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萍
摘要:“雨過天晴云破處”這是汝瓷締造者宋徽宗趙佶對它的定義,也是對汝瓷最好的詮釋。隨著汝瓷的問世,“南青北白”的格局被徹底打破,汝窯一躍成為五窯之首,瓷中至尊,更是作為茶、禪文化的象征,活躍在世界各地。本文從汝窯的發(fā)源、汝瓷的特色以及文化底蘊出發(fā),對汝瓷進行賞析、介紹。
關鍵詞:汝窯 汝瓷 茶文化 禪文化
一、汝窯、汝瓷的源流與發(fā)展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因窯址位于汝州境內而得名,在中國陶器史上素有“汝瓷為魁”的說法。汝州燒制瓷器的時間極長,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在宋朝之前汝窯瓷器多為白瓷,直至宋徽宗趙佶提出“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要求,汝窯才從越窯手中接過青瓷燒制技術的桂冠,打破“南青北白”的格局,成為第一座北方青瓷窯口。
由于宋徽宗趙佶的緣故,北宋晚期汝瓷被定為宮廷御用瓷器,只有宮廷挑揀剩下的劣質品方能進行出售。即使如此,汝瓷依然是一器難求,成為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追捧目標,許多人不惜為之散盡家財。
從唐朝開始臨汝、寶豐、魯山等蘊含豐富陶土和茂密樹林的地帶被劃入汝州境內,這使得汝州擁有了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螢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燒制瓷器的主要原料,以及豐富的燃料,為汝瓷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汝瓷燒制鼎盛時期,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異象,其時內鄉(xiāng)、宜陽、新安及大量黃河以北地帶遍布窯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窯口數(shù)量不會低于300座,這一點從汝州現(xiàn)存的古窯遺跡可以得到印證。
二、汝瓷的特色
1.色澤——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
汝瓷之所以能夠完成華麗轉折,從越窯手中奪過青瓷的控制權,與越窯的衰落有著很大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它承接了宋徽宗“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任務,得到了宋朝皇室的資金支持。
通過不計成本的燒制、研究,將瑪瑙等名貴礦物添加到釉體之中,調制出天青、粉青、天藍、豆綠、月白等特質釉彩,使得汝瓷成為色澤溫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的高端藝術品。
2.質感溫潤,似玉非玉
隨著瑪瑙、長石、方解石等珍貴礦石的加入,不僅讓汝瓷的釉色發(fā)生改變,釉體也變得溫潤古樸,純凈如玉,撫觸之時,自有一股溫潤之意。宋徽宗是一個堅定的道教徒,由他設計的汝瓷也承襲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神髓,胎體圓融自然,沒有任何棱角,入掌輕便、舒適,完全沒有其他瓷器的那種僵硬之感。
3.器型圓融、敦厚,自然氣息濃厚
前文中已經說過,汝瓷的設計理念是道教的“道法自然”,故而在器型的選擇上偏重蓮花、荷葉、蓮瓣等自然物體,再配合上汝瓷“明而不艷,柔而不暗,似春水般柔靜典雅,如青山般青翠瑩潤”的釉體,使的汝瓷具備一種超塵脫俗,又圓融自然的氣息。
同時,汝窯接納了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特色、工藝,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完善、創(chuàng)新,使得器體更加敦厚、樸實。為了滿足宋朝宮廷飲宴的需要,汝瓷的器型一般不大,便于收納、搬運。另外,汝瓷大多選取闊口淺底的造型,很少出現(xiàn)束口深底的,這使得它比同時期的其他瓷器顯得更加大氣渾厚。
為了增強穩(wěn)定性,汝瓷放棄了傳統(tǒng)的三角足、方足,改為使用圈足,開啟了后世近千年的圈足瓷風。圈足的使用削減了瓷器的縱向坐標,使得瓷器朝著橫向發(fā)展。
4.器體整身密布蟬翼紋
開片是瓷器經過高溫燒制之后出現(xiàn)的釉表缺陷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排列;二是坯、釉鼓脹系數(shù)不同,焙燒完成進行冷卻之時,釉層收縮率較大,使得釉體發(fā)生龜裂。開片本來是瓷器燒制過程中的一種缺陷,但是經過不斷摸索,制瓷工人漸漸掌握其開裂的規(guī)律,將其轉化成一種天然的裝飾,并且衍生出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等不同種類。
汝窯、官窯、哥窯燒制的瓷器均運用了開片這種裝飾方法,形成了品系龐大的冰裂瓷體系。盡管均為冰裂瓷,但是三者選取的開片方式、開片顏色并不相同,燒制出來的成品也各具特色,其中汝瓷選擇的是魚鱗紋、蟬翼紋、百極碎等緊密細小的紋路。
5.釉色溫潤自然,釉體飽滿充足
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其釉層厚度近乎秘色瓷一倍,但是宋官窯、龍泉窯的釉層纖薄許多。不過汝窯的釉面致密、平靜,自帶一種深邃之感,使人觀之如臨群山萬壑,又好似凝望空中滿月。不僅如此,汝窯的釉層極為均勻,就連唇口、頸部、足底等細微之處都修葺的極為圓滿,使得汝瓷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且稀疏,仿佛嵌墜了數(shù)顆明珠,看起來更加富有靈性。
汝窯燒制過程中最大的創(chuàng)新莫過于芝麻支釘?shù)氖褂?,這種纖細至極的支釘使得汝瓷能夠盡可能多的被釉體包裹,僅在圈足內墻之中殘留數(shù)顆芝麻大小的白色斑痕,更加彰顯出汝瓷的自然韻味。同時,底部的芝麻斑痕為汝瓷增添了一種獨到的裝飾,使得“芝麻支釘釉滿足”成為汝瓷的獨家招牌。
三、汝瓷與禪、茶的融合
與現(xiàn)代不同,宋朝時期,汝瓷雖然也很珍貴,具備收藏價值,但是當時的人們更加注重它的生活價值。因此,汝瓷常常作為日用品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其中筆洗、香爐、茶具是汝瓷的主要制造產物。與文房四寶、梅蘭竹菊一樣,隨著在文人的世界中頻繁出現(xiàn),汝瓷也被賦予了特有的文化元素,成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象征。
由于受到陸羽“惡器損味,良器增香”的影響,全身透露著‘道法自然’韻味的汝瓷成為道、禪兩家追捧的對象,從而打破自唐朝以來越州青瓷茶道獨尊的地位,成為新一代的茶具選擇。在無數(shù)茶人、瓷工的推動下,汝瓷與茶文化漸漸融合,使得汝瓷造型更加簡潔、洗練。
汝瓷雖然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壽命,但是它卻把道家、儒家、禪宗的文化核心進行了高效融合,并其發(fā)揮到極致,做到了不事張揚、不重華貴,于淡雅娟秀之中彰顯出王者風采。受到道家、儒家、禪宗的審美影響,汝瓷選取了最簡單的流線型設計,完美體現(xiàn)出簡約與平淡、洗練與清逸的美學特征,同時向世人詮釋了含蓄與內斂的哲學思想,完成了簡單與復雜、質樸與典雅的有機融合。
結束語:隨著時間的發(fā)酵,汝瓷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茶具、文具,它已經成為道、禪、儒三者的象征,通過解讀、鑒賞汝瓷,可以讓我們忘卻塵世中的紛擾,感受古人生活中的意趣,于書香茶墨之中品得三分人生真味。
參考文獻:
[1]任文杰.史偉.張錦偉.宋代汝瓷的歷史淵源及美學特征[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04):4-7.
[2]張盼盼.當代汝瓷的美學特征及其創(chuàng)新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