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王玉楠
摘要:聲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顆明珠,在音樂多元化發(fā)展背景下,聲樂可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推動音樂藝術發(fā)展。本文以《風蕭瑟》為例,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結合其藝術風格、整體基調、音色與情感要求等進行聲樂演唱風格分析。
關鍵詞:聲樂;演唱風格;《風蕭瑟》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聲樂藝術是音樂歷史上最為常見且占比很大的表現形式,是生活與藝術的結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聲樂風格涉及面較為廣泛,既有藝術作品本身的意義,也包括演唱者個人風格、大時代趨勢、民族地域特色等,具有深刻的意義。其中,民族聲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民族語言的延伸,同時也體現出不同地域的差異。尤其是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眾的文化需求愈發(fā)多樣化,對聲樂演唱風格的研究也應不斷深入,并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1 聲樂的演唱核心
聲樂演唱是基于聲樂創(chuàng)作的二次創(chuàng)作,是詞曲的再次加工。在演唱聲樂的過程中,應基于創(chuàng)作意義進行完美升華,結合詞、曲、唱提升藝術價值。在演唱時,應了解創(chuàng)作背后的意義,加上歌唱技巧,以專業(yè)手段對其進行詮釋[1]。通常來說,演唱風格是基于演唱者的情感投入,風格可謂是靈魂的花朵,源于生活感知和體悟的差異,因而截然不同。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迥然不同的音樂。如江南地區(qū)的音色更為細膩溫婉,云南少數民族的音色更為明朗歡快,東北地區(qū)的音色則以粗獷豪邁為特點,東北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又有所不同。可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不同與音色不同有關,且認知審美差異的存在,又使各區(qū)域對音色美的欣賞不同。審美作為人類理解世界一種形式,是“形象直覺”。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不斷更迭,在民族的遷徙與融合中,各民族文化漸趨相近,并逐步形成大統一的局面。民族融合使既往審美認知的空間差異被打破,某些距離相差甚遠的地區(qū)也可以形成相似的演唱風格[2]。可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亦可被視為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載體,對現有演唱風格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正趨向于科學化、體系化。同時,在創(chuàng)新民族聲樂風格的過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吸取優(yōu)秀歷史文化。經由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形成更具代表性的音樂文化,從而促進我國音樂事業(yè)發(fā)展。
2 《風蕭瑟》創(chuàng)作背景
《風蕭瑟》由魯迅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節(jié)選自《傷逝》,是抒情心理歌劇,由施光南作曲,王泉與韓偉填詞。在演唱中,施光南以新穎的技法,用音樂形象巧妙地展示出青年暢想、憧憬自由生活的情感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情緒?!讹L蕭瑟》通過描繪涓生、子君這對男女相識、相戀、婚姻、離別的整個愛情歷程,展示了他們在爭取婚姻自由的過程中遭遇的封建禮教摧殘,在爭取自由、美滿生活的過程中經歷了重重困境,但最終迎來的卻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秋風起,樹木瑟瑟有聲?!讹L蕭瑟》作為一個“秋”的選段,是一首詠嘆調。涓生、子君剛剛開始迎接幸福生活,就迎來了重重壓力。子君內心充滿困惑、彷徨與不解,但仍心存希望和幻想,因此發(fā)生了在涓生回歸家庭且放棄她后的人生悲劇,塑造了一個純真柔弱、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接受進步思想,但卻無謀生能力的中產階級女性形象。
3 《風蕭瑟》的演唱風格
3.1 《風蕭瑟》的音樂
3.1.1 曲式特點
《風蕭瑟》為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為作品呈示,作曲家將長音、三連音巧妙結合,以與前方引子形成鮮明對比,并將陳述性的歌聲于高音部進行弱起處理,以靈活呈現子君苦悶、凄涼的處境。第二部分為作品展開部分,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也體現了人物在此刻跌宕起伏的心境變化,既有子君對封建制度的不滿、控訴,也有對內心愁苦的近似哀求的表達,隨后以快速的節(jié)奏表達其迷茫、痛苦掙扎的內心世界。第三部分則以舒緩慢唱進入首尾呼應,于休止過后再現于主和弦上結束,最后以琵音結束全曲,營造耐人尋味的意境,對子君的哀傷與無奈予以揭示。
