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文字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和基礎,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載體,所以識字寫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目前學生正確使用漢字的情況令人擔憂,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作業(yè)中的錯別字現(xiàn)象十分普遍,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如何減少學生的錯別字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漢字;錯別字;課堂教學;策略
學生出現(xiàn)錯別字不僅與自身認知特點、學習態(tài)度有關,還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漢字的特點有關。在學習漢字中,教師一味地講解往往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也不會好。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就必須在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下功夫,設置一些活動,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使學生更有趣地學習漢字,更正確的書寫漢字。
一、追根溯源,形象引導
漢字是一種圖形文字,具有象形的特點,往往以形表意,因而漢字字形能夠產生巨大的聯(lián)想作用。但是現(xiàn)在使用的漢字大部分都是簡化漢字,有的漢字字形已經不具有古漢字象形的特點,簡化的筆畫使得字與字之間的形體越來越相似,增加了學生理解漢字字形的難度。但無論形體如何變化,古人的造字意圖不會改變。因此對漢字字形的學習,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把握古人造字意圖,借助該字原有的形態(tài)(甲骨文、金文),利用其象形的特點,分析漢字演變的過程,從而掌握該字的字形。
據統(tǒng)計,在《2011年版課標》規(guī)定的2500個常用漢字中,有226個屬于象形指事字1,如“人、羊、田”等,這類字非常適合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有教師在講解“羊”字時,便從古人造字說起,向學生展示“羊”字從甲骨文()到篆文()再到正楷(羊)的字形演變過程,引導學生將“”與現(xiàn)實中羊的角聯(lián)系起來,通過追根溯源將“羊”字形象化,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形象記憶,不僅如此,還幫助學生有效辨別“羌、美”等易混字形。
二、圖文結合,編寫故事
將漢字的學習與中國古代文化結合起來,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實物等直觀教具進行識字教學,也可以穿插一些歷史的故事、圖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漢字以及漢字所蘊含的中國歷史文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漢字的學習。
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莉在《漢字王國》一書中對漢字的講述并沒有采用非常專業(yè)的術語而是把每一個漢字當做一個故事來講述,每個故事都會涉及中國歷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學習漢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了解了中國文化,而文化的學習又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漢字。對于有些難理解的詞的學習,如“水龍頭”,教師一方面可以了解關于龍的傳說和神話故事,讓學生知道龍與水有關;另一方面展示水龍頭的圖片和古代龍的形象,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水龍頭的構造就像一只有著長長的身軀并且張著大嘴的龍的形象,這樣學生就能夠理解“水龍頭”這個詞,進而記住字形,也就不會寫成“水籠頭”。
三、對比強化,加深印象
漢字字形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同或近似之處,因此教師在利用字理開展識字寫字教學時還應該進行對比教學,將形相近的字進行比較,找出字形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對不同之處進行強化,以引起學生注意,加深學生的印象。
對于一些寫錯的字,尤其是形近字的區(qū)分,教師既可以利用字體的大小、顏色等強化形近字相似部分或易錯部分,也可以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動態(tài)技術等形成生動鮮明的形象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嫩、懶、嗽”,教師可從部件“攵、負、欠”的對比強化入手幫助學生進行區(qū)分。通過分析部件的古文字,可以看出,部件“攵”同“攴”(,像一只手高舉一把鋤頭或斧子),表示攻擊的意思;部件“負”(,像一個人馱著貝)表示“用肩馱貝而行”;部件“欠”(,像一個人張大嘴巴吹氣)。再結合整字表達的意義進行理解,因為“嫩”所以要保護,攻擊一切破壞力量;因為“懶”所以不愿馱著物品而行;而“嗽”其實就是張口出氣。通過對部件的強化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區(qū)分形近部件,避免出現(xiàn)混用。
四、觸類旁通,聯(lián)想記憶
聯(lián)想法就是在解析漢字時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古人創(chuàng)立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為我們類推聯(lián)想提供了渠道。類推聯(lián)想可分為兩種,一是接近聯(lián)想。即將不同漢字的意義進行聯(lián)想。如“美”字,很多學生在書寫時往往少寫或多寫一橫,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可將“美”分成“羊+大”,尋找“羊”與“美”關系?!懊馈笔敲利悺⒚篮弥?,“羊”在古代也是吉祥的象征,古語有“三羊開泰”之說,并且羊渾身是寶更是得到人們的稱贊,所以肥大的羊也就成為人們的美好愿望。在“羊”與“美”之間進行聯(lián)想,因而也可以減少錯別字。同時利用“羊”的美好、吉祥之意還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以“羊”為偏旁的一類字,如“樣、鮮”。二是相似聯(lián)想。即將漢字與它形態(tài)、性質上相似的實物進行聯(lián)想。如“柳”字,學生經常在寫字時將中間的一撇遺漏掉,因此教師可將“柳”字右邊的“卯”比作柳樹枝條,引導學生想象柳樹枝條在微風中的樣子,微風徐徐吹來,稍細的柳條便隨風飄揚,稍粗的柳條則依然不動,而那一撇則是隨風飄起的細枝條。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加強記憶。
有效糾正錯別字還需要強化識字技巧訓練,將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相結合,在講解的基礎上設計相應的練習來鞏固學生的記憶,養(yǎng)學生的改錯意識,讓學生養(yǎng)成每日一集和每周一計的好習慣,將每天的錯別字進行收集,抄寫在錯字本上,對自己每周的錯別字進行分類統(tǒng)計。然后由教師進行測評,對學生的錯別字進行考查,對學生的錯字本進行評選,以此來激勵學生做到積極糾正錯別字,從而有效減少錯別字。
參考文獻:
[1]柳誠蕊.教育學生糾正錯別字五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10)
[2]盧謙.識字教學科學化現(xiàn)狀與實踐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