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
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是對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更是學生發(fā)展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不僅能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啟發(fā)教師調(diào)整教學方向。然而,部分語文教師對課后練習缺乏足夠的關注,造成了課后練習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教師應合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課后練習,更好地發(fā)揮其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獨特作用。
以課后練習為抓手,引導學生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基石,也是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才能激活自主學習意識和潛能,夯實語文學習根基。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利用課后練習,以課后練習為抓手,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有效預習,充分發(fā)揮教材練習資源配套價值。
例如,在《落花生》一課中,課后練習設計了三個問題:二個問答題和一個小練筆。教師在引導學生預習時,可以對課后練習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造。一是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學習本課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二是在朗讀基礎上,概括《落花生》寫了哪些內(nèi)容。三是結合課文閱讀,讓學生說一說像“花生”那樣的人是怎樣的人,你是否喜歡這樣的人。四是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人,思考他們的“花生”品質(zhì),想一想如何寫出他們的“花生味”。在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基于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需要,對課后練習進行擴充、細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聚焦文本,讓學生的預習做實、做細,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對課堂學習進行有效鋪墊。
以課后練習為支點,引導學生課中深度探究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但課堂提問的問題結構化欠缺,語文課堂探究不夠深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時,要給學生深度探究架設一個支點,而課后練習就是一個較好的支點。
例如,在《白鷺》一課中,課后練習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朗讀課文,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課中探究性學習?;顒右唬鹤呓槨W杂衫首x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白鷺的句子,并利用工具書查閱白鷺的相關資料,制作一張白鷺資料卡?;顒佣罕扔髦?。“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一句中將白鷺比作什么?結合自己的學習,說說你對這個比喻喻體的認識,并結合文章主要內(nèi)容說說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活動三:說文解詞。結合《白鷺》的相關語句,說一說“精巧”體現(xiàn)在哪里?;顒铀模喊选鞍樖且皇拙傻脑姟币痪浜妥詈笠粋€段落進行比較,分析這樣結尾的妙處。這種課堂探究性學習一改碎片化提問,緊扣課后練習設計結構化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者查閱資料,學會如何收集信息,讓課堂探究步步深入,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以課后練習為基點,引導課后高效延展
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但教師對課后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足夠的認識,課后練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制約了語文課堂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課后練習為基點,將語文課堂向課后高效延展。
例如,在《搭石》一課中,課后練習有一道記錄本課的閱讀時間的題。圍繞課后練習,筆者引導學生開展課后閱讀比賽活動,要求學生按照本文的閱讀速度,課后自主選擇寫人記事的文章進行閱讀,并揣摩文章語言如何體現(xiàn)出人物思想情感?;谡n后練習,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促進課堂訓練的內(nèi)化,擴展學生閱讀視野。
以課后練習為素材,引導學生深化實踐
高效語文課堂不是學生某一方面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是聚焦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不是聚焦少部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而是指向全體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深化語言實踐。
例如,在《將相和》一課中,課后練習有這樣一道題:根據(jù)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另外,還提供了三個短語,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筆者根據(jù)課后練習,組織學生分組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從三個短語中任選一個進行課本劇表演,各小組在選擇該短語時開展競說,闡述本組選擇該短語的原因。然后,各小組結合教材內(nèi)容,進行角色與任務分配,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總之,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深耕教材蘊藏的教學資源,將教師的教學智慧、教材編寫者的匠心和學生智慧有機結合起來,讓課后練習成為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腳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