3.1.2 旋律特點
聲樂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與音樂的緊張性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若想增強音樂的緊張性,演唱者需在音的力度上進行相應變化,以音控制力度[3]。演唱《風蕭瑟》,聲音應具備一定的強度,但同時不可沖動,演唱者應善用腰部橫膈膜的力量,以強有力的氣息支撐,同時要巧妙運用臂腿、腳掌等的力量。如在演唱“你突然襲來暴風雨,把那甜蜜的笑聲淹沒”這句時,演唱者應遵循曲目的旋律特點,以低沉的聲音演唱,由頭腔共鳴帶出聲音,靈活詮釋子君的緊張、手足無措。在力度減弱時,恰可表現子君理想破滅后的那種失落與茫然。從整體上分析,《風蕭瑟》張弛有力,創(chuàng)作者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將音樂風格、形象等體現得淋漓盡致。
3.2 《風蕭瑟》的演唱風格
3.2.1 把握基本音樂元素
施光南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利用了音樂抒情、心理刻畫手法,使音樂于戲劇中得到了有力的彰顯。在《風蕭瑟》中,其充分發(fā)揮節(jié)奏、節(jié)拍的魅力,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為讓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更符合演唱氛圍,在演唱時,要關注樂句節(jié)奏的對比性。在高潮部分,更是精妙地安排了休止符和切分音,積極推動歌曲的情感升華[4-5]。優(yōu)質的音樂可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有利于情感的融入和宣泄。在情感把握上,最突出的是力度強弱,唯有如此才能使音樂的魅力得以凸顯,以取得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此外,旋律是歌曲演唱的靈魂,雖然這一唱段的篇幅較長,但旋律朗朗上口,甚至是以說話的語氣譜寫旋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使演唱與生活更為貼近。
3.2.2 對音色的呈現要求
音樂演唱少不了好的音樂,對于聲樂演唱,音色主要是演唱者聲音中飽含的感情色彩,能否唱出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與演唱者的音色、鑒賞力有直接關系。演唱者不僅應提升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還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演唱技巧,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藝術氣質,以更好地發(fā)出能表情達意的音色,使情感的導向作用得以發(fā)揮[6]。此外,氣息、音準同樣與聲樂演唱呈現出相關性,演唱者需應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法,使自己在演唱時保持氣息的均勻與順暢,進而恰如其分地表達感情。在演唱練習中,應強調男聲e、i母音以及女聲u母音和o、u母音的訓練等。而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可使音色更為飽滿。其中胸腹式呼吸法具有更大的儲氣容量,還可有效地控制腹部肌肉,是當前常用的理想呼吸法。要不斷練習此種呼吸法,以在演唱時運用自如,實現聲音、情感、氣息的完美融合,進而更好地感染觀眾,使其領悟《風蕭瑟》的魅力,并提升對音樂藝術內在價值的認知。
3.2.3 對演唱風格的把握
(1)基于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演唱風格。《風蕭瑟》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因素決定了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因此,在演唱《風蕭瑟》的過程中,應基于歌曲背景把握演唱風格,奠定一個主要的演唱基調。也就是說演唱者應充分考慮到《風蕭瑟》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者想要借此闡明的意圖等,在掌握創(chuàng)作背景的前提下演唱相關句段,可呈現歌曲的風格。如其中“啊,生活啊生活,我為你苦苦地思索”這句,演唱者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節(jié)后,才能更自然和深切地體會對生活的無奈感。
(2)基于整體風格把握演唱風格。聲樂作品有其獨特的風格,對于《風蕭瑟》而言,歌唱者需從整體風格出發(fā)領悟和感受歌曲?!讹L蕭瑟》的音域跨度極大,一詠三嘆,充滿細膩的聲樂韻味和特有的音樂張力,二者的融合能使《風蕭瑟》的感染力更強。在第三小段落“我想虔誠地向你懺悔,卻不清楚自己的過錯”這句話中,對“不清楚自己的過錯”進行重復強調,完美地呈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感情與旋律的結合使情感的抒發(fā)更為充沛。
