻:
[1]于春俠,董麗芳.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
[2]范素萍,鄭二英.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新課程學習(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