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美
隨著中學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學生一般是粗淺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讓他們進行深度的閱讀。因此,教師應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將重點從字詞句中轉移出來,帶領學生通過細讀深入感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從而加強學生的閱讀深度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所謂的文本細讀視角,指的是以具體的語文閱讀文本為中心,通過對文本的文字進行細致的分析,以此來帶領學生領會文章語境與作者的寫作意圖。通俗來講就是通過細細閱讀文章,將文章真正讀懂、讀透。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細讀只是必要的途徑,但是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需要由教師來另行設計。如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或者擴展閱讀內容等方式,來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達到提升學生文本感悟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細讀環(huán)節(jié),增加閱讀形式
為了使文本細讀視角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更加具有效率,教師有必要精細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當前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無意中就將自己的閱讀思維偏向如何面對應試教育,而忽略了對文本本身思想情感的挖掘。除此之外,有時候學生也無法在課堂上跟上教師的思路。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教師都應將閱讀教學的過程慢下來,使課堂內容精細化,爭取保證閱讀的質量,而不是閱讀的數量。
除了精化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外,教師還應增加閱讀教學形式,以此來提升學生挖掘文章內容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來為學生營造符合閱讀文本氛圍的情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教師還應將閱讀與生活聯系起來,加強學生的認同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感,對文章進行感悟。只有這樣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來提升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二、朗誦閱讀文本,掌握整體層次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前提就是讀。這里的讀指的不是默讀,而是朗讀。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開口朗讀,通過朗讀的方法,將自身的情感與作者達到高度共鳴,然后才能理解作者想在文章中具體表達怎樣的意義。但是單純的朗讀只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因此教師不妨讓學生在精細朗讀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適宜的畫面或音樂。
例如,在學生閱讀《海燕》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播放了海燕在狂風暴雨下倔強飛翔的視頻,并配上激昂的音樂,以此來提升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朗讀。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閱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來進行豐富多彩的形式變化。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文章《春》《濟南的冬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配音,然后在大家面前進行朗讀;而其他學生通過這樣的示范性朗讀,將會進一步感受到文章帶來的意義和震撼。
三、細讀閱讀語言,走進作品內容
對于文本細讀視角來說,仔細進行文章語言的閱讀,以此來走進作品的內容是最重要的一步。文章中的語言不僅能引導著文章劇情的發(fā)展,而且還能夠體現出作者本人的情緒,甚至當前的寫作環(huán)境等等。文字都是作者經過千錘百煉才寫下的,因此每一句話都值得學生去用心揣摩,仔細品讀。
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重點語言細讀:首先是文章中的對話。對話代表了人物的直接情感,而有些對話中的語言看似沒有邏輯,但卻包含著作者別出心裁的情感創(chuàng)意。因此學生應該對這樣的對話進行聯系上下文精讀,同時在腦海中設想當時的情景以及人物的表情語氣等等,以此來進行深入感悟。其次是文章中的景色描寫。很多時候作者進行角色描寫就是為了襯托當前人物的心情,以及對劇情的發(fā)展有所渲染。因此學生有必要對這樣的檢測標準進行細讀,以此來輔助理解當前文章的具體含義。除此之外,像這樣的語言場景運用還有很多,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精讀每一句話,并聯系上下文,以此來實現真正的走進作品內容。
四、細品內容變化,領悟作品內涵
對于具備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文章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品讀前后的差異,以此來掌握閱讀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學生應該通過語言文字的變化來體會當前閱讀中人物的具體變化,進而引申到作者想表達的情感變化。通過對作品中前后人物的精神變化、語言變化、動作變化、外表變化等進行對比,抓住這種變化之間的矛盾深入分析,就可以從中看到作者的核心思想。
例如,在學習初中課文《孔乙己》時,學生通過細讀文章,可以很明顯的看見,在文章剛開始時,孔乙己出場時穿著長衫,喝酒還要配一碟豆,將自身與他人劃清界限,一副自命清高的樣子;而在文章結束時,他與眾人別無兩樣,也是只喝一碗酒,并且穿著破夾襖,同時也在他人取笑自己時不加反駁。這樣的精神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再次進行文章細讀,發(fā)現是當時丑惡病態(tài)的社會制度所導致孔乙己產生這樣的變化。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批判當時丑惡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現象。至此,對文章的理解就已經抓住了整體核心,這對接下來進行分段細讀有著重要的幫助。
五、同類文章閱讀,展開學生對比
雖然初中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文本細讀進行深入的文章研究,但是教師應該了解到當前學生的思維如果只限定在一篇閱讀文章之內,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語文閱讀時間有限,因此教師應該考慮一種在不追求速度的情況下,將有限的時間實現閱讀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教師可以選擇與當前閱讀文章內容相近類型的閱讀文章,通過讓學生同時細讀兩篇文章內容,以此來通過對比實現自身閱讀理解的提升。
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文章《背影》,教師可以選用課外文章《臺階》來進行對比閱讀。而學生通過細讀之后,發(fā)現兩篇文章都是以父愛為主題的,兩篇文章的視角也非常的相似,但是經過了細致的閱讀,學生發(fā)現兩篇文章還是存在著不同之處的。比如《背影》中的父親是一種慈父的形象,他默默為孩子做出奉獻,并且不善言辭;而《臺階》中的父親是一個堅強倔強的父親,他有自己的志氣,并且對待孩子也是比較嚴厲的。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閱讀,學生發(fā)現《臺階》中的文章主題就是屋子的《臺階》,《臺階》越高地位越高,側面體現了父親對家庭的責任;而《背影》中的主題就是父親買橘子,通過買橘子時的動作來體現出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至此,學生完成了更加深層次的閱讀理解,提升了自身的閱讀感悟能力。
六、通過文章留白,展開學生想象
留白,是藝術作品中一種常見的創(chuàng)作手法,目的就是在作品中有意識留下相應的想象空間,以“空白”為載體,達到渲染豐富而引人入勝的意境。
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是對閱讀理解進行升華的重要手法。實際上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都是不完全一樣的,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不妨將有些文章中的留白剝離出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創(chuàng)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個人物,結合文章內容展開人物的后續(xù)遭遇想象。
例如,在教學《故鄉(xiāng)》一課時,讓學生細讀文中有關閏土這一人物的語言描寫部分,通過學生的仔細閱讀后,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無論是少年閏土,還是中年閏土,他與作者的對話中總有很多省略號——“空白”。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這樣合理的想象機會,對這一人物的語言描寫情節(jié)進行補足,以此來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視角是十分有效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朗讀入手進行文本細讀,通過閱讀對文章的段落進行整體掌握。然后進行分段細讀,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文章情感。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同類型文章對比以及觀察文章內容的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法,來展開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領悟文章的真正內涵。最后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想象,以此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