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歷史課程要求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突出活化教學策略指點與方法引導,依據(jù)導學案、合作探知、爭論總結和撰寫小論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思考探知,引導學生在活化認知感觸中強化識記運用,從而在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堂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學實踐中,突出導學的引導促進作用,多給學生足夠自我理解和探知嘗試的機會,鼓勵學生結合教材文本內容深入探究,能夠極大的促進學生在切實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中深化識記運用,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導學;探究;任務;表述
歷史課程標準從學生的整體理解感知需要出發(fā),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針對課程設置的知識要點創(chuàng)設具有多元化、探究性和開放化的思考話題,引導學生針對自身的整體理解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獲得深層次認知感悟。透過上述信息,我們發(fā)現(xiàn)建立在以任務探究為切入點的多樣化歷史課堂教學能使得學生享有更多的話語表達權,有助于學生在真正帶著問題主動融入課堂,促進學生在真正深入探知中獲得深層次理解。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多樣化探究新知的引導,幫助學生在教材解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能力水平。
一、 導學案預學研讀,聚焦要點
導學案的探知是為了給學生的預學提供引導,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探知提供必要的指點。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導學案引導學生主動探知求解,能夠讓學生在聚焦教材表達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形成多維度的認知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在主動融入相應的探知中查找更多的表達運用切入點,為高效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結合學習內容,針對需要引導的內容多給學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導,鼓勵他們走出困惑。教師可在創(chuàng)設導學案的時候,可針對教材內容提出相應的背景話題,如在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中,不妨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構成,多給學生必要的提示,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相應的內容中設計有關話題,要求學生針對“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構成要素”“文化發(fā)展的演變歷程”“優(yōu)秀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等內容,主動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圈劃和摘錄相應的信息,鼓勵他們針對各自的認知探索發(fā)現(xiàn)來收集和摘錄相應的信息。
這些導學案創(chuàng)設,一方面能夠為學生全面深入學習歷史教材內容提供指引,使得學生在主動參與研讀中形成多樣化獨特認知感思;另一方面,能使得學生在主動參與解讀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表達運用切入點,促使學生在切實增強自身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有多樣化的發(fā)現(xiàn)。教師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來引導學生查閱相應的資料,鼓勵他們在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找到更多的支撐。
教師基于學生的整體理解感知來豐富研讀思路和方向,為學生搭建問題的框架,引導學生深度融入問題情境,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內生動力與激情。教師在創(chuàng)設導學案的時候可針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發(fā)展需要,多給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鼓勵他們針對各自的研讀來提出相應的內容和意見,鼓勵他們多表達自己的深層次理解。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多樣化探知需要,多建議他們從教材中找出相應的內容。
二、 任務式合作探究,破解疑慮
任務式合作探究是當前歷史課程教學的顯著特點,是學生獲得深層次理解,內化認知的重要舉措。教師在指導學生合作探究的時候,可結合教材的重點和學生認知的難點,多組織他們相互交流溝通,引導他們針對自身的不同認知來提出相應的意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相互探討,破解疑慮中掌握問題的分析策略。
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多給學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導,鼓勵他們針對自己的解讀提出相應的意見和觀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任務式合作探究來找出自己的不足,引導學生在主動協(xié)作探知的過程中形成多樣化認知感悟。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時候,可針對教材內容予以引導。教師可結合合作探究的內容,如在學習“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的時候,可引導學生從“義和團運動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方面深入探討其價值意義,要求學生從反對帝國主義的價值意義角度來深入解讀。教師可創(chuàng)設“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等話題,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補充相應的史料,可引導學生生從“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前后不同態(tài)度”中探尋其中的變化。同學們通過同桌交流歷史史料來解讀教材,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找出運動的發(fā)展意義及其價值,能夠從根本的表達運用中形成多樣化理解感知。
教師在創(chuàng)設相應的任務合作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疑惑,深入闡述和交流。教師可結合學生的不同理解提出相應的觀點,給予他們相互討論的機會,引導他們在彼此交流中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切實增強自身的認知感悟能力和思辨本領。
三、 開放性爭論探知,取長補短
高中學生面對同樣的歷史事件和問題,都有不一樣的意見和觀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在教學中可針對不同的問題,多給學生必要的自由探知和主動對話的機會,多建議他們在開放性爭論探知的過程中深化理解識記,引導他們在相互爭論探知中強化理解運用。面對這樣的開放性爭論探知,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各自的理解差異,多通過爭論交流切磋的方式深化認知,在相互探討和集思廣益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我。
這些開放性爭論探知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在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深化認知感悟。這些認知感悟能使得學生獲得不一樣獨特感悟,使得學生在主動融入探討交流中生成多樣化知識和技能。如在學習“新科技革命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時候,結合教材介紹我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的第35、36顆北斗導航衛(wèi)星的導讀內容,可建議學生在深入整體研讀中主動圈劃和摘錄相應的信息,要求學生從新科技革命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探尋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樣開放性話題引導,要求學生在整體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找出新科技革命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以及特征,要求學生從“新”的角度來突出科技革命與眾不同,要求學生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角度去剖析科技對社會發(fā)展的正面遷移和鮮明導向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探學,能夠給學生足夠的自我醞釀和深入理解的機會,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歷史史料研讀中收集有價值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