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谷音
舞蹈藝術的基礎訓練階段需要同時滿足至少兩重目的:其一是對舞蹈演員身體的塑造,如軟開度、彈跳力、肌肉力量等“硬件設施”;其二是對舞蹈演員美學風格的培養(yǎng)。具體到各個舞種,即在基礎訓練階段,就需同時培養(yǎng)演員形成中國古典舞、西方芭蕾舞等不同舞種獨有的舞蹈風格??梢哉f,這兩重目的彼此交纏,難分難解,共同作用于不同舞種基訓體系的形成。作為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古典舞,其基訓部分的建立也同樣需要滿足上述兩個目的,才能夠使未來的中國古典舞演員既具備舞臺表演的身體基礎,又具備中國古典舞演員獨有的美學風范。然而不容否定的是,中國古典舞的基訓模式脫胎于西方芭蕾舞的基訓系統(tǒng),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訓練模式是以西方芭蕾舞的基訓系統(tǒng)作為框架與模板建構而成的。一方面,這種基訓體系的建構方式能夠使中國古典舞得其所長,充分吸收西方芭蕾舞對于人體訓練的規(guī)范性與科學性,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西方芭蕾舞的基礎訓練在顯示出對于人體訓練的科學性的同時,還攜帶著不容忽視的風格因子,就使得在其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典舞基訓,從一開始便面臨著如何在吸收對方優(yōu)勢的同時,保持自己獨有的美學風格這一重要問題。本文便意圖立足于這一問題,以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把桿訓練的“彈腿”組合為例,探討如何在吸取西方芭蕾舞基訓對于舞者身體訓練具有的科學性的同時,保有中國古典舞的美學種屬風格。
中國古典舞的把桿訓練遵循的是西方芭蕾舞中最基本的直立體態(tài),這為中國古典舞奠定了基礎的身體直立形態(tài)。在“彈腿”組合中,直立的體態(tài)需要關注兩個方面:其一為肩背以及支撐腿的直立形態(tài);其二是在動作轉換過程中維持身體的直立體態(tài)。
把桿訓練的核心是對肌肉的控制能力,而西方芭蕾舞基礎訓練的優(yōu)勢在于其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其科學之處正在于借助把桿的支撐來完成部分身體部位的訓練。比如“彈腿”組合,看似是單一訓練腿部的肌肉,實際上則需要全身肌肉的協(xié)調——這就需要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直立體態(tài),才能有效地凸顯出訓練的部位。而直立作為把桿訓練的基本要求,其本身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被規(guī)范的身體美學形態(tài)。
如果說直立體態(tài)是把桿美學的一個基本形態(tài)的話,那么在此直立狀態(tài)下的彈腿運動則呈現(xiàn)出另一層面的美學形態(tài),那就是在人體的直立規(guī)范上進行彈腿的動作訓練。而在此運動過程中,對身體的體態(tài)有一定的要求。一旦身體達不到要求,不但會影響訓練的效果,更會使動作的美感大打折扣。更進一步而言,看似是對單一動作進行強化訓練,實際上是通過全身肌肉來維持直立狀態(tài)的平衡,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彈腿”訓練擁有極具沖擊力的美學表述:在人體中,身體的直立是如此的規(guī)整,而腿部的肌肉卻是如此的靈活,這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身體運動構成了獨特的身體美學形態(tài)。
“彈腿”組合中除了含有來自西方芭蕾舞的身體美學形態(tài),還同時涵括來自中國傳統(tǒng)武術身法的內容。中國古典舞把桿訓練中的“彈腿”組合往往隨著基訓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動作之間的轉換,而這個轉換往往是全身聯(lián)動的。也正是這個全身聯(lián)動使得該組合的變化更為多樣,也更加具有美感。
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女班系列教材》中提到扶把的踢腿訓練,其訓練的重點是:“在訓練腿部肌肉的速度與力量的同時,強調腳在地面滾動運動中的踩、推、壓。配合身法的韻律體現(xiàn)出身體的爆發(fā)力與靈活性,為吸撩腿跳躍進行能力鋪墊?!睆倪@段說明中可知,其訓練的核心還是在于“彈”。這個“彈”既包含了對單一腿部肌肉的訓練內容,同時也意指在整個彈腿組合上靈活的身法變換。
