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欽, 楊永舉, 張齊鵬
(南陽師范學院 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為大力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2010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這既是黨和國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人才的戰(zhàn)略部署,也是推動教育發(fā)展改革、全面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保障措施[1]。十多年來,“國培計劃”對教育教學發(fā)展和建設的成效逐步得到體現(xiàn)。傳統(tǒng)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日益深入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得到改進,課堂整體教學質量逐步提升;教師教學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研究是“國培計劃”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這有利于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國培計劃”實施的現(xiàn)狀,對改進培訓工作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根據(jù)南陽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小學數(shù)學“國培計劃”培訓的調研材料,探究“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調研內容。為了使調研具有針對性,我們依據(jù)教育部“國培計劃”考核指標體系,結合我校實際狀況,制定調查表,確定訪談內容,主要涵蓋學情診斷、課程設置、校本研修、跟崗研修、班級管理、培訓資源、訓后指導等。
調研對象。我校已結業(yè)的“國培計劃”小學數(shù)學項目參訓學員及參與培訓工作的縣教研員、管理人員和培訓專家以及國內從事“國培計劃”研究的專家等。
調研途徑和方式。(1)問卷調查和走訪。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回收率達90%。為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還隨機抽取了30位參與培訓項目的學員、15位縣教研員和6位培訓專家,共51人,對他們進行了訪談,收集對培訓的意見和建議。(2)組織研討。召開了2次由十多位國內研究“國培計劃”的專家和授課專家等參加的研討會,3次由我?!皣嘤媱潯惫芾砣藛T、授課教師和南陽市縣的一線教學名師參加的討論會。(3)查閱文獻,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國培計劃”和“存在問題”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上檢索到相關論文65篇,如尹春杰等的《“國培計劃”教師培訓項目申報及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2]、于娜的《教師在職培訓存在問題及其對策探析——以鄂西北H高?!皣嘤媱潯表椖繛槔穂3]、王彩琴等的《“國培計劃”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中的主要問題及歸因》[4]、閆建璋等的《山西省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山西師范大學“國培計劃”為例》[5]、張萍的《高師院校實施“國培計劃”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6]等。
在問卷調查、走訪、召開討論會和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在課程設置、團隊建設和組織教學等工作中的實際情況,歸納出“國培計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訓前“診斷分析”分為參訓學員對自我教育教學水平的診斷和他人對參訓學員的診斷,是開展培訓前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診斷結果作為判斷參訓學員培訓需求的依據(jù),也是合理設置培訓課程的重要參考。訓前“診斷分析”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培訓的實效性。調查結果詳見表1。
表1 教育教學狀況診斷統(tǒng)計表
根據(jù)表1可知:“自我診斷”和“(本單位)他人診斷”中“敷衍了事”的占比分別是40.7%和55.2%,“國培專家診斷”中“反映了客觀情況”的占比是22.2%,由此說明了“需求診斷”結果與事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51位受訪者中,有48人認為訓前“需求診斷分析”非常有必要,但“自我診斷”和“他人診斷”難以反映真實的情況。造成訓前“診斷分析”不夠全面和準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1.學員和學員單位對訓前“診斷分析”重視不夠。學員在思想上沒能認識到“診斷分析”的重要性,從而,在行動上對“診斷分析”調查表填寫不認真,沒能真實反映學員實際狀況;學員單位對“診斷分析”也不夠嚴肅,抱著應付的態(tài)度,難以反映學員的真實需求。因此,導致了承訓單位根據(jù)診斷分析制訂的培訓方案與培訓學員的實際需求不能完全相符。
2.因前期“診斷分析”不準確,導致專家得出的結論也不準確。專家診斷分析采用的形式是先查閱學員的“個人診斷分析”和“單位對學員的診斷分析”,再深入學校聽取學員的匯報等,然后對學員的需求進行診斷分析,并在集中培訓結束后,對每個學員給出“藥方式”的改進措施。專家在不了解或獲取的“個人診斷分析”和“單位診斷分析”是錯誤信息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自然就不夠準確,或僅能聚焦局部問題而針對性不強。
