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慧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臻g與圖形貫穿小學數學學習整個過程,是幫助學生開啟空間認知和推理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融入減負高效的教學理念,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空間圖形,減輕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減負高效
數學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占據重要位置,人們需要把握數學的思想,感知數學的魅力,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開啟數學世界的大門,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講授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想象空間,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一、布置多元化數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減輕負擔,提高效率的基礎上,為學生安排多元化數學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原動力,對學習的興趣增加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更有利的影響。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要達成這一點則需要重視且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保證小學生通過積累動手經驗而對抽象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長方體》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學習表面積、體積缺乏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需要解決這種情況。首先,需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方法。由于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可以了解到學生對諸如活動之類的形式更感興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板,或將長方體打開得到的形狀不同的紙片等材料,鼓勵他們自主根據教材中的長方形圖形,拼組、折疊新的長方體。這樣一來,拼組和折疊的過程,就是認識長方體的過程,學生必然可以通過這一親身操作,加強對知識點的印象,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減輕學習負擔,使學生更有動力學習。
二、提升老師自身的素養(yǎng)
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學生的重要教學指南,應了解其職業(yè)素質如何影響教學的有效性以及素質教育的成敗。因此,在實施減輕負擔教學的背景下,教師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更加致力于工作,充分熱情地進行課堂教學,并根據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意識。為了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力,開發(fā)每個學生的能力,并為社會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平穩(wěn)發(fā)展奠定基礎。但是,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并不容易。教師應意識到終身學習和包容性學習的必要性,并將其視為自身發(fā)展的重要目標。除了定期參加學校教育外,還有必要在課后進行自我反省,自我學習、自我完善,以確保成為適應教育改革的優(yōu)秀教師。簡而言之,要發(fā)揮減負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務實的精神,才能建立一個出色的數學課堂。
三、借助表象認識空間概念
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就是說小學生在學習“空間與圖形”時,會更多地關注“看得見”的東西,而對“看不見”的東西理解起來存在困難,因此,在空間概念啟蒙時,可以先用直觀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幾何圖形,再將小學生的視角從客觀事物里升華出來,引導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本質屬性,避免學生出現一時之間難以理解的現象。比如,在教《長方體》時,教師可以先拿出一堆立體圖形,可以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等,讓學生觀察并分類,之后問學生:“為什么要將這幾個立體圖形分為一類?這些圖形有哪些共同點?”這時學生就會不自覺的發(fā)現,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六個面,十二條棱,且相對面完全一致,在思考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圖形,還逐漸建立其表象的概念,這對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大有益處。
四、借助圖形經驗培養(yǎng)空間感知能力
綜合應用能力是考驗學生的主要內容,只有學習者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識與實踐技能后,才能形成綜合應用的能力,在幾何圖形教學中,教師也要引起重視,培養(yǎng)學生空間感知能力。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的學習中,為了加深小學生對多邊形的空間感知能力,教師可以采用觀摩學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想象,比如,利用課件出示多邊形的圖形,讓學生想象下列平面圖形旋轉一周之后會形成怎樣的立體圖形,為了深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片面圖形,所以能夠迅速展開想象,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將先前學習的知識與現在的知識點有機結合,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空間感知能力,接著展開小組討論,逐步突破教學難點。
五、優(yōu)選課堂教學素材
縱觀小學空間與圖形相關知識,發(fā)現此類知識具備顯著的空間性、抽象性與理論性特點,對于更傾向形象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要對這一知識點深刻理解且熟練運用,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降低該知識點的學習難度。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來看,能夠增強學生感性認知的方式非常多,教師可結合所授知識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優(yōu)選各類素材、實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感性認知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并利用好課堂中的感性素材,雖然空間與圖形知識點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有一定難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課堂教學中都能找出不少輔助教學素材,此類素材的運用能夠明顯提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質量。所以,教師需要善于發(fā)現且利用好這類素材,其中包含出現在學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以此加深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感性認知。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講臺上的水杯、黑板擦等各種實物加深學生的認知,其中黑板擦為長方體、粉筆盒是正方體、教師水杯是圓柱體等。在這類素材的引導下,學生對圖形的感性認知有所增強,借助形象思維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六、結論
總之,空間與圖形知識點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提高重視,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并且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嘗試更多有效性教學策略,推動數學教育朝著合理化、科學化方向前進,深化學生對圖形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鄭新如.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5):113-114.
[2]劉赤.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chuàng)意教學策略探析[J].環(huán)渤海經濟瞭望,2017(0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