上述已談到,該組合對單一腿部的訓練,是在直立而規(guī)整的身體狀態(tài)下通過單一的腿部肌肉的屈伸來達到訓練效果。而在動作身法的變換過程中,需要通過把桿的輔助來有效地控制身體在重心轉換上的變化,因此,在該組合上的腿在不同的位置和幅度上有不同的變化,比如說從腿部的方向而言,就有直立的前后旁彈腿以及半蹲的彈腿,在轉換過程由下蹲劃圓、小踹燕、小吸腿等多個舞姿構成。而在快速而大幅度的身體轉換間,一方面要保證動作轉換的效率,另一方面要保持身體的體態(tài),兩方面都需具有一定完成度才能保證動作訓練的質量??傮w而言,在此組合訓練中,要體現(xiàn)的是肌肉控制的彈“勁”的力量,于此構成了一種力量美感——律動肌肉的張力之美。
中國古典舞的彈腿訓練立足于西方芭蕾的身體直立形態(tài),又在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中找到獨特的運動方式,最終整體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審美內涵的線的藝術,于此訓練組合當中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身韻”。
“‘身韻’只是整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獨立進行教學,但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身韻’而‘身韻’,而是要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術技巧中,表現(xiàn)在節(jié)奏處理、起始連接、點線處理、動勢渲染、內在修養(yǎng)等諸方面。因此每一個元素的練習都是為了整體,為了實用,而不是什么孤立的動作?!苯Y合唐滿城老師的話可知,“彈腿”組合作為中國古典舞把桿訓練的部分之一,也應蘊含“身韻”。因此,從動作的起勢、方向的變換到最后的結束收尾,氣息都應該融化在這整個訓練當中。身體表達的基礎是人體肌肉,核心是氣息。有經驗的基訓課老師會發(fā)現(xiàn)學員間在同一把桿動作上的差距首先是來自對氣息的運用,比如彈腿動作中,大部分的學員都能按照標準要求完成訓練動作,而是在身體肌肉放松的情況下完成還是在憋氣繃緊的狀態(tài)下完成動作,這直接就能看出差距。而把桿需要解決的就是氣息運用的問題,把桿讓訓練者在體會氣息流動過程中感受肢體運動,從而更好地體會并完成動作。而動作的完成又是氣息流動的結果,這使得動作在空間運動中劃下了“線”的律動。
上述提到,把桿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支配身體,以往在把桿訓練的探討當中,強調的都是訓練價值。但舞蹈是情感的藝術,即便是在枯燥的把桿訓練當中,也能從其的運用和表達上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形態(tài),而這些形態(tài)本身就具備了獨特的審美韻律。而對氣息的處理也就體現(xiàn)出訓練者對身體的情感的灌注。比如彈腿組合就是需要對在肌肉的控制中慢慢地展現(xiàn)控制的力量,但是又要在規(guī)定的節(jié)奏內瞬間變換,如何處理這中間的連接,什么時候緩,什么時候急,在訓練中如此思考動作有助于強化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即便是同一個規(guī)范的動作,也會有無數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這種對氣息運用的處理本身就體現(xiàn)了學員對舞蹈的表達。于此而言,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不單單只是為了訓練肌肉能力,更是使“氣韻”這種情感美學熔鑄到學員對舞蹈的表達中去,其訓練組合本身就是一次藝術呈現(xiàn)。
中國古典舞的把桿訓練雖然也有單一身體部位的訓練,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身體的“變”。在變換的身法連接中進行腿部的肌肉訓練,既吸取了西方芭蕾把桿科學的形體內容,又加入了中國的身法于其中,并且通過劃線的氣韻運動構成獨特的美學意蘊,使得訓練組合不單單是訓練組合,更是一次表演和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