除了因訓前“診斷分析”不夠全面和準確而導致課程設置偏誤之外,還有派送來的學員不符合項目設定的要求。每個培訓項目都有特定的培訓對象,或者說每個培訓項目都是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員而設定的,但是實際參與培訓的學員常常難以達到項目預先設定的要求??h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參訓學員的學校領導考慮到本單位教學工作的實際困難,對待訓學員的遴選不夠嚴肅,派送來的人員常常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師或不能上課的后勤人員或“培訓專業(yè)戶”。而承訓單位對學員的審核權有限,同時,為了達到教育廳要求的報到率等,對不符合培訓要求的學員又不能夠退回。遴選的部分學員不合格幾乎成為“國培計劃”工作的沉疴頑疾,導致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即使送來的學員符合培訓要求,很多學員也因牽掛學生或擔心考試排名下降等原因而無法安心學習,出現(xiàn)請假或曠課現(xiàn)象。問題似乎出現(xiàn)在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小學,但是主要根源在于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之間協(xié)調與溝通不暢,配合不默契,缺少頂崗教師替代培訓學員,以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督促不夠。
培訓工作重點圍繞課程設置、實效評估、團隊組建和服務管理四個方面,其滿意度情況見表2。
表2 四個重要方面學員滿意度統(tǒng)計表
由表2可知:總體上,學員對“培訓課程”“培訓效果”和“培訓專家協(xié)作”三個方面是認可的,“滿意”和“比較滿意”兩項加起來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58.9%、68.9%和68.9%。但是“不滿意”的數(shù)據(jù)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分別是26%、18.9%和23.7%。在培訓內容上,學員對“數(shù)學專業(yè)教育教學知識”的不滿意度為30.9%。這說明還有很多工作有待于我們去完善。在51位受訪者中,有46位對“培訓效果”和“培訓專家協(xié)作”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造成學員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課程設置與學情診斷結果及學員需求有差距。所設置的教育教學類專業(yè)課程與學員的實際需求還有一段距離,尤其是按照學員的學情而需要分層分類設置的課程開設不足,以致所開設的課程針對性不強,難以全面兼顧。培訓課程求大求全、粗放性明顯,未能聚焦若干主題作精細化探究,與兄弟院校同質化程度較重,特色不顯著,難以滿足學員對教育教學科研的需要。
2.高校專家講授的理論與學員的需求有差距。培訓團隊主要由高校專家、市縣教研員、一線教學名師等組成,培訓模塊豐富,培訓重點也非常明確,但各層次的授課教師共同協(xié)調較少,很多培訓內容條塊分割,片段化、零散化嚴重,無法形成有機整體。來自一線的小學教學名師和教研員主導的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課堂教學觀摩、研課磨課和評課等專題活動,普遍深受歡迎,但是缺少理論上的引導,很多方面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沒有在理論上進行深入探究。高校教育教學專家在這方面又參與不夠,難以給予理論指導。專家講授的最新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與基層一線的教學實際契合度不高,難以接地氣。很多學員渴望與高校專家交流教學和教研方面的困惑,為學到的最新教育教學理論找到推行的方式或實例驗證,但是這一需求在培訓中未能實現(xiàn)。此外,培訓專家來自全國各地,學術觀點迥異,所傳授的理論也使得正處于困惑中的學員無所適從。
南陽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承擔“國培計劃”任務已有十多年,在專家、教師等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開發(fā)并儲備了較豐富的優(yōu)質資源,有專家精品課程近40套、學員磨課研課精品視頻近100套、優(yōu)秀學員成長案例400多份、優(yōu)秀學員的數(shù)學故事和心得2000余篇。對這些資源利用的學員評價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40%以上的參訓學員對“精品課程”“精品課例”“優(yōu)質課”“成長案例”等培訓資源的利用都“不滿意”。在51位受訪者中,有50人認為培訓資源的利用率極低。由表2可知:學員對“培訓管理”的“滿意”和“比較滿意”兩項加起來所占的百分比是63.7%,總體上是認可的,但是“不滿意”率也達到11.5%。學員對“訓后指導”滿意度較低,僅為37.9%。認為微信群、QQ群等交流軟件能夠發(fā)揮訓后繼續(xù)指導功能的認可度也不盡如人意,僅為39.9%。對“訓后課題研究指導”的不滿意度為40.6%。
表3 利用培訓資源的滿意度統(tǒng)計表
承訓院校對校內培訓一般都能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訓后的網(wǎng)絡研修常常難以維繼。網(wǎng)絡研修中,高校需要聯(lián)系和安排專家指導學員學習以及學員訓后自學。因為一線教師一般教學任務很重,還有家庭和社會事務,難以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網(wǎng)絡研修中去;網(wǎng)絡研修指導專家也因為精力有限和高校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而導致線上研討效果不佳。有時,還會出現(xiàn)個別學員弄虛作假的情況。也因為缺乏優(yōu)質課程、優(yōu)秀專家學術講座等課程資源供學員訓后自學而導致學員自學沒能真正地進行,抑或即使有優(yōu)質課程資源而因沒能建立起網(wǎng)絡平臺,難以供給學員而不能發(fā)揮出課程資源在網(wǎng)絡研修中的作用。
培訓的實效性是關系“國培計劃”工作成功與否的核心問題?!皣嘤媱潯痹u估專家檢查培訓材料和實地視導、參訓學員匿名評價、第三方評估、承訓單位自評等常規(guī)性評估方式在評價承訓單位服務意識和工作熱情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所選評估參數(shù)不全面,隨意性大,對培訓目標落實情況無法量化,對“國培計劃”實施成效的精準測評無能為力。
“國培計劃”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單純依靠高?;蚪逃姓块T都難以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高校在申報項目的前期調查“診斷分析”中,只有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夠深入教學一線真實地了解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才能制訂出符合培訓學員需求的課程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只有在高校選派優(yōu)秀的師范專業(yè)準畢業(yè)生幫助小學解決頂替參訓教師的基礎上,各小學才能派送出符合培訓要求的學員,學員也才能夠安心參加培訓。