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蕓
(寧夏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新形勢下,抓住“互聯網+教育”熱點,充分利用各種高新技術手段,借助“學習通”平臺,開展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是我們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2-3]。
“房屋構造與識圖”課程是高職院校工程類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它對學生的繪圖能力和識圖能力要求較高。借助互聯網+的趨勢,為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形成新的教學模式。筆者對我院2018級房產班、物業(yè)管理班和2019級物業(yè)管理班隨機選擇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94份。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大部分同學對課程的意義和作用有著較清晰的認知,大部分同學都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針對現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54.26%的同學認為無法滿足其學習需要,有40.43%的認為基本可以滿足,只有5.32%的認為可以滿足。主要原因是因為受實訓條件和生源中文科生和女生居多,存在空間思維較弱、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較差、教學模式過于單調、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等影響,使得學生在構造認知和識圖方面比較欠缺。因此,高職“房屋構造與識圖”課程不能采用傳統(tǒng)的本科院校工科類方法去進行教學,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性格特點及職業(yè)崗位的要求,探究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模式。
為解決傳統(tǒng)教學的痛點,借勢互聯網+教育,建成具有課程特色的系統(tǒng)教學視頻、資源庫、試題庫、試卷等資源。構建基于課程體系的視頻教學資源,涉及建筑工程制圖基礎、投影基本知識、建筑工程實例圖紙識讀、建筑的構造組成等,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學習資源匱乏的問題,學生在上課之前主動在線上學習視頻,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線上學習中的難點和未理解點,翻轉傳統(tǒng)課堂,形成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的教學模式。
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建立“房屋構造與識圖”課程教學資源庫,采取任務單引領學習目標,教學視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主動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設置線上學習隨堂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隨時檢測,教師可以根據測驗結果,及時發(fā)現學習短板,線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答疑解惑,有側重點的去解決教學難點、重點問題。課后作業(yè)強化學習結果,拓展資源輔助理解多種手段相結合,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充分利用學生碎片化學習時間,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加深課程內容的學習,解決學生課上聽不懂,課后不好意思問老師,從而降低學習效果的問題。利用“學習通”建立教學章節(jié)視頻、線上資料庫、作業(yè)庫、試題庫等,開啟教師引導輔助線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新模式,特別是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數據統(tǒng)計,解決了課堂時間過短,無法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短板問題,突破教學的約束,強化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為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重要支撐。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1)課前探索階段。課前,教師在線上學習通平臺發(fā)布教學任務書,學生查看學習任務,學習相關資料并完成“學習通”平臺章節(jié)資源庫視頻學習。對于教學相關任務及時完成并上傳至“學習通”平臺,教師根據平臺統(tǒng)計數據,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發(fā)出提醒通知,對完成的任務進行查看批閱,收集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難點,儲備教學資源,有針對性的制定課堂教學重點。
(2)課中探究階段。將國學經典和企業(yè)理念引入課堂,培養(yǎng)學生明理、守禮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實現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兼具的培養(yǎng)目標。將平臺積分發(fā)布,激發(fā)學生競爭意識,以提升學生能力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案例引導,對接崗位訓練,有效利用智能軟件解決教學難點。對于裝修主體建筑結構,通過VR全景看房軟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模擬實勘,更好的了解房屋的構造。在學習過程中,搭建實踐學習平臺,在線聯系專家,學生根據工程圖紙自制房屋構造模型,加強識圖和構造結合能力。整個過程形成教師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教學模式。以學生遇到并發(fā)現問題、教師指導并解決問題,師生線上線下互動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自發(fā)探究問題的能力。
(3)課后拓展階段。課后,教師發(fā)布拓展任務,強化學生素養(yǎng)技能。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實際工程,發(fā)布教學圖紙,設置作業(yè)題目,讓學生通過作業(yè),強化學習效果,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理清學習重點,完成作業(yè)強化鞏固學習結果,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除了課程本身的教學資源,教師結合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發(fā)布輔助教學資料,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和學習廣度。
(4)教學評價。評價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習通平臺,實現全過程數據采集和即時評價,系統(tǒng)完成客觀部分評價,主觀部分主要是有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企業(yè)評價對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進行綜合考量。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習通平臺數據分析,及時與成績預警學生溝通,分析原因,采取“2+1”幫提升措施。通過教師線上線下結合指導,同班同學課后監(jiān)督幫助,有效解決學習能力較弱同學的學習問題,提升班級整體課堂參與度及學習效果。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了教學理念,在師生關系上,師生互動式學習,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在教學空間上,從傳統(tǒng)固定教室變?yōu)榱司W絡線上空間與固定線下空間課內課外相結合;在教學評價上,打破傳統(tǒng)的終結評價,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納入了評價體系。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習通”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與實時信息交互,師生互動式教學貫穿在了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全過程,有效提高學生移動化、碎片化學習效果,提升職業(yè)競爭力,并構建課程過程性教學效果評價模型。引領學生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引導高職教學理念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強化專業(yè)核心技能訓練,培養(yǎng)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實現對學生自我管理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