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明昌
摘要:明智、承情、實踐,是學習歷史知識可以為學生提供的深度使用價值。初中歷史分為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兩部分,中國古代史占初中生學習的篇幅相對較多。在中國古代歷史的學習中,學生將掌握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確認那個時期的變化和迭代,感受社會變遷和改革的艱辛。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所喚起的是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國家和家庭的真誠奉獻和深厚友誼。本文將從是非觀念、情緒感染、實踐行動三個層面探討初中歷史教育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發(fā)展
初中歷史的學習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入門課。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歷史的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用價值更大,教師不僅要詮釋專業(yè)知識,還要為學生挖掘豐富的歷史積累和情感使用價值。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依靠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來實施與學生愛國精神培養(yǎng)相關的實踐活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一、明辨是非,擺正價值觀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首先要建立在學生自身具有適當價值觀的基礎上。學習歷史知識實際上就是學習一部“是非史”。在歷史的進程中,這些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應有的和事物會一直存在,但違背社會公德規(guī)律的錯誤事物終究會被時代取代,被歷史拋在后面。 因此,要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愛國精神,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樣的情結才合理,怎樣表達家國情懷才有用,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具有什么樣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學生只有對上述現(xiàn)象建立了合理的認知能力,才能完成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
以《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為例,我們黨在經歷挫折后迅速實現(xiàn)了自律,進而探索了一條適合農民起義的道路。改革的艱辛是有目共睹的,我們黨的改革領導人所承受的不僅是軍隊的成敗,還有百姓的死,關鍵時刻也是國家命運的走向。在隨后的改革中,我們黨意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強大能量,并迅速將其連接起來,這也是黨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不難看出,高度重視人民、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可以看作是黨和政府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趨勢的必由之路。這就是說值是合適的,必須遵循的。
二、傳遞心態(tài),培養(yǎng)愛國精神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感性的。從家國情懷的含義來說,就是對祖國和中華民族充滿熱情,在關鍵時刻想為此犧牲自我,無私奉獻一切。當一些人誹謗、侮辱我們的國家或中華民族時,人民的心里會感到惱火,會表示極為憤慨。因此,如果要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教師也可以從心態(tài)的傳遞和情感入手。一方面,可以根據(jù)學習歷史的信息,體驗當時歷史名人的情懷和情懷,學習培養(yǎng)和追隨他們對國家和家庭的真實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歌曲、視頻等形式來培養(yǎng)自己的心態(tài)。基于激發(fā)學生的各種感官,架起心靈交流的橋梁。
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例,兩萬五千萬里長征可謂是我們黨的主要歷史篇章,也是黨的社會主義改革的關鍵轉折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完善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的一些感人故事,并在課堂上展示。比如可以從電視劇《長征》中提取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精彩片段,讓初中生不斷接近歷史和場景,增加對歷史典故的掌握;再比如,教師可以播放與長征相關的兩萬五千里“十送紅軍”的音樂,將進一步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育氛圍,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時間的感知,從而完成學生與歷史名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弘揚家國情懷的目的。
三、付諸行動,熱愛祖國必須行動
愛國精神傾注于身心,但光談也是不可能的。在初中歷史教學課上,教師要運用文學知識的不斷打字,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愛國,什么是愛國。殊不知,為了讓學生真正踐行對祖國的熱愛,學會如何愛國,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將情結二字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場合可以表達他們內心的家國情懷,他們是激進的,甚至是歪曲他們的個人行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育和正確引導,可以幫助初中生掌握什么是表達家國情懷的合理方式和適當?shù)膫€人行為。總的說來,家國情懷的修煉一定要練,更重要的是要練得準。
有多種形式的行動。一方面,家國情懷的表達要求學生從日常瑣事做起,如按時參加升旗儀式,并在整個儀式中保持嚴肅和尊重;另一個例子是他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回應其他人的國家和國家。他人的極端語言和個人行為應該明確表達反抗,并告誡自己不要有這樣的個人行為。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戶外主題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和考察歷史檔案館、歷史博物館等可以貼近歷史的區(qū)域,從而進行歷史文化教育和情感培養(yǎng)。 只有教師將愛國精神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國精神是一種由內而外,刻在心底的深厚精神財富。
四、結語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初中生愛國精神,必須始終嚴格遵循價值矯正、心態(tài)傳遞、實踐的邏輯傳遞鏈條。學習知識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歷史,更重要的是,從歷史典故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可以改善學生個性發(fā)展趨勢、拓寬學生使用價值的作用的亮點。而家國情懷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和行為源遠流長的堅強支撐點。
參考文獻:
[1]施雪輝.基于沙地文化的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0):1449.
[2] 蔣強治.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落實策略[J].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2018(2):329.
[3] 楊征.淺談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及措施[J].魅力中國,2020(5):62-63.
[4] 劉君慧.基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1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