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發(fā)
摘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學習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
關(guān)鍵詞:朗讀;培養(yǎng)能力;策略;方法
朗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朗讀好的老師,不僅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而且更能吸引學生對認真聆聽老師的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币虼耍陂喿x教學中,恰當?shù)?、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隨著年級的變更,語文能力的提高,對有感情的朗讀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因為朗讀要達到能表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須很好的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就促使孩子讀懂課文,而通過這樣的朗讀又可以使孩子進一步加深內(nèi)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讓孩子朗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課文,而不是表演給別人聽。
同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孩子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還可激發(fā)想象,發(fā)展孩子形象思維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預設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課堂朗讀的方法愈多,學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練習,朗讀水平亦就更高。
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nèi)容掌握情況,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
自由讀。一節(jié)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憾。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xiàn),語調(diào)、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接龍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jié)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全班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xiàn)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nèi)容時進行。如《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總結(jié)課文?!拔覀凃湴?,我們自豪……”齊讀則表達出了學生贊美祖國、熱愛祖國的心聲。
在教學中,碰到有不少的學生平時很少看課外書,特別是語文課外閱讀方面的書籍,有的甚至除了課本之外,沒有一本課外閱讀材料,很少看書讀報,寫作的知識貧之,甚至連句子都寫不通順,寫作文時想一句寫一句,感到無話可說,無物可寫?;蛘邉傞_了個頭,敷衍了幾句,就草草收場。內(nèi)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對作文望而生畏。
為了能改變害怕作文的現(xiàn)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平時要多進行閱讀,多積累寫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皶x百篇,其義自見?!睍x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但是經(jīng)驗告訴我們,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在強調(diào)學生讀書的基礎上要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素材,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并學會運用,使作文內(nèi)容應筆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絕,內(nèi)容充實有力。
我們所學的課文有許多范文都是作者對人物或動物細致觀察寫下來的真實素材。如《一面》中對魯迅的描寫,《鶴群翔空》中的鶴群飛翔姿態(tài)的描寫,鶴鷹搏斗的場面的描寫,只要認真閱讀,積累素材,就能變?yōu)樽约河杏玫臇|西。此外,除了從書本中積累素材外,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積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現(xiàn),各種有益的宣傳,自然現(xiàn)象,社會新聞,國際時事等等這都是極好的素材,只要注意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會有豐富的素材,這樣寫作起來,就能妙筆生花,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學習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號轉(zhuǎn)化成形象的語音信號,就好比給文章配上一幅幅漂亮的插圖,使學生更形象、生動的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腦海里生成一幅幅圖畫,與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引發(fā)學生與作品的共鳴。而學生在充分體驗了作者感情并引發(fā)了共鳴的時候,才能進一步深入的學習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精華,得到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