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韶華 徐香丹
(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語專業(y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日益凸顯。外語專業(yè)的師生擁有更多與世界交流對話的機會,承載著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重責,因此將思政教育合理有效的融入外語專業(yè)的課堂中,在夯實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之上,提升年輕學子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就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以高校外語專業(yè)必修課日本文學史課程為例,探討圍繞文化自信開展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實施路徑,力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發(fā)揮好該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以燕山大學日語專業(yè)課程設置為例,日本文學史為專業(yè)必修課,開設于第五學期,共計32課時2學分,先修課程為基礎日語、日語試聽等。作為高年級專業(yè)理論課程,承載著對學生進行了文學及美學啟蒙的作用。但客觀來看,現行日本文學史課程與思政結合相對滯后和薄弱,其現狀及原因分析如下:
現有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目標,側重理論及具體知識的輸出,在宏觀層面著重要求學生掌握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提升文學及美學意識;在微觀層面通過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品鑒,拓展學生的專有詞匯量并提升對古典語法的理解和駕馭能力,進而潛移默化的提升日語專業(yè)學生以“聽說讀寫”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筆者認為,重能力培養(yǎng),輕思想引導是其主要問題。教學目標中缺乏明確的對思政理念進課堂的要求和引導,實際教學時無綱可循,就會陷入教師專注于傳授知識和技能,而無暇培養(yǎng)學生的三觀,即陷入“教書不育人”的怪圈。這無疑與“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才兼?zhèn)涞目缥幕浑H人才”的外語類高等教育要求相違背。
燕山大學的日本文學史課程主要選用大平浩哉著《日本文學史要》(有朋堂.1973)為教材,以《日本文學史敘說》(加藤周一.1986)等為輔助教材,使用日本學者編纂的原版教材對學生日語能力提升的價值不言而喻,但其中可用于思政拓展的元素寥寥無幾,在培養(yǎng)年輕學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方面,無多助益。
其次,日本文學史課程共32課時,需涵蓋上代、中古、中世和近世四個文學版塊,涉及重點文學作品幾十部,原文賞析二十余段。按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一些內容受課時限制只能點到即止,思政類拓展更是難以實施。
鑒于高年級理論課的課程屬性,以及課時有限的現狀,現行日本文學史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課程進度,緩解理論知識過多與課時受限間的矛盾。但學生缺少課堂參與感,難以調動主觀能動性,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均受限制,不利于獨立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完善人格的構建。
加之現行考核方式以閉卷筆試為主,過程考核成績不超過總成績的20%,學生們大多采用課上聽一聽,考前背一背的消極應試方式。該種單一應試型評價機制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重知識而輕能力,與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體系相違背。
首先,外語教育有必要被賦予宏偉的政治內涵。隨著世界經濟高速發(fā)展,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傳統(tǒng)的應用技能型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培養(yǎng)“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社會主義外語人才,樹立外語人才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成為現階段的重中之重。
其次,外語專業(yè)在整個文科大環(huán)境中具有特殊性,而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因素,日語在外語大環(huán)境中又具有特殊性。日語專業(yè)的學生更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建立牢固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關。文學史即民族史、國家史。依托日本文學史課程,多維度的提升年輕學子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勢在必行。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之間兩千多年的往來史中,截止到十九世紀中葉,均是日本全面向中國取經借鑒的歷史。隨著中國接納來自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入宋僧等求學團體,我國的文字、宗教、文學、老莊思想等向日本全面輸出,日本的文學、語言等方方面面都蘊含著中國元素,各個領域都被打下了中國印記。
鑒于此,秉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把握已來,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理念,依托日本文學史課程,深入淺出的介紹各個時代中國元素對日本的指導和影響;以點面結合、多方聯(lián)動的方式,潛移默化的滲透多維度的文化自信和開放型的思維能力;開闊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視野與見識,培養(yǎng)年輕學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便具有了現實層面的可行性。
加之,在日本文學史課程中引入文化自信視點,也在客觀上滿足了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歸屬需求。內外因相輔相成,使得“文化自信”扎根于日本文學史課程既必要又可行。
在2016年12月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調效應”,明確了思政教學不應局限于政治理論課,而應擴展到所有課程;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在專業(yè)教育課程方面,應深度挖掘提煉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為高校的專業(yè)課程指明了課程思政的明確方向。
因此,日本文學史課程,應在原以知識傳輸為主的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秉承“立德樹人”的戰(zhàn)略核心,致力于知識、能力與人格素養(yǎng)相結合的全人教育,既要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又要夯實其中國情懷,從而使這些新時代國際化高級外語人才,同時也能勝任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我校日本文學史課程為例,通過在1上代、2中古、3中世和4近世四個版塊中加入下述14個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見表1),以宏觀引領和微觀滲透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多維度的提升年輕學子的文化自信,激發(fā)其愛國情懷;進而實現思政元素反哺專業(yè)知識、全面提升日語專業(yè)學生文學、文化素養(yǎng)和家國意識;既要扎根中國大地、厚植華夏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又要借鑒汲取世界各民族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和最佳實踐,不斷擴展人類的知識疆域和理論邊界。
表1: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及時間分配
3.2.1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和考核方式
為解決課時受限、教學及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本課程的授課及考核方式以線下為主,結合線上資源,靈活運用學習通系統(tǒng)的互動功能。
線下教學: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采取課堂講授式、師生互動式、專題研討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沿襲上古、中古、中世、近世的文學史脈絡,由教師將概念講清楚、理論講透徹,融思政元素于細微之處,引導學生廣泛涉獵、深入思考、獨立發(fā)言,逐層加深文化自信。其中專題研討和個人發(fā)言計入平時成績。
線上輔助:由任課教師將上述14個圍繞文化自信展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編輯整合上傳至學習通系統(tǒng)、給出相應子命題、并推薦相關閱讀書目、論文、影音資料等,供學生自主選擇其一(也鼓勵學生在授課范圍內自主選題并互相推薦相關書目及資料),完成5分鐘每人次的視頻發(fā)表并上傳至學習通系統(tǒng),計入平時成績。
通過上述方式變封閉式、灌輸式課堂為開放式啟發(fā)式教學;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并豐富其來源,同時弱化筆試試卷中死記硬背型客觀題的占比,調整為分析、論述類綜合性題目,從而實現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考核環(huán)節(jié)對思政教學的全覆蓋。
3.2.2 厚積薄發(fā)完成教材建設
本課程擬響應新文科建設的號召,依托3至5輪一線教學實踐,逐步完善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政教學體系,編寫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三個面向”為指導的適合21世紀的高質量《日本文學史》教材,在教材中體現中日兩國文學精髓有機融合,適當增加體現中國優(yōu)秀文學、中國特色思想對日本文學產生影響的素材,強調古典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選擇外語就是選擇了一種責任。如何在國際舞臺傳播中國話語,如何在世界面前樹立中國形象,如何在全球化進程中彰顯中國力量,這是每一個外語人應該畢生思考的問題。筆者僅作為一個一線日語教師,以日本文學史課程為例,探討其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實施路徑。以期拋磚引玉,與各位同仁前輩共同完成時代賦予外語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