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芳
【摘要】本文以配音活動豐富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為切入點,從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出發(fā),嘗試初中英語聽說教學途徑的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通過配音活動重建教學關系,運用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將配音活動融入聽說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并結(jié)合時代背景,讓學生真正感受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技能學習的魅力。
【關鍵詞】配音活動;核心素養(yǎng);基本策略
【作者簡介】翁秀芳,福建省松溪第二中學。
一、引言
“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時期”,初中英語教學面對的群體正是一群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讓“新玩意”走進課堂,融入教學,有利于尊重學生成長的心理特點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根據(jù)教和學的需求,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網(wǎng)絡信息等,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為實現(xiàn)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創(chuàng)新,配音教學則成了利用音像和網(wǎng)絡信息等的鮮活代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所接受,成為學生語言學習輸入與輸出的一個主要渠道。
二、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忽略了聽與說的整體性。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聽”更多地被教師理解為根據(jù)聽力錄音材料完成特定聽力任務,學生在完成聽力任務的過程中要求保持安靜,沒有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奥牎迸c“說”二者孤立,學生慢慢地養(yǎng)成了只“聽”不“說”的思維習慣,限制了學生從語言“輸入”到“輸出”這一過程的發(fā)展。即使是在聽說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重心偏向于書本知識,停留在機械的模仿與操練,重英語課程的“工具性”而輕“人文性”,學生一味地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缺乏自身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減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導致越來越少的學生愿意參與課堂聽說活動。
2.學生對英語聽說缺乏足夠的認知。在當前初中階段以筆試為主的考試背景下,很多學生以考試作為自己學習英語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過度地將重心放在了讀和寫中,忽略了英語首先是作為一門語言技能的學習,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聽、說、讀、寫、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顧“讀、寫”失“聽、說”,缺乏良好的系統(tǒng)性,所以難以提高語言技能學習的綜合運用能力。
3.初中生存在的“人際交往問題”限制了聽說教學的發(fā)展。英語課程中的聽說教學,也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過程。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多數(shù)是在“小家庭”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缺少社會交往中傳統(tǒng)的親戚、鄰居之間的交往體驗。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的各種社交軟件更是阻礙了學生面對面與“人”交流的欲望,尤其是一些比較敏感,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反應的學生。他們害怕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犯錯誤,不自信,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過于在意,因此學生對“面對面”的聽說教學活動抱著一種“恐懼”的心理。
三、配音活動應用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可行性
1.配音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意義。知識在情境中生成,“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知識本來產(chǎn)生于某種特定境遇,按照科學社會學的觀點產(chǎn)生于知識發(fā)現(xiàn)者的生活、情感與信念,產(chǎn)生于研究者的知識,產(chǎn)生于研究共同體內(nèi)外的爭論、協(xié)商和各種思想支撐條件?!迸湟糨^傳統(tǒng)的錄音材料,生動的畫面更容易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學生身臨其境,讓“說”變得更自然,更輕松。
學生在參加英語配音活動時,在觀看的基礎上要加以傾聽和模仿,這需要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和投入更多時間,在不斷反復模仿的過程中,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聽與說的能力。配音活動不僅要求學生聽與說,還帶有“演”的評價因素,滿足了學生對“演員夢”的追求心理,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資源豐富,易于操作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的手段,多種類型的平臺和多方面的空間”。以少兒趣配音為例,不僅包括與學校教材同步的課文配音,還有豐富的課外素材,例如熱門視頻、今日更新、每日一句等,甚至軟件還會根據(jù)學生的登錄狀態(tài),自動為學生推薦一些喜歡的音像,給不同層次和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提供了適合他們個性發(fā)展的英語學習空間。
3.配音活動實現(xiàn)途徑的多樣化。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和變革,“班班通”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方式,也成為配音活動開展的主陣地。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為配音活動實現(xiàn)了操作的可能性。學生的配音作品主要在手機配音APP中生成,生成后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中進行互動、交流,并同時分享到微信小程序“小管家”中進行打卡,由打卡任務進行統(tǒng)計,督促學生逐漸養(yǎng)成配音的學習習慣。
4.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初中生存在的“人際交往問題”限制了英語聽說教學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避免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另辟蹊徑,采用學生喜歡的“人”與“手機”或“電腦”交流的方式,學生不需要再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即使他們在配音活動中出現(xiàn)了錯誤,他們也不會感到緊張和自卑,相比較之下,在這種“人機”對話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向自己的問題挑戰(zhàn),進步很快,收獲更多。
四、配音活動應用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實施方法
