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琴
摘要:家長和老師開展教育工作時擺出教育人的架勢,公開了自己的教育意圖或教育目的,居高臨下,態(tài)度強硬,唯恐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種畫蛇添足的說教使教育雙方失去了平等的地位,不只降低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及期望值,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把教育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shù)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關(guān)鍵詞:教育藝術(shù);教育意圖;班主任;平等
一、案例重現(xiàn)
在一次主題為“向某某說句心里話”的班會上,小袁的作文《向我班的好同學說句心里話》引起了筆者的關(guān)注。他在文中表達了成為好同學的美好愿望,但也指出班里的好同學雖然學習好,但對班級事務(wù)不熱衷,打掃衛(wèi)生、班級值日總縮在后面,理所當然地讓成績中等或成績差的同學干,還自詡做大事的不拘小節(jié)。小袁是班級內(nèi)成績中等的學生,但平時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這次作文他洋洋灑灑寫了800字,看來真的是有感而發(fā)。
二、處理方法
讀罷他的文章,筆者沒有及時寫下評語,仔細地審視了他在文中所提出的關(guān)于“學習好的學生的問題”。下午放學值日時間,筆者裝作匆匆忙忙去教室拿東西,悄悄地環(huán)顧了教室一周,確如小袁所寫的那樣,正在值日的是幾個平時學習不太突出的甚至學習較差一些的學生,而另外幾個所謂的學習優(yōu)秀生正在閑聊、看書。筆者什么也沒說,快速走出了教室……當天晚上,筆者思索著事件的前后,筆者所帶班是平行班,兩極分化問題較突出,優(yōu)秀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相對較多,長期以來他們心里就產(chǎn)生了優(yōu)越感,這確實是個問題。
第二天正好有班會課,筆者在全班同學面前提出了新的值日工作分組方法,那就是抽簽法,這一提議激起了大家的興趣,當然誰也想不到筆者在其中動了手腳。抽簽結(jié)果很快出來了,幾個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分到了一組,他們歡呼著,覺得自己是高層次組合呢!兩個組還分別起了名字——“必勝組”“加油組”。接下來的一星期內(nèi),先由“必勝組”做值日,他們在一周的檢查中共扣了5分。一周過去了,筆者只是靜靜地觀察。第二周時,筆者悄悄地給“加油組”開了個小會,鼓勵他們在勞動上勝過第一組,并教給了他們秘方:分工負責,團結(jié)協(xié)作!果然在這一周中筆者班的衛(wèi)生檢查獲得了滿分的好成績。當流動紅旗掛在教室門前時,筆者召開了班會,大張旗鼓地表揚了由小袁等人組成的“加油組”,表揚他們?yōu)榧w著想、注意細節(jié)、團結(jié)協(xié)作等??粗鴰讉€優(yōu)秀生低下了頭,筆者依然什么也沒說。班會后,筆者留了一篇日記,第二天的日記批改令我感到欣喜。小劉寫道:“我們組的成員在值日過程中沒有做到團結(jié)協(xié)作。”小周寫道:“我平時總跟趙麗一組值日,倒垃圾的活都是她的,這周我們分開了,可我給班級扣分了?!毙≡瑢懙溃骸拔蚁矚g現(xiàn)在的值日組,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很高興。”是時候給優(yōu)秀的學生開個會了,我把他們幾個單獨召集到一起,當著他們的面故意賣弄了一下我寫給小袁的評語:“教室盆里的水,總因你的勤勞而清澈;衛(wèi)生角的工具,總因你的認真而整潔;同學們的隊列,總因你的指揮而整齊!”他們的臉紅了,紛紛向筆者道出了平時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也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表示要向其他同學學習,爭取改掉自身的缺點?,F(xiàn)在的他們,值日工作已經(jīng)不用老師再操心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改變,當然是讓人欣喜的改變!
三、理論依據(jù)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處理這一案例時,筆者運用了心理暗示法,以無批評的形式使學生接受批評,對學生不產(chǎn)生心理壓力,不強求學生接受,而最終能產(chǎn)生積極的、主動的影響,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優(yōu)秀生往往長期處于金字塔尖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所以,在對這部分學生的管理中,班主任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機會,有時甚至可以人為制造一些障礙,正確運用“識己暗示”來引導(dǎo)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使優(yōu)秀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第二,班里所謂的“中等生”,他們好像是常被老師“遺忘”了的學生。在這次事件中,筆者感謝小袁同學讓筆者有了一個反思,那就是應(yīng)該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一句好的評語,給學生增添一份自信,同時也拉近了你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也會樂于與你親近。切記:贊美莫忘中等生!
四、反思提升
這件事給筆者的啟示頗深。在思考這個案例時,筆者不露聲色地引導(dǎo)了優(yōu)秀生戒驕戒躁的心理,幫助中等學生樹立了自信心。筆者覺得,班主任要培養(yǎng)良好的班風,一定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而前提是要深入學生生活,細心觀察;要面向全體,一視同仁,捕捉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贊美送給每一個學生。細心觀察學生要做到:第一,見微而知著。對學生的觀察應(yīng)從審微開始,審清其微,才能明辨其心,從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第二,察近而料遠。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應(yīng)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學生,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要知利害,明未來。
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想辦法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看成一次對全班學生引導(dǎo)教育的契機,讓全體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凈化,推動班級的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不急于求成地去擠壓學生敏感的心靈,以尊重為前提,雙軌道去處理問題,從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出發(fā),在輕松與平和之中更好地尋求教育智慧,在春風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讓“教育無痕”。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