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伊倩
摘要: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糾紛呈不斷遞增的趨勢,大量糾紛的背后,不可否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與保護意識的提升,但也應該思考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的相關規(guī)制是否存在缺陷?,F(xiàn)行立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guī)定不夠全面與系統(tǒng),前瞻性與適應性亦有很大不足,對侵權責任的歸責與免責的規(guī)定存在較為模糊、不夠準確、可操作性弱等弊病,一旦任其發(fā)展,不但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知識產權保護需求,也將嚴重制約互聯(lián)網的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免責事由
司法實踐中,與信息網絡傳播相關的糾紛不斷增多,案件大多為系列案件且具有模式化痕跡,如同一原告在同一個法院多次提起訴訟,或同一個原告在不同法院提出類似訴訟,案件的被告以網絡服務者居多,直接實施侵權的網絡服務者占少數(shù),大多數(shù)案件均為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者提供的網絡服務進行侵權,案件結果普遍以網絡服務者承擔責任告終。此類案件中,網絡經營者難以以不知情為由進行抗辯,也難以舉證證明并非切身實施侵權行為。法院在裁判中,由于相關立法的不明確,容易加大網絡服務者的舉證責任,并以網絡經營者的舉證不足而斷然判定其構成直接侵權,加之對“明知”、“合理措施”、“合格通知”、“顯而易見”等概念沒有統(tǒng)一界定,極易做出不利于網絡服務者的判決。
一、我國有關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歸責的相關規(guī)定現(xiàn)狀
我國于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時正式確立信息網絡傳播權,隨后,國務院出臺的部門條例,彌補了缺乏專門的相關版權保護制度的空白,但在前瞻性上還是具有不足。最高院出臺的相關司法解釋,雖然對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實踐做出指導與規(guī)范,但還無法涵蓋到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最主要的適用條款是《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該條款確定了對于該類糾紛適用無過錯原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設立了避風港規(guī)則等一系列涉及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歸責及免責的規(guī)定,但仍未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做出區(qū)分,因而實踐中對歸責原則的選擇仍一概而論地適用無過錯原則。
二、國外立法可供借鑒的經驗做法
在歸責模式上,不少國家立法均對不同侵權行為采取不同的歸責方式,其中較為典型的為美國及德國的法律。美國的《數(shù)字千年版權法》等相關法律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中的侵權方式進行分類,并采取不同的歸責方式,當侵權人直接實施侵權行為時適用無過錯責任,而沒有切身實施行為但對行為構成幫助的間接行為屬于間接侵權,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他人的侵權行為并不知曉,但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且由此獲得利益,也必須承擔責任。在美國的版權保護法律中,避風港規(guī)則是明確作為免責條款使用的,網絡經營者可借此獲得責任豁免,著作權人也可以依據(jù)其條款而主張權利。德國《信息和通訊服務規(guī)范法》對網絡經營者的權利義務做出區(qū)別性闡述,并將其侵權責任予以明確,它將網絡經營者的地位做出不同類型的區(qū)分,同時建立了系統(tǒng)而又合理的責任體系,一是直接提供信息的網絡經營者對其發(fā)布的信息承擔無過錯責任,二是提供平臺供用戶發(fā)布內容的網絡經營者,其僅在對用戶發(fā)布的內容明知或接到權利人通知后仍未對發(fā)布的內容采取行動或對明顯的行為沒有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時才承擔責任,即采用過錯責任模式。這兩種模式與美國所采取的歸責原則相似,德國將網絡經營者的性質進行分類,實際上也是對其行為性質進行分類,以各自的行為確定是否構成侵權及所應承擔的責任。
三、適用不同歸責原則的利弊分析
根據(jù)當前我國法律規(guī)定及政策精神,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歸責原則中以無過錯原則占據(jù)主導地位。這種歸責原則下,對網絡用戶的不當行為,不考慮網絡經營者在主觀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錯,也無需提出有效證據(jù)予以證明,只要網絡用戶的行為不當,網絡經營者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四、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歸責原則的選擇
由于現(xiàn)有的歸責原則,不少網絡經營者受到嚴重影響,長期的訟累以及隨時可能構成侵權的“不定時炸彈”都嚴重阻礙著網絡經營者的正常經營,也對互聯(lián)網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對網絡經營者需要區(qū)分不同侵權行為予以歸責。對直接侵權采用嚴格責任,有利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間接侵權采用過錯責任,使其在責任承擔上更加公平與合理。因此,筆者認為應區(qū)別對待,即對不同行為進行應當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對于直接行為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對于間接行為采用過錯責任原則。
直接侵權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對網絡經營者是否構成直接侵權的認定應當嚴謹。如果網絡經營者無法提供網絡用戶真實信息,無法證明侵權內容是用戶自行上傳,此時對網絡經營者的行為認定應當從多角度進行考慮,綜合考慮網站的服務性質、營利來源、經營模式,如果網站提供的是中介服務,網站中確實擁有大量匿名用戶,網站內容也多為用戶自行上傳,那么認定其為直接侵權就不夠妥當。即使網絡經營者對用戶的不當行為是明知或應知,也不應當認定其為直接侵權,因為網絡經營者并沒有切身實施直接行為,也沒有進行誘導或教唆。
對于間接行為應適用較為寬松的歸責原則,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后即可獲得相應的責任豁免,只有在其接到侵權通知后仍不采取措施或因為采取的措施不利而造成損失或損失擴大時才需承擔責任。只要是在公開的、開放的論壇、微博、博客、留言板、云存儲等互動式領域中,網絡用戶均可自由發(fā)布信息,且網絡經營者無法對信息進行一一核查,對用戶可能實施的行為無法避免,不能一概而論地認定網絡經營者構成侵權并適用無過錯責任。如果一律采用這種模式,網絡經營者很難提出證據(jù)進行抗辯,難以適用免責條款,隨時存在侵權危險及涉訴可能,這將對互聯(lián)網行業(yè)造成毀滅性打擊。而采用過錯責任,可以網絡經營者免受無理的“被動侵權”指控,使權利人能明確的依據(jù)已過錯主張權利,同時也促進網絡經營者盡最大努力防止過錯的產生以避免侵權,對互聯(lián)網版權的保護將起到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直接行為采用無過錯原則,以此強化對權利的保護,對間接行為采取過錯原則,以此兼顧網絡業(yè)者的利益。這樣的歸責方式可以消除制度上的不公平,避免因制度過于絕對而使各方的利益有所偏頗,使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得到平衡。但適用這一歸責模式的同時,應充分完善對免責事由的適用,在合理的范圍內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一定限制,避免保護的失衡與權利的擴大,以進一步完善利益與責任的合理化分配,促進作品的傳播與知識產權的保護。
結語
無傳播就無權利,著作權的發(fā)展,離不開權利人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更離不開各方主體對作品的傳播。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傳統(tǒng)著作權的延伸,是著作權人的重要權利,也是版權保護適應新時代發(fā)展所不可忽視的權利。當今法律及政策對著作權人的保護及傾斜應當適當,為使互聯(lián)網產業(yè)更好地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應構建一種有利于各方主體的責任體系,使各方主體之間達到利益平衡。
參考文獻
[1]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6.
[2]李璟.論數(shù)字音樂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版權保護[D].貴州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16(5).
[3]紹玲.避風港準入門檻在我國的不適應性分析[J].知識產權,2014(12).
[4]梁志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謎思與界定[J].電子知識產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