要做到以上幾點,就需要省教育廳明確高校和待培學員所在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和義務,促使雙方更好地溝通與協(xié)作,發(fā)揮“國培計劃”在全面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人才隊伍和推動教育發(fā)展改革、全面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助“國培計劃”之力,搭建培訓、教研一體化的教師發(fā)展平臺,構建多方合作交流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培訓的效果。依托承訓單位,組建和培育由外請的高校專家、一線優(yōu)秀教學名師和教研員、承訓單位及其實踐基地的專業(yè)教師共同組成復合型的專家團隊。該培訓團隊既要有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又要熟知小學學科教學現(xiàn)狀,從而具有理論引領與解決教育教學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統(tǒng)籌承訓高校教研室的職能和資源,確定專業(yè)教師對學員的學科教學直接負責,引導學員利用課程資源、專家資源、科研資源以及優(yōu)秀學員資源等。承訓高校要加強與校外協(xié)作單位,如實踐基地和縣市教師發(fā)展中心等合作,搭建教師發(fā)展平臺,安排學員實踐鍛煉。通過實踐,驗證培訓專家的教育教學理論,提升學員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以教師發(fā)展平臺為依托,以課題研究為紐帶,打造特色培訓和品牌培訓項目,讓地方名師在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有效銜接的實踐中脫穎而出,最大限度地擴大培訓的輻射帶動效能,服務于國家基礎教育。
師范類高校是培育青年教師的搖籃,其教師擁有較強的基礎教育理論和素養(yǎng)。參與培訓鄉(xiāng)村教師隊伍,提升其整體素質,既是師范類高校的社會責任,也是其專業(yè)、學科建設的需要。這體現(xiàn)了高校在政治性與學科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方面的統(tǒng)一。鼓勵高校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教師到小學去掛職鍛煉,參與小學的教學和管理,把基礎教育教研理論與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這樣,高校教師既有理論知識,又有了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承訓高校采取措施,鼓勵這類教師參與并融入“國培計劃”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來,組建培訓團隊,可以深入推進“國培計劃”教育教學課程的改革與研究,使得培訓內容更接地氣,贏得培訓學員的歡迎,增強培訓效果,促進基礎教育的發(fā)展。
“國培計劃”實施已有十多年,承訓單位的培訓資源已經(jīng)很豐富,建立跨校、跨地區(qū)的電子課程資源數(shù)據(jù)庫或者資料中心已具備了可行的條件。由國家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把各高校的優(yōu)質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優(yōu)秀專家學術講座等課程資源統(tǒng)一起來,建立全國或全省共享的“國培計劃”資源庫,并不斷地培育和更新,作為培訓專家和中小學教師共同分享的平臺。這樣,就能更好地利用優(yōu)質課程資源,方便廣大學員學習借鑒,也可以讓優(yōu)秀的培訓專家從雷同的學術講座、專題報告中解放出來,解決培訓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收益率低、重復制作浪費嚴重等問題。制定“國培計劃”精品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的措施;組建學員集中培訓后的專家指導團隊,采用學員自學和專家線上指導,開展教學研討,解決一線教師的困惑,形成線下線上長期穩(wěn)定的互動交流模式等,使得訓后的網(wǎng)絡研修、影子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承訓單位的客觀自評能夠接近真實狀況,是上級主管部門評估工作的有益補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夠使得培訓單位及時推優(yōu)糾錯。自評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寫出內容涵蓋面廣、具有豐富調查數(shù)據(jù)的“國培計劃”調查報告,然后利用宏觀或微觀數(shù)據(jù)分析,量化成效狀況,從而使培訓實效評價更趨精準化和科學化。王嬌嬌提出了“五層面、全方位”的實效自評模式[7],王煉的《“國培計劃”質量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以2013年S大學“國培計劃”中西部骨干教師項目為例》[8]對“國培計劃”自評工作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南陽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利用數(shù)據(jù)和模型對培訓作實效性評估,能夠揭示隱藏在客觀數(shù)據(jù)背后的規(guī)律,克服“國培計劃”實效評價的主觀性、隨意性、表面化等缺陷。
深入探究“國培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對總結培訓經(jīng)驗、改進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有著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對加快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發(fā)揮“國培計劃”的示范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具有參考價值。本文主要研究南陽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承擔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培訓的成效,通過問卷、調研、訪談、討論等多種方式對培訓方案的制訂、培訓課程的設置、培訓專家團隊的組建、培訓的效果和評價等作了一些嘗試性的探討,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并分析其成因,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們的研究范圍較為狹窄,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有失偏頗,應對策略也有可能難顯實效。據(jù)筆者所知,我省“國培計劃”項目的實施大同小異,以南陽師范學院小學數(shù)學培訓為例所得出的結論對其他高校的培訓工作也能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