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摘 ?要: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好問題能夠扭轉(zhuǎn)乾坤,能夠讓原本寂如一潭死水的課堂蕩起千層浪。對于教育者而言,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展示;對于學習者而言,是一個前進的航標。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拓展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當下語文課堂的提問出現(xiàn)過易過難、問題欠缺邏輯性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課堂提問的六個“度”策略,以達到高效構建初中語文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提問;有效
一、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論語·述而》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钡囊馑际钦f,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顧名思議,學習始于疑問,因而提出問題是教學的起點。一堂好課多是從問開始,思考有多深,課就變得有多順。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師的提問可以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的“思維惰性”和“思維缺席”[1],從而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另外一個方面,幫助學生解決盲目和無序的自主學習現(xiàn)象,一起和學生探討文章的主旨、情感和內(nèi)涵,共生共長,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通過提問,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情況當中得到有價值的反饋信息,以便了解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還存在問題,從而可以優(yōu)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當下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欠缺新穎性
對于提問的方式,大部分教師從頭到尾只沿用一個提問方法,對于同一個問題很少采用多種提問方式,長期以往學生對于這種提問的方式會漸漸麻木和感到乏味,并且上課很容易走神,難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和激發(fā)閱讀興趣[2]。
(二)提問欠缺層次性
對于提問的設計,大部分老師并沒有考慮問題本身的層次性和學生認知的層次性。首先針對問題本身的難度層次而言,如果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由于學生存在著思維惰性和畏難情緒,很可能會“知難而退”,這樣學生的熱情會大打折扣,并且沒有參與感,最后會導致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若是問題太容易,便不會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效果,進而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會受到限制[3]。然后是學生認知的層次性,大部分老師很少會在語文課堂的第一節(jié)課對班上同學的知識、智力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做一個簡單的問卷調(diào)查,以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從而進行因材施教,處于同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特點既有共性之處,也有不同之處[4],教師如果只將教學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績好的同學上面,而忽視或者藐視那些成績不好或者課堂表現(xiàn)不好的同學,會導致這部分同學失去“自我感”和“歸屬感”,久而久之對待學習會形成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整個課堂也會顯得非常壓抑和沒有活力。
(三)提問欠缺邏輯性
問題缺乏邏輯性指的是一些教師所提出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問題,彼此之間是分割的,沒有聯(lián)系之處,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不具備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對于課文的理解和閱讀沒有絲毫幫助,是一種空問和亂問,教師的提問如果不能有效發(fā)揮引導作用,只提出問題不解答問題或者說不進行有效指導和引導,在問題和回答之間,缺乏交流和推理,會造成學生難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構建合理的問題軌跡和思路,整個課堂活動會變的隨意和散漫,并且很難形成高質(zhì)量且有自身獨特理解的答案。
(四)提問欠缺變通性
現(xiàn)今,一些語文教師會在課前準備好提問的問題,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由于同學的思維比較跳躍,并不會沿著老師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所回答的答案并不是老師心目中的標準答案,如果老師沒有靈活進行處理,會挫傷同學的積極性,限制同學思維的啟發(fā),而且整個課堂會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局面。
三、有效提問的六個“度”
(一)把握難度
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難度”,課堂問題的設計除了要符合教材的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原來的知識儲備,并且符合學生的想象能力,努力做到所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能夠著果子,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比如教師在講到《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如果提問學生如何看待孔乙己這個人物?可能課堂會陷入沉默,這個是時候可以把這個大問題化解為一個個小問題:(1)孔乙己偷了什么,為什么要偷?(2)孔乙己偷的結果怎樣?(3)作者寫孔乙己偷的意圖在哪里?(4)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經(jīng)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原來的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加深對于課文的印象,以便學生更快的理解課文主旨。
(二)巧設梯度
教師在課堂進行提問時,要盡量規(guī)避亂問和空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顯到深入、由簡單到復雜、層層推進。并且提高問題的邏輯性,使學生可以有序合理的進行思考。比如對《再塑生命的人》可以設計三個問題,第一是“課文為什么選擇這三個故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選材的典型性問題;第二是“在這三個問題中,同學們喜歡哪個故事,為什么?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每個故事背后的寓意;第三是“在這三個故事的排序能否轉(zhuǎn)換?”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寫作上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有層次性的提問,就像爬樓梯一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巧選角度
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應該在同學們感到 “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引導學生轉(zhuǎn)換角度看問題,突破認識的局限,實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比如《背影》中的“月臺買橘”這一重要的橋段,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在父子送別過程中發(fā)生的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一個事情”這樣就能夠順理成章的進入到對這個深藏父愛的背影的分析中,一來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父愛,也為同學們進行下面的分析工作進行鋪墊,能夠讓同學們很快進入到這一情景中[5]。
(四)增加跨度
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如果你不改變問問題的方式,你永遠都不會成功”這給教師的啟示是要轉(zhuǎn)化思維,設計一些具有思維跨度,發(fā)散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訓練多角度提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比如在教學《背影》時,可以提問學生:“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否可以用眼睛來替代背影對父愛進行刻畫?”因此在提問時既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也要注意答案的開放性,課堂氛圍要輕松,要讓每個同學都能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五)獨創(chuàng)亮度
問題的亮度體現(xiàn)需要教師在文中的異樣處設問,比如與事實矛盾或前后矛盾處,具體來講,就是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盲區(qū)和薄弱的地方,在這些“模糊點”即學生閱讀過程中似懂非懂的地方,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diào)和語言風格等,比如魯迅先生的《風箏》,可以提問學生“故鄉(xiāng)已是二月春,作者的環(huán)境描寫是怎樣的?這樣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采用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表達自己無可把握的悲哀的心境,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深刻的認知體驗,迸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為下一步深入的思考進行準備。
(六)控制時度和量度
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學生的注意力最多保持25分鐘,因此教師對課堂所提出的問題,應該精心準備,問題的設置要疏密有致,張弛得體,加強對進程的把握,對提問時間進行科學分配,一節(jié)課提問的時長不宜長于8分鐘,問題的數(shù)量不超過5個。教師要根據(jù)課文題目,段落大意,經(jīng)典語句,將難點和重點問題設計成若干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意識。
結語
總的來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教學效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效提問的關鍵首先是教師需要吃透教材,其次是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和學習水平,最后是需要學習和掌握課堂提問技巧,只有設計出精彩的問題,才能碰撞出思維的浪花。
參考文獻:
[1]陳蓮花 教育教學論壇.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技巧探究[J]. 2011,(13):147-147.
[2]竇冰,蘇政波 教育教學論壇. 對中職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提問技巧的研究[J]. 2015,000(024):239-240.
[3]劉慧,王心雨 讀與寫.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2019,(6):0226-0226.
[4]葉廷碧 讀書文摘. 語文課堂中巧設提問的設計藝術性探討[J]. 2019,000(006):1-1.
[5]王美 現(xiàn)代語文.問課堂教學那得清如許?——中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探析[J]. 2016,000(00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