(3)基于咬字吐音把握演唱風格。在演唱《風蕭瑟》這一高難度的詠嘆調時,氣息非常重要。在歌曲中有大量的長音、連音存在,音域相對較寬,所用篇幅也較長,在演唱中不能隨便換氣。要拖住應唱完的節(jié)拍,規(guī)避喊、炸,應以飽滿的、富有激情的聲音演唱。在演唱《風蕭瑟》的過程中,應從語音入手,確保語音準確、靈活、清晰,從而使觀眾受到最美妙和最直接的聽覺沖擊,通過獨特的旋律清晰地將歌詞傳遞給觀眾。演唱者需利用自己敏銳的觸覺、聽覺進行辨析,把握好音色,即演唱者聲音高低會直接影響音色,因此,其需駕馭好音色,利用好行腔的作用,在演唱時,由高度控制的聲音漸強進入,迅速找到共鳴位置。同時開展咬文吐字風格專訓,結合形體訓練,發(fā)出高質量音色。在咬字方面,務必要準確,但也不能將其咬死。首先,字符要飽滿圓潤,而這需要氣息的支撐,要做到聲音的統一。其次,要字尾歸韻。對于音色音型,要準確、清晰地進行三連音演唱。低音部分,如“我為你苦苦地思索”,雖然旋律呈現較低,但在演唱時要保持高音狀態(tài)與位置,即要真正做到高音如平路、低音如上坡。
(4)基于情感蘊含把握演唱風格。情感是聲樂表演的核心,其不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練,也是曲目自身在意境方面的營造。此外,詞章語言、曲作旋律再美,也是需要借助聲腔來演唱的,因此,唯有賦予聲情之美,才能使聽覺美感得以真正傳達。聲樂中的聲,即藝術化、規(guī)范化的語言表達形式,為演唱者憑借演唱技巧所發(fā)。演唱者在演唱時,需依據曲目蘊含的情感,鍛煉自己的聲音,并駕馭它,以達到以聲促情、以情帶聲的目的。在整個演唱過程中,情感發(fā)揮著導向性作用,要依據思想情感指導氣息、發(fā)聲,進而生成傳遞情感的聲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風蕭瑟》時,應通過語言體現和表達作品中的神韻。要做到這一點,演唱者必須走進人物的內心,將主人公身上發(fā)生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親身經歷,聲音的急緩要契合歌詞的情感。在唱到“那斑斕光彩的理想”時,演唱者應眼中有光,仿佛看到了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希望和期待。演唱“在你怒吼中剝落”的過程中,要回到之前的迷茫與彷徨中。在第二段演繹中,子君祈求秋風、落葉的幫忙,傾訴其人生的艱難和不如意,速度可由慢至快,情緒應隨之不斷高漲,在步步推進中讓觀眾沉浸其中,感知主人公的情緒,體悟其遭遇。在第三段演繹中,旋律充滿活力,速度由緩慢逐漸急促,音樂情緒表現得非常熱烈和激動。在這個全曲的爆發(fā)點,演唱者的聲音務必要飽滿,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其激情、痛苦。演唱者要融入人物的情感中,聲情并茂地進行演唱,將抒情性與戲劇性相結合,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4 結語
一首作品被不同的人演唱,會有不同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發(fā)音技巧、演唱者的情感等均為影響因素,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者,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聲樂的演唱風格不僅僅是發(fā)音、語言,也與演唱者獨特的風貌技術、形體、情感表達等有關,而這些與演唱者的音樂直覺和音樂積累有關?,F代社會提倡“百花齊放”,重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推動下,對聲樂演唱風格的研究可推動音樂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讹L蕭瑟》完美的藝術構思與表現形式,樹立了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形象,且在抒情演唱中體現出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是我國歌劇中不可多得的抒情性與戲劇性高度統一的聲樂作品,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吉美逸.試論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J].藝術評鑒,2016(3):62-63.
[2] 李貝.淺談民族聲樂演唱技巧方法及其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J].北方音樂,2020(2):44,47.
[3] 廖星麟.論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與音色運用[J].黃河之聲,2017(4):85-86.
[4] 韋菁.關于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辯證關系探討[J].北方音樂,2016,36(4):16.
[5] 歐陽蓓蓓.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分析[J].北方音樂,2016(36):17-18.
[6] 彭健敏.淺談歌劇《傷逝》選段《風蕭瑟》演唱分析[J].戲劇之家,2019(6):51.
作者簡介:何穎(1972—),女,吉林長春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聲樂。
王玉楠(1996—),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