1.教學思路與理念。“情境”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學生,不僅使學習過程成為對知識本身的接受,更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識產(chǎn)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教育更有深刻的意義;第三,情境增加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直觀性,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迸湟艋顒油ㄟ^聲音、圖像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獲得雙重美感,比靜態(tài)的圖畫和單純的錄音更形象、更動感、更豐富,從而帶動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
2.教學設計與實施。
(1)配音融入課前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建立新型課堂,實現(xiàn)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zhuǎn)變,改變傳統(tǒng)的預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獨立性。
教學舉例一:仁愛版英語Grade 8 Unit 7 Topic 2 Section A 本課時1a是一段康康與媽媽之間的對話,對話內(nèi)容為媽媽教康康學會炒飯,為康康參加美食節(jié)做準備。布置學生在課前認真觀看配音影像,學生在“看”中學會制作炒飯的過程步驟,在“聽”中體會康康制作美食的快樂和母子之間和諧的家庭氛圍,在配音中激發(fā)學生對美食的熱愛。通過配音活動與預習結(jié)合,學生仿佛參與其中,躍躍欲試,自主掌握制作美食的過程,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制作出更多美食,進行一場視覺上的美食盛宴,體驗“舌尖”上的聽說。
(2)配音走入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皩W習不僅要用學生自己的腦子思考,還要用學生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身感悟”。
教學舉例二:仁愛版英語Grade 8 Unit 4 Topic 2 Section C本課時是一篇關于地震中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的閱讀課,通過閱讀教學,學生掌握“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Earthquake”寫作技巧。使用配音將聽說與讀寫結(jié)合,學生觀看《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地震》配音影像,視頻中幾個小伙伴共同介紹地震中的避險技巧,并輔助生動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配音任務,注重語音、語調(diào)的同時,盡量模仿表情和肢體語言,學生通過配音活動經(jīng)歷一定的過程和完成一定的任務,獲得寫作技巧。
(3)配音延伸課外拓展,展示學科魅力?!皩W科教學的魅力還來自學科知識背后所隱藏的學科精神和文化底蘊,教師的教學活動唯有滲透著濃厚的學科精神和文化,才能展示學科教學的特有魅力”。
教學舉例三:仁愛版英語Grade 7 Unit 8 Topic 3 Section B本課時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重大節(jié)日——圣誕節(jié),課文對圣誕節(jié)前的準備活動、平安夜和圣誕節(jié)當天的一些主要活動進行了簡單介紹。為了讓學生更詳細地了解圣誕節(jié),課后鼓勵學生自由搜索和“圣誕節(jié)”有關的配音影像并參與配音活動。在配音活動中,學生不僅聽到了地道的圣誕祝福和歡快的圣誕歌,還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和慈祥的圣誕老人,這些東西比單純靠學生想象來得更真實。學生在配音中感受更濃厚的節(jié)日氣息,了解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作為國際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平臺,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從而進一步傳播祖國的文化。
(4)配音結(jié)合時代背景,讓英語聽說教學更有意義。教學的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人,“將知識的表層與人的生活、人本身聯(lián)系起來,將知識回歸到人身上,回歸到人的德性與精神世界的建構(gòu)上,知識才能夠獲得自己的深層結(jié)構(gòu),即意義結(jié)構(gòu),人也才能同時憑借知識的意義而深化生命的意義”。
教學舉例四:抗疫演講視頻《To the Fighters》對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進行了高度贊揚,人們永遠會記住,銘記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他人生命的戰(zhàn)斗英雄!通過配音演講活動,一幅幅“逆行者”舍“小家”為“大家”的離行畫面,一幅幅“逆行者”忘我地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畫面,使學生深受感動,聲情并茂的演講隨著畫面娓娓道來,學生的感恩情懷,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和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得到了拓展和豐富。
(5)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配音,在配音活動中進行角色轉(zhuǎn)換?!敖虒W是由師生雙方共同決定和完成的一項活動,教學的水平和質(zhì)量取決于教與學雙方的潛能、智力以及責任心和積極性的充分發(fā)揮。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和貢獻,教學都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和效果”。
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和樂于與學生一起學習的教育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示范性和感染性,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教師親自參與配音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英語聽說水平,積極參與終身學習,而且教師在參與配音的過程中,角色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和學生一樣的學習者,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一起學,一起玩,這樣的配音活動較其他的師生參與活動,更具有“演”的發(fā)揮空間,更容易幫助教師完成角色的轉(zhuǎn)換,有助于師生雙方的潛能和積極性的充分發(fā)揮,營造師生共學的教學氛圍。
五、結(jié)語
以配音活動豐富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激勵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現(xiàn)代化技術,尤其是網(wǎng)絡化和信息化日新月異的教學背景下,我們更要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展現(xiàn)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力求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
[3]郭曉明,蔣紅斌.論知識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4).
[4]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智能理論與情境教育的發(fā)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5]孫彩平,蔣海暉.知識的道德意義:兼論學科教學中道德意義的挖掘[J].中小學德育